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江安华的花店带头,有几家也跟着卖别的东西,还有几家同行。
渐渐地胡同里的人流量就大起来了,整天人来人往的
江安华生意忙的时候,云依念和江明珠有时间就会过来帮她一起打理。
两人没时间的时候,街坊邻居也会来帮江安华。
至于陆云霞,还是老样子,只做自己的事,最近学会织毛衣了。
她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织毛衣,做鞋子,然后找个人打打麻将。
江安华把陆云霞做的鞋子拿出来,在门口摆了个专门的鞋摊。
陆云霞不出去打麻将时,就和江安华在店里,继续织毛衣做鞋子。也不帮忙,眼睛却一直盯着鞋摊的。
星期天人多,难免会有手脚不干净的,鞋子一不小心就被人偷走了。
你还别说,她还真逮到好几个想不付钱,就把鞋子拿走的人。
江玉珠和江艳秋他们抱怨说:“我都怀疑妈是不是装的了,你说她糊涂吧,但有时候又很精明。”
每次都逮着她折磨!
江艳秋忍笑一本正经地说:“那是妈在乎你,不在乎的她才不管,你看我们她都不管。”
江玉珠没好气地说:“你见过谁在乎你,不给你饭吃,给扇你嘴巴子。”
然后就气鼓鼓地走!
其他人没忍住大笑出来,江玉珠因为顶陆云霞的嘴被扇过大嘴巴子。
生意不忙的时候,江安华就坐在门口给人家讲以前打仗的事情,一开始听他讲故事的人还不少。
时间一长就没多少人听了,人家都听腻了。
其次现在政策好,家家户户都和他一样,把倒座房改成门面卖东西。
或者在自家门口摆个小摊子,卖的花生瓜子,字画什么的。
时间久了,真的有市场就有人流量?
这条胡同的人流量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好。
那些没事的人都看到了商机,纷纷破墙经商,就是没有店铺的,也在街边摆个摊子。
都忙着做生意,哪还有时间听江安华讲故事啊。
就连马大妈家,都把家里的几间房改成了店铺,她自己则在其中一间卖茶叶蛋和肉饼。
不过他们家门口,到处都是小摊贩,卖什么都有。
江艳秋他们来过好几次,每次都是江安华话还没说完。
人家就走了,每次都能看见他在揉眼睛。
江艳秋他们心里也不得劲,他们清楚江安华心里憋闷得慌呢。
想江安华,年轻的时候日子那叫一个苦。
好不容易靠着当兵闯出了点名堂,结果却被家里人给拖累了,只能无奈转业。
看看现在,他那些还活着的战友,哪个不是意气风发的?
只有他,以前在部队的时候那也是出类拔萃的,好不容易混了个后勤部正部长当当,结果还被劝退了。
不错,江安华就是被劝退的,这事还是林少阳最近才告诉江艳秋他们的呢。
自从七九年战区物资丢失事件发生后,公安部也换了不少高层。
人家就劝江安华提前病退,可江安华就是死活不同意。
人家也没多说什么,就是把他给架空了,让他在单位里只能看看报纸、喝喝茶。
一直等到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的时候。
人家直接就跟他说,让他把机会让给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好让年轻人有更好的机会为国家做贡献。
还说江安华能当上部长,可不是因为他真有那实力,而是因为他捐款太多了。
不然一个连书都没读过的人,怎么能当部长呢?
最后江安华只能委屈地病退了,把机会让给了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
当初江安华好几次都想跟小鬼子同归于尽,不就是想证明自己还是有点用的,也想最后当一次英雄。
江艳秋知道后,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江安华一直都那么努力。
他一天学都没上过,可现在连高数微积分都会做了,可在别人眼里,他还是个文盲。
为逼他把位置空出来,一句捐款就否定他的一切努力。
整个华国,像江安华这样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江艳秋不知道,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江安华。
江安华现在喜欢给人讲故事,不也是在怀念从前的高光时刻嘛。
江艳秋能做的,也就是没事儿的时候,去当江安华的听众。
有一次江艳秋他们听他说完了,楚听南点评说:“爸你这么说故事,太没意思了,还浪费时间。”
江安华赌气地说:“我又没逼你听。”
楚听南说:“我可不是嫌弃你讲得不好,我是说你这样讲没多少人听,还浪费时间呢。
这么精彩的故事,得写成文章,发到报纸上,或者出版成书,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们肯定也会很感兴趣的。
这样不仅让人知道那些默默为人民牺牲的英雄,说不一定,你还能赚一笔稿费呢。”
江安华瞪了他一眼,有些生气地说:“你一天不调侃我就浑身难受是吧?我大字不识几个,怎么写啊?”
楚听南认真地说:“你识不识字我们还不知道,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你得把你的故事,还有你战友的故事,都写出来,让全世界都知道,也让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江安华沉默了,不说话!
不过过了大概一个月,江安华就扭扭捏捏地问楚听南,要怎么投稿。
楚听南哈哈大笑之后,才说:“你把稿子给我,我帮你去投就行了,到时候人家报社联系不上你,可以来找我,我再和你沟通。”
江安华有点不情愿,但还是不情不愿地把稿子给了楚听南。
楚听南本来还想拿过来,给他修改修改再投稿的。
他也不是真的想让江安华写什么,只是想让他找点事情做,免得整天胡思乱想。
要是没有报社院子发表,楚听南就决定办家报社,就给老丈人发表。
这一看,发现江安华的文笔还真不错,比他想象得好得太多。
看完后她把稿子拿给江艳秋,说:“不愧是天天坐办公室看报纸的人,这文笔,真是没话说,还有这字,比你的字好得太多。”
江艳秋看到标题,眼睛都有点湿润了,因为标题就是:《我的壮丁生活》
开篇就是:
“我是皇室后裔,小时候,我娘常跟哥哥妹妹讲,要是大清还在,我们就是受人敬仰的贝勒爷和格格。
我娘说,从前我家有栋大宅子,住佣人宿舍的那些佣人,天还没亮就得爬起来,要不然就赶不上轮班了。
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我娘一直把妹妹当格格养,我们一家人都在为妹妹的格格生活而努力。
我不到十岁就去拉黄包车,累了一整天,挣的钱都不够妹妹买一块高档点心。
我十三岁都不到,就被我娘二十块大洋卖给东洋人当壮丁了,原因我那格格命的妹妹想吃西洋人的糕点……”
他没用真名,用第一人称,从金玉环把他卖给小鬼子当劳工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被小鬼子追杀掉进江里。
不得不说,他还挺会写小说的呢,写他当劳工时的所见所闻,还有同伴的经历,最后还给大家留了个悬念。
短短半年的集中营生活,就写了八万多字,那真是字字如金,没有半句废话。
故事也很有吸引力,让人越看越想看,劳工时的猪狗不如的生活,更是让人看得眼泪哗哗的。
曾经多少华国人的噩梦。
江艳秋觉着这些事,肯定江安华应该经常回忆整理这些事,所以他写起来才这么顺溜。
楚听南没有修改,第二天就把这小说寄到报社去,发表了也让江安华高兴高兴。
后来想了想,又给出版社也寄了一份。
没想到出版社和报社都打电话来说,有意向发表。
楚听南不知道能不能同时发表,就到处去打听。
最后才回过神来,他投的是一家!
一个是《人民日报》,一个是人民出版社,都是同一家。
决定权在他们手里,让他们那边自己商量。
楚听南说他才懒得给江安华跑腿呢,在江艳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自掏腰包给江家装了个电话。
江家其实不是装不起电话,就是觉得没什么电话要打,懒得装,一台电话要好几千呢,又不常用。
现在可不一样了,报社的老是打电话给江安华沟通稿子的事,用得电话的地方就比较多了。
楚听南这是变着法儿地补贴老丈人家,不过他说出来的话,就有点欠揍了。
江艳秋嘴上没说什么,心里还是很感动的。
楚听南虽然看着一直都不靠谱,但一直都很细心。
深知江艳秋因为以前的事,心里还别扭着,不好意思明着补贴江家,他就主动把事儿都给办了。
几千块钱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可对江家来说那可是笔巨款啊!
江安华的稿子,人家决定先在网上连载,之后再出书。
稿费是先给连载的部分,得知江安华的情况后,人家给了千字十二块的稿费。
这可不少了,现在许妍这种经常发表文章和小说的知名作家,也才拿这么点稿费呢。
稿费直接汇给江安华的,将近一千块钱。
江安华拿着这一千块钱,那高兴劲儿,比当初卖君子兰得了巨款还开心呢。
用他的话说,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一个大老粗,居然也有靠文化赚钱的一天。
拿到稿费的当天晚上,江安华就嚷嚷着要请家里的人出去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