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驿站的官员见状,顿时慌了神。他瞪大了眼睛,匆忙跑上前查看情况,一边大声呼喊小厮,一边指挥众人。

小厮们迅速从四面八方赶来,小心翼翼地抬起信使,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易碎的珍宝。

有人拿来干净的布巾,轻轻擦拭他脸上的尘土和血迹,有人迅速搬来躺椅,让他能舒服些。

还有人跑去准备热水和食物,尽管知道他此时已无法进食。

屋内,众人焦急地等待着太医的到来,目光不时望向门口,每一秒都无比漫长,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京城的主干道上,通政司的官员快马加鞭,一路闯过关卡、奔行驿道,马蹄扬起滚滚烟尘。

凭借着腰牌和加急文书,他一路畅通无阻,终于抵达了皇宫,将那封十万火急的信件呈至御前。

皇上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地展开信件。

起初,他的眉头微微皱起,随着目光的下移,脸色愈发阴沉,眼中的骇然之色愈发浓烈,双手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信中所描述的蝗灾景象,让他深感事态的严重性。

事态紧急,刻不容缓。皇上猛地站起身来,衣袖一挥,高声传令,命御前太监火速召集近臣前来商议对策。

不多时,脚步声在宫殿外急促响起,近臣们神色匆匆地步入大殿,纷纷跪地行礼。

皇上心急如焚,顾不上寒暄,直接将蝗灾之事道出。

众人听闻,皆是面色大变,一时之间,大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古代科技远不及后世发达,并没有如今效力强劲的杀虫药。

面对这铺天盖地、来势汹汹的蝗灾,众人绞尽脑汁,却依旧无计可施。

经过一番艰难的商讨,众人也只能无奈地先让户部拨出巨额款项。

组织人力物力,日夜兼程调集大批粮食运往受灾最为严重的海晏郡,以解当地百姓的燃眉之急。

可谈及彻底根除蝗灾的方法,诸位肱骨大臣们皆是满面愁容,纷纷摇头叹息。

在漫长的岁月里,面对蝗虫之祸,除了举行庄严肃穆的祭祀祈禳仪式。

由德高望重的国师带领众人,在摆满祭品的祭台上,焚香叩拜。

祈求上苍怜悯、神灵庇佑,驱散这可怕的虫灾外,便只剩下人工捕捉和挖掘虫卵这两种最为原始的方法。

人工捕捉,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百姓们手持简陋的工具,在田间地头与蝗虫展开艰难的对抗。

挖掘虫卵,则要在广袤的土地上仔细搜寻,挖掘深埋于地下的虫卵。

可这些方法不仅耗时费力,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见效极为缓慢。

往往等到蝗灾被控制住,百姓们辛苦一年种植的粮食也早已被蝗虫啃食殆尽。

没有了粮食,饥荒必然随之而来,百姓们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饿殍遍野的惨状随时可能上演。

每当这种时候,天子往往要下罪己诏,深刻反思自己的德行是否有亏,以天子之尊向天下百姓谢罪,以此安抚民心。

只是,那些因灾丧生的百姓,却再也无法重返人间,徒留亲人在世间悲痛哭泣。

更为严峻的是,蝗灾扩散的速度极快,短短数日,便可能蔓延至周边郡县,受灾范围不断扩大,局势愈发危急。

几个被召集来的肱骨大臣们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无奈,一时之间,谁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最后,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覃相身上。

覃相自然明白众人的意思,他微微抬眼,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皇上焦急的面庞上。

他沉思良久,斟酌再三,而后沉稳地提出,明日早朝再详细商议应对之策。

言罢,众人皆默默点头,带着满心的忧虑,缓缓退出大殿,只留下皇上在空荡荡的大殿内,独自踱步沉思,神色凝重。

皇上的神色瞬间黯淡,眼中满是疲惫与无奈。

他微微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像是要把满心的焦虑与无力都咽下,沉默良久,缓缓地点了点头。

于这深宫内,他自幼熟读经史子集,知晓古往今来,面对蝗灾这等天灾。

无数仁人志士、贤君良臣都曾绞尽脑汁,却依旧收效甚微。

他明白,实在无法苛责眼前这些忠心耿耿、同样殚精竭虑的肱骨大臣。

可他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肩负着天下苍生的福祉,坐拥四海之疆土、万千之臣民。

此刻在这来势汹汹的天灾面前,竟也同样无计可施,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油然而生。

如今,事态紧急,他竟只能将那微茫的希望,寄托在覃家那个尚未褪去稚气、未及笄的小丫头身上。

这般念头刚一浮现,皇上的心中顿时涌起一阵强烈的羞愧。

他不禁暗自思忖,朝堂之上,文臣武将济济一堂,皆是朝廷精心选拔、寄予厚望之人。

平日里,他们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意气风发,满腹经纶,谈及治国安邦之策时滔滔不绝。

可如今面对这关乎百姓生死存亡、社稷安稳的蝗灾,竟集体陷入了僵局,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能解燃眉之急的良策。

而最后,竟要将扭转乾坤的希望,放在一个还未长大成人、未经世事的孩子身上。

这怎能不让他觉得自己这个帝王,实在是失职至极。

他缓缓转过身,身形微微佝偻,不再是平日里那威严庄重、意气风发的模样。

头顶那几缕刺眼的白发在议事宫殿那并不明亮的光线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那是岁月的痕迹,更是这些年操持国事、历经风雨的见证。

他的脚步沉重而迟缓,每一步都像是拖着千斤的重担,落寞地朝着宫殿外走去。

每一步踏出,似乎都带着对苍生的愧疚,对朝堂和自己无能的失望。

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孤独而寂寥,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忘,留给一众大臣的,是无尽的沧桑与悲凉。

大臣们望着皇上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酸涩之感瞬间涌上心头,眼眶也不自觉地微微湿润。

他们太清楚皇上此刻的心境了,虽皇上并未遭受他人的侮辱。

但“君辱臣死”这句古训,此刻却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他们的心头。

几位年事已高的老臣,眼眶泛红,忍不住连连叹息,那一声声叹息里,满是自责与悔恨。

他们的脚步虚浮,像是被抽去了所有的力气,蹒跚着离开了这个充满压抑与无奈的议事宫殿。

满心的羞愧如汹涌的潮水,几乎要将他们彻底淹没。

他们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入朝为官的壮志豪情,再看看如今面对天灾的无力,满心都是对自己的失望。

覃相和苏相站在原地,彼此对视了一眼,那眼神中,有无奈,有忧虑,更有深深的自责。

他们太明白众人心中的想法了,可这种时候,千言万语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安慰的话语,在这沉重的局势和满心的愧疚面前,根本无法说出口。

毕竟,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这自责的旋涡中苦苦挣扎,无法自拔呢。

身为朝中重臣,本应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君分忧,为民解难。

可如今却让一个孩子来承担这份重任,这份愧疚与不安,将如影随形。

次日破晓,天色还未完全亮起,京城便已在朦胧的雾气中缓缓苏醒。

皇宫的琉璃瓦在熹微的晨光下,泛着清冷的光,仿佛在默默注视着这个王朝的兴衰。

巍峨的金銮殿内,烛火明明暗暗,将殿内的气氛烘托得格外庄严肃穆。

古老的城墙在熹微的晨光下,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

龙椅之上,皇帝正襟危坐,神色凝重,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的群臣,心中满是忧虑。

早朝的钟声悠悠响起,声音在皇宫的楼宇间回荡,庄严肃穆,似乎在诉说着王朝的过往。

钟声未落,众臣便已鱼贯而入,他们身着华丽的朝服,每一步都踏得极为沉重。

往日里,朝堂之上还会有一些低声的寒暄与交谈,可今日,却被一片压抑的沉默所笼罩。

大臣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无奈,他们低垂着头,脚步缓慢,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千斤的重量。

随着一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在大殿内悠悠回荡,议事正式开始。

若是此刻有人有足够的胆量站在最前列,望向那几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定会发现他们的脸色如出一辙的凝重。

每个人的眉头都紧紧地皱在一起,形成一个深深的“川”字,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无奈,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

这些大臣们,平日里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可此刻,面对那来势汹汹的蝗灾,他们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

只可惜,在这等级森严的朝堂之上,规矩如山,无人敢轻易逾越雷池,去窥探大臣们的神色。

在这朝堂的最前端,唯二站在最前面的,便是覃芊落和皇上。

然而,此刻的覃芊落思绪早已飘远,此时正在看着电视剧。

剧中那精彩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让她沉浸其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周围凝重的气氛。

她的眼神有些游离,时不时地还会轻轻抿一下嘴角,像是看到了电视剧里有趣的片段。

而皇上,自然知晓大臣们为何如此凝重。他微微侧目,余光扫了眼覃芊落,心中闪过一丝恍然。

只是,那眼中的忧虑却愈发浓重,像是被一层阴霾所笼罩,怎么也驱散不开。

他知道,这场蝗灾,不仅仅是对百姓的考验,更是对他这个帝王,对整个朝堂的巨大挑战。

如果不能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王朝的根基也将受到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