就这样,一场关于农业技术的“赌约”正式达成。
村里专门划出了两块相邻的水田,各一亩地,土质相似,灌溉条件也一样。
一块由李志强负责,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另一块由王德明负责,用传统方法耕种。
整个春夏,这两块田成了村里的焦点。
每天都有村民专门绕路去看看,比较两块田的长势。
刚开始的时候,王德明的田看起来更有优势,秧苗粗壮,长势喜人。
而李志强的田则因为采用了疏植技术,看起来秧苗稀疏,让不少村民直摇头。
“看吧,这新法子不行!秧子种得这么稀,到时候能打多少粮食?”
村民们议论纷纷。
精确控制水位,定期施用配方肥,科学防治病虫害。
到了夏天,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王德明的田里,虽然秧苗长得密,但因为光照和养分不足,开始出现徒长和倒伏现象。
而李志强的田则因为通风透光良好,稻株虽然不多,但每株都长得健壮,分蘖数量远超传统田。
到了8月,差异更加明显:李志强的田里,稻穗整齐饱满,一个个沉甸甸的;而王德明的田,虽然稻株密集,但不少穗子是空瘪的,产量受到了影响。
眼看收割的日子临近,村里人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有人已经开始打赌,猜测最终的产量差距会有多大。
“我看至少高三成!”
“哪有那么多,一成半就不错了。”
“反正我觉得新方法肯定赢。”
终于,到了收割的那一天。
周国宏特意邀请了县农业局的专家来现场监督,确保结果公平公正。
两块田分别收割,脱粒,最后在村委会院子里用同一把秤称重。
结果出来了:李志强的新方法田产出了965斤稻谷,而王德明的传统方法田产出了730斤。
产量差距达到了32%,远远超过了赌约中的“两成”标准!
现场一片哗然。
连一向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们也不得不承认,科学种田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王德明站在秤前,一时说不出话来。
按照赌约,他应该给年轻人磕头认错。
但李志强却主动走上前,扶住老人的胳膊:
“王爷爷,赌约的事就算了。您几十年的种田经验是宝贵的,我们年轻人还有很多要向您学习的地方。新方法确实有优势,但也离不开老一辈积累的智慧。”
“好小子,有出息!行,我老头子认输,以后村里推广新技术,我第一个支持!”
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这场赌约不仅证明了科学种田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村里的思想壁垒,为新技术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周国宏趁热打铁,当场宣布了村里的新农业发展计划:从明年开始,全面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同时成立“种田能手班”,由老农和年轻人共同参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报名参加“种田能手班”的,竟然是王德明。这个固执的老人,在事实面前选择了接受和改变。
从那以后,村里的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由于采用了科学种田方法,当年的粮食产量比往年增长了近25%,创下了历史新高。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场赌约促进了村里老中青三代人的融合与合作。
老一辈的经验智慧与年轻人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化”种植技术,既吸收了现代农业的精华,又保留了传统农耕的优点。
周国宏也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推动乡村发展,不能简单地否定传统,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能生硬地推广新技术,而是要让村民们亲眼看到变化,用事实说话。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村民的支持和参与。
这个秋天的赌约,成为村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种植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为村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每当有人问起村里农业为何发展得如此之快,周国宏总是会笑着讲起那个秋天的赌约,以及一个固执老人的勇敢认输。
在他看来,真正的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更需要村民们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而那两块实验田,也被村里人保留了下来,每年都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种植,成为村里农业技术进步的“活教材”。
十月的一个傍晚,村里突然传来一阵吵闹声,打破了原本宁静的氛围。
“我不活了!你们这是强人所难!”
一个撕心裂肺的女声从村东头传来,引得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观望。
周国宏正在村委会处理文件,听到喊声,连忙放下笔赶了过去。
循声而至,他看到了这样一幕:村东头李家院子外围了一圈人,院子里,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披头散发地跪在地上,面前站着一对面色阴沉的中年夫妇。
女孩一边哭,一边用头撞地,额头已经磕出了血。
“这是怎么回事?”
周国宏挤进人群,认出了那对夫妇是村里的李大山和他媳妇,跪在地上的是他们的小女儿李小芳。
“周总,你来得正好!”
李大山一见周国宏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你给评评理,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像话了!光棍不嫁,非要嫁个瘸子!”
周国宏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婚事纠纷。
李小芳在县城一家工厂上班,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两人相处不错,打算结婚。
但李家父母发现那小伙子腿有残疾,坚决反对,非要小芳嫁给村里早已相中的一户人家。
“爹,娘,我求求你们了!”
李小芳哭得撕心裂肺,“我和小刚都处了两年了,感情这么好,为什么不同意?就因为他腿瘸?”
“不光是腿瘸!”
李大山恨恨地说,“他家穷,他爹还有病,你嫁过去就是去受罪!”
李小芳的母亲也跟着说:“姑娘家嫁人,就是奔着好日子去的。你看村里王寡妇的闺女,嫁到县城,现在多好!开上电视机,还有缝纫机,回来探亲都穿得漂漂亮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