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武英殿 > 第71章 王贵妃殷殷助本心 金陵城频频传噩耗(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1章 王贵妃殷殷助本心 金陵城频频传噩耗(1)

二子汉王到乐安去了;三子赵王长期不在身边,去年又去了彰德;五个女儿中,老大永安公主和老二永平公主现随两位因战功封了广平侯和富阳侯的驸马住在北京;三个小女儿也分别于永乐初年依次出嫁,老三常宁公主下嫁西平侯沐英的小儿子沐昕,竟早早地舍他而去了;老四安成公主下嫁西宁侯宋晟长子宋琥;老五咸宁公主下嫁宋晟幼子宋瑛。或许是因为人到老年的缘故,如今皇宫里只有高炽一脉,永乐忽然就觉得孤独了许多,寂寥之心无以言表。

他想去后宫走走,站起来又犹豫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但任顺妃、李昭仪、吕婕 妤、鱼美人,还有新纳的几个嫔妃,似乎都不入他的法眼,不是那些女人们不漂亮,而是他自己出了毛病。女人们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到他来,可他那宝贝家伙竟不识人间烟火, 长期打不起精神,嫔妃们在他跟前又百般拘谨,尤其是床上,最后只落得不欢而散。

也是奇怪,只有到了王贵妃、张贵妃的寝宫他才感到轻松,虽也是力不从心,但毕竟 一切还是顺利的。久而久之,宫里闲言碎语,虽未直传他阳痿,但说他和别的皇帝不一样, 别人是喜新厌旧,有了新欢早把旧人甩在一旁;而他是喜旧厌新,新纳的妃嫔扔在一边, 偶尔只到王、张两位贵妃的长安宫和长乐宫。

想着子女们一个个离他而去,想着近日在朝堂上就要议迁都的事,他心绪烦乱,心中莫名地竟有了几分忐忑。皇帝虽一言九鼎,下面也和蹇义、夏原吉及内阁诸臣等透过风, 满京城也议论着,一层窗户纸就差捅破了。但大臣中若真有人坚定地持有异议,且理由充分,又该怎么办?千头万绪,思虑烦乱,就有了找人说话的冲动,就有了一吐衷肠的想法。 加上他多日未到后宫,忽就产生了亲近女人的感觉。看看日头偏西,拔脚出了武英殿往北而来。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就到了王贵妃的长安宫。

“臣妾见过陛下。”王贵妃道了个万福。因身体不适,才从床上爬起,皇帝的突然到来,让她来不及妆点,一副慵懒倦闲、弱柳扶风的样子,煞是可爱。

永乐心里一动,想上前将她抱起,碍于众多的内侍、宫女,说了句“平身”,便扶她起来,就榻边坐下。

沈星儿等人退下后,贵妃道:“臣妾偶感风寒,卧床未起,既有违礼数,又担心有染陛下,恳请皇上坐远些,不恭之处还请皇上见谅。” 说着便往后挪了挪。 永乐却往前凑了凑,附在王贵妃的耳边:“天卿这是哪里话,要是朕正想‘有染’呢?” 贵妃红晕飞腮,抿抿嘴,低头不语。

永乐揽住她的肩问,“可否请了太医?” “盛寅来过了,陛下没闻到满殿的药香?” 永乐转着头,煞有介事地使劲嗅了嗅,似有所悟:“一来你的长安宫,朕的鼻子都放松了。”一句话,把贵妃逗笑了。 “塞外高原的两大势力,鞑靼和瓦剌,”略一沉寂,永乐拉开了话题,“和的和,败的败,数年之内当不会再危我大明,朕的心就少操多了。天卿要好好调养身体,好好活着, 陪朕安享晚年,一个须发皆白的皇帝陪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贵妃走在御花园的百花丛中,老 人和鲜花,一老一鲜,也是一景,那该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永乐说着,站起来,凝望窗 外,好像已经进入了满园芬芳而晚霞灿烂的梦境。

王贵妃鼻子一酸,险些落泪,皇上的深情她心领了。但她的身体不强,昨晚无风,天不显冷,便在宫外小走了几步,就走出了麻烦,真的是弱不禁风了。虽比皇上小了几岁, 若论身体,还真不一定能陪皇上了。当然,皇上高兴,她也不能扫兴,万机之余,让他心情舒畅是女人的本分啊!

“皇上万岁而万寿无疆,”她动情地说,“皇上是天上的日月,亘古万年;臣妾不过地上的灯火,瞬间即熄,灯火何能上裨日月?陪皇上走一段可以;剩下的,就由年轻的妃嫔们陪着。”

“爱妃差矣!”永乐认真地纠正,“皇帝号称天子,也不过凡人,人吃五谷杂粮,一 样生老病死,哪有什么千年、万岁的?不过是臣民对皇帝的寄望和尊重罢了。秦皇、汉武何等英睿,竟去信奉什么长生不老,不惜靡费,求海炼丹,还不是被那些巧舌如簧的道士们蒙骗了,还不是落得了一抔黄土的结局?朕看得很开,完成了目下迁都的千年大计,庶务交与皇太子,此后就和卿等悠游暮年了。”

“陛下真要迁都北京了?”虽有风言风语,皇上却第一次在她面前提起,让她颇感惊讶。 “朕还只是打算,尚未和众臣工议定,爱妃有何见识?”永乐破天荒地在后宫说起迁都,破天荒地征询王贵妃的意见,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话虽说的随意,却也表明他对朝堂议论的心里没底,不自主地和心爱之人交流。

“没有,没有。妇道人家足不出户哪有什么见识?”王贵妃忙谦逊道,“皇上为天下计、为子孙计,思虑周全,只是乍一听说,事觉突然。仔细想来,这南京夏日像火炉,冬日比冰窖,倒是北京,除了冬季难熬些,夏天就舒服多了。” 哪怕是皇上一时的兴奋, 她也不愿落一个议政的口实,让皇上难堪,也让自己下不来台。皇上既问,又不能不说, 聪明地用两京的天气作比较,话里话外就支持皇上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是爱妃最懂朕的心思。”永乐发自心底的称赞。贵妃的聪慧让他心仪,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她都能表现出设身处地的善解人意和知礼懂法。前些日子太子的窘境,太子妃百转愁肠的倾诉,通过她的温婉加工,和风细雨般流入皇帝的心里,使皇帝痛下决心,遣人探病,遣使密查。

王贵妃的百依百顺非同寻常,决不表现在一些肤浅的事物上,而是彰显在许多深入浅 出、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今天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永乐要离开南京,又岂止是天气原因呢! 从建文四年带兵攻下南京,扣除两次北巡四年的时光,加上童年、少年的十几年,大致算来,他在南京也住了二十多年。这里北有长江,东有大海,东南、东北则守着苏州、 松江、扬州、杭州等中国最富饶的膏腴之地,尽管如此,他对南京还是没什么感觉,住在 这里,只因他是大明的国都罢了。

对北京就不同了,永乐初年,升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曾下诏营建,当中尽管因对鞑靼、 瓦剌的战事停了下来,但为着北京的城里尽早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为着城外尽早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一派农耕的生机勃勃,从他称帝那天起就像父亲一样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

建文四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或丁多田少之家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永乐元年八 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 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等 府、州民万户实北京。北京城里和周边府州县连续十几年迁来了近十万百姓,北直隶早已是炊烟袅袅,鸡犬之声相闻了。如今,北京的人气已经旺起来,就差宫阙了。只要他和大臣们议过,朝廷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工匠、丁民就会涌入北京,短短的几年内就会在北京新建一个京城,他已想好,这次连王府、商铺、百官居所一并起建,一座新帝京一定会在万民景仰中、在摩肩接踵的人流和叫卖声中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