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海西、建州两地的卫所已经划分完成,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很多头领和部族,都被强制性的对调。

整个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还是见了血的。

这也多亏了之前向女真人颁布剃发令,提前收拾了一批刺头。

同时,又迁移了大量汉人军户充斥到海西和建州。

而且,还将一部分女真人编入军队中,用于作战,尤其是被编入了保定镇的军队中。保定达官,在明朝是很出名的。

女真人这么好的炮灰、兵源,自然要将他们编入军队,用于作战。

当然了,也不是说设立卫所之后就真正完全实控了女真,而是有点类似于那种设立军事据点的半殖民统治。

不过,以汉人的感化能力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同化女真人,是迟早的事。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耗费不少的钱粮。

朝廷呢,也不是没有收获,人参,鹿茸,皮草这些,都要归朝廷。更重要的是,还有战马。

女真人是养马的,而且女真人生活的地方环境,是比较适合养马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朝廷是能够得到一些实惠的。

待事情都处理妥当,蓟辽总督张佳胤领衔写了封奏疏,向朝廷禀明此事。

这道奏疏出了辽东,并没有送向京师,而是送向了昌平,因为皇帝朱翊钧就在昌平。

昌平是大明朝的皇陵所在,朱翊钧来此,就是祭陵的。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想出北京城,是很不容易的。

隆庆皇帝就曾多次提出要到昌平祭陵,可均被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挡了回去。

你朱皇帝没事出北京城干嘛呀,是不是想学正德皇帝那样出了北京城就直奔边关,接触军队呀。

可隆庆皇帝不乐意,我就去昌平祭个陵,祭奠祭奠自个的老祖宗还不行吗?

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徐阶终于同意了。陛下,您想要去昌平祭陵可以,但是,一路上必须按照内阁的安排来。

隆庆皇帝没办法,只能妥协。

这次朱翊钧得以到昌平祭陵,倒不是他本人有多厉害,而是沾了万历皇帝的光。

历史上,万历皇帝就曾多次到昌平祭陵。包括张居正还在世时,万历皇帝就已经能到昌平祭陵了。

所以,当朱翊钧提出到昌平祭陵的时候,群臣并没有过多反对。

皇帝出北京城,该有的仪仗、护卫的军队、随行的文武官员,是全都有。

就有点类似于简易版的御驾亲征的配置。

历史上万历皇帝多次前往昌平祭陵,恐怕也有点想学正德皇帝的意思。

不过后来可惜万历皇帝的患上了腿疾,只能作罢。

朱翊钧沾了原本万历皇帝的光得以到昌平祭拜皇陵,祭拜完正在休息的时候,蓟辽总督张佳胤的奏疏就送到了。

张佳胤是蓟辽总督,他是领衔上奏,在他的名字下面还有辽东巡抚李松和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名字。

朱翊钧看过奏疏,大致有了了解,就将奏疏交给了一旁侍奉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张宏。

“让王阁老他们也看看。”

皇帝出行,肯定要有官员随行。

随行的勋贵武将以成国公朱应桢为首,随行的文官以大学士王锡爵为首。

张宏接过奏疏递给了王锡爵。

王锡爵看过奏疏后,又将其递交其他官员,“仰赖陛下齐天之福,辽东之事方能这般顺利。”

朱翊钧虽然听多了马屁,但依旧还是有点受用,“回京之后,内阁与兵部拟个章程,有功的将领官员照例封赏。”

“臣遵旨。”

朱翊钧看向随行的群臣,“忙了一天了,都下去休息吧。”

“臣等告退。”

群臣刚要退下还未退下之际,外面急匆匆的走进来一名官员。

这官员来到朱翊钧面前,躬身行礼,“陛下,内阁申阁老差人急报,余有丁余阁老,过世了。”

朱翊钧微微挥手,示意这官员退下,“现在出发,日落之前能赶回京师吗?”

王锡爵立刻上前,“陛下,昌平距京师不过咫尺,可随行的人员众多,行途不比其他。倘若日暮降临还未至京师,臣恐徒生变数。臣等死不足惜,可倘若陛下有难,大明危矣。”

“臣斗胆,恳请陛下明日再行移驾。”

朱翊钧思虑片刻,“那就明日一早出发。”

“都下去吧。”

“臣等告退。”

屏退群臣,朱翊钧静静的思索。

余有丁是由张居正举荐入阁,张居正病逝后,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基本上被余有丁接收。

朱翊钧没有如同历史上那般清算张居正,那些痛恨张居正的人,在余有丁过世后,对原本张居正的亲信们,恐怕又要弹劾打压。

那接下来进入内阁的人选,就要慎重考虑。

次日清晨,朱翊钧起驾回京。

行至北京城外,京中已经得到消息,一众文文武官员在城门迎候。

可朱翊钧并没有立刻进城。

皇帝离京,对于京师必然要有所安排。

英国公张元功与彰武伯杨炳二人居守京师,惠安伯张元善与兵部尚书梁梦龙二人协守京师。

皇城六门,各安排一名勋贵分守。

京师九门,各安排一名勋贵与一名文官分守。

同时,安排内臣从旁监管。

出门不要紧,得把家里安排好了,不然,出去的好好的,回不去了可就麻烦喽。

朱翊钧行至城外,并没有进城,而是先安排人进城查看,确定没有埋伏之后才能进城。

并且,在昌平出发时和在返回途中,就已经先后派了两批人回京查看,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等来到城外,还是需要人去查看。

“庆都伯。”朱翊钧唤了一声。

庆都伯杜继宗,是隆庆皇帝的表弟。

明朝自仁宗以来,有恩封外戚的惯例,隆庆皇帝登基之后,便将其表弟杜继宗封为庆都伯。

杜继宗作为隆庆皇帝的表弟,皇亲国戚,这次也跟随朱翊钧前往昌平祭陵,在听到朱翊钧的话后,他立刻上前。

“臣在。”

“你率两队人马先行进京。”

“臣遵旨。”

其实,京师中有埋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是出于稳妥考虑,必须这么做。

而让庆都伯杜继宗进城查看,并不是让他去送死,更多的是出于信任。

庆都伯杜继宗率人进城之后,负责圣驾护卫的李如松和赵崇璧,立刻做好战斗准备。

李如松是万历皇帝的爱将,赵崇璧是禁军的将领,这次出行的护卫工作就由他们二人,一个领京营,一个领禁军,负责随行护卫。

既然是保护皇帝,就必须打起精神,李如松和赵崇璧也必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杜继宗率人进城之后,查看的很仔细,没发现什么问题,将随行的军士安排在城门之后,便又折返回队伍。

“陛下,城内无虞。”

朱翊钧这才放下心来,“进城。”

待朱翊钧重新回到乾清宫,内阁首辅申时行等人也跟随进入。

“申阁老,余阁老的身后事安排的如何?”

“回禀陛下,礼部已经按例先行处置,余下之事,唯请陛下定夺。”

大明朝官员过世该怎么处置,礼部那有章程,朱翊钧也用不着刻意交代。

“余阁老追赠太保,其余的按例处置即可。”

说着,朱翊钧转身看向张宏,“张宏,你代朕去余阁老府上吊唁。”

“奴婢遵旨。”

朱翊钧看向申时行,“余阁老这一走,内阁中就剩下申阁老与王阁老了。”

“申阁老,你安排下去,廷推阁臣,尽快把名单报上来。”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