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改革的成功让朱雄英声望大涨,但他心里清楚,这远远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这天,他正在查看各地送来的报告,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蓝玉,你看这个。\"他指着地图说道,\"这些地方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但是商品粮的比例却在下降。\"
蓝玉凑过来看:\"咦,还真是。按理说产量上去了,卖粮食的应该更多才对。\"
\"而且你再看这个。\"朱雄英又拿出一份报告,\"有些地方的商人开始囤积粮食,价格波动得厉害。\"
正说着,黄珀匆匆赶来:\"殿下,出事了!江南有些农民不愿意卖粮食,说是要等价格再涨涨。\"
朱雄英眉头紧锁。农业改革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现在产量是上去了,但如果粮食流通出了问题,那麻烦就大了。
\"召集众臣商议。\"
很快,朝中重臣齐聚春和宫。朱雄英开门见山:\"诸位,农业改革是成功了,但现在又出现了新问题。\"
大家听完汇报,都感到事态严重。粮食流通不畅,不仅会影响百姓生活,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这事说到底,还是商人在搞鬼。\"蓝玉愤愤道,\"他们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不,问题不在商人。\"朱雄英摇头,\"或者说,不全在商人。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殿下有何高见?\"
\"首先,要建立粮食储备系统。\"朱雄英说,\"各地都要建仓库,丰收时收购粮食,荒年时平抑物价。\"
\"其次,要改善运输条件。水路、陆路都要整修,保证粮食能快速流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建立市场体系。不能光靠官府管理,要让商人有利可图,但又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
众人听完,都觉得有道理。但具体该怎么做,还需要仔细规划。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东瀛那边,朱允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允熥说,\"朱雄英看着信件,\"东瀛的农民会把多余的粮食加工成酒和酱油,不仅保质期更长,价值也更高。\"
\"这倒是个好主意!\"黄珀眼前一亮,\"我们也可以鼓励农民这么干。这样既解决了储存问题,又能增加收入。\"
朱雄英点头:\"对,但还要配套措施。比如要教农民怎么加工,怎么包装,怎么运输。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
正说着,又一个消息传来。西域那边,朱棡朱慡发现当地农民有个特殊的交易方式。他们会预先约定价格和数量,等收获后再交割。
\"这个办法好!\"朱雄英眼前一亮,\"可以在全国推广。让商人和农民提前签约,这样双方都有保障。\"
但新问题又来了。有些地方的地主开始强迫佃农签不平等契约,还有人借机放高利贷。
\"这帮狗东西!\"蓝玉怒道,\"又想钻空子!\"
朱雄英却陷入沉思。过了好一会,他才开口:\"看来光有政策还不够,还得有法律保障。\"
\"什么意思?\"
\"要制定新的法律,专门规范农业生产和交易。\"朱雄英说,\"比如土地契约要有统一格式,利息要有上限,交易要有见证人。\"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通报:\"陛下驾到!\"
朱元璋走进来,看见众人愁眉不展的样子,问道:\"又出什么事了?\"
朱雄英把情况说了一遍,朱元璋听完,沉默片刻,突然笑了:\"你们想得太复杂了。\"
\"皇爷此言何意?\"
\"农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朱元璋反问,\"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产量上去了,但如果粮食都被商人和地主控制了,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朱雄英恍然大悟:\"皇爷的意思是......\"
\"对!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朱元璋说,\"该土地改革了。\"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惊住了。土地改革可不是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朱元璋显然已经想好了:\"趁着农业改革的机会,正好把土地问题也解决了。先从藩王的封地开始,然后是各地大户的兼并土地,最后推广到全国。\"
朱雄英心中一动。难怪朱棡朱慡主动请求削藩,原来皇爷早就有这个打算了。
\"不过,\"朱元璋话锋一转,\"这事不能急。要先把商品粮的问题解决了,稳定了物价,再徐徐图之。\"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那眼下......\"
\"眼下先从三个方面入手。\"朱元璋说,\"第一,在各地建粮仓,收购储备粮食。\"
\"第二,整顿河道,修筑驿道,保证粮食运输通畅。\"
\"第三,鼓励农民发展副业,不能光靠种地。比如东瀛那种酿酒的法子就不错。\"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消息。南京农学堂的学生发明了一种新的碾米机,效率比人工高出好几倍。
\"好啊!\"朱元璋大喜,\"让他们赶紧把图纸送来。这种实用的东西,才是真本事。\"
朱雄英看着喜笑颜开的老爷子,心中却在思考更深远的问题。农业改革带来的变化,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但这恰恰证明改革走对了路。只有真正触动了利益关系,才会引发这么多连锁反应。
\"对了,\"朱元璋突然问,\"听说你让人编了本《农政全书》?\"
\"是的。\"朱雄英说,\"已经快完成了。\"
\"好,等编完了,朕要亲自过目。\"朱元璋说,\"这是件大事,要当做祖宗家法传下去。\"
朱雄英听出了老爷子话中的深意。这哪里是在说一本书,分明是在说整个改革的方向。
就在这时,蓝玉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殿下,东海那边渔民送来个奇怪的东西。\"
\"什么东西?\"
\"是一种红薯,说是从海外飘来的。渔民们试着种了种,产量特别高,而且特别抗旱。\"
朱雄英眼前一亮:\"有样品吗?\"
\"有,已经送到农学堂了。太医院的人正在研究。\"
朱雄英立即下令:\"让农学堂好好研究这个红薯。如果真像渔民说的那么好,就要大力推广。\"
正说着,朱允熥又来了信。说是在东瀛发现了一种玉米,也是产量很高的粮食作物。
\"好机会啊!\"朱雄英激动地说,\"这些新作物如果都能推广开,我大明的粮食就更有保障了。\"
但朱元璋提醒道:\"新东西固然好,但要注意安全。让太医院好好检查,确保无害才能推广。\"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借鉴。\"
\"什么点?\"
\"这些作物都是从海外来的,说明海路很重要。我们要加强海上贸易,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好东西。\"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朱元璋的支持。于是一场新的变革,又悄悄拉开了序幕。
朱雄英正在农学堂查看新作物的生长情况,突然收到一个意外的消息。
\"殿下,大事不好!\"黄珀匆忙赶来,\"江南发现有人在私下贩卖假种子!\"
\"假种子?\"
\"是的。有些奸商趁着我们推广新品种的机会,把普通种子冒充良种高价卖给农民。而且......\"黄珀压低声音,\"有些地方官员似乎也参与其中。\"
朱雄英眉头紧锁。这不仅是欺诈问题,更可能影响整个农业改革的推进。
\"传我命令,\"他沉声道,\"立即派人彻查此事。从种子来源查起,一直查到销售环节。任何参与造假的人,都要严惩不贷!\"
正说着,蓝玉也带来了新消息:\"殿下,太医院对那个红薯的检验结果出来了。\"
\"如何?\"
\"确实是好东西。不仅产量高,营养价值也不错。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作物特别好种,就算在贫瘠的山地也能生长。\"
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可是个救命的东西。让农学堂立即着手培育,明年就要在山区试种。\"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东瀛传来消息,说是他们那边种植玉米时发现了一个问题。玉米虽然产量高,但消耗土地肥力也特别大。如果不注意轮作和施肥,土地很快就会贫瘠。
\"这倒是个教训。\"朱雄英说,\"看来推广新作物也要讲究科学。来人,把这个经验写入《农政全书》,要专门加一章讲轮作和养地的方法。\"
就在这时,朱元璋派人来传话,说是要商议重要事情。
朱雄英赶到奉天殿,发现老爷子正在看一份奏折。
\"雄英,你看看这个。\"朱元璋递过奏折。
原来是西域那边的报告。朱棡朱慡在推广棉花种植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当地不少农民宁愿放弃种粮食,改种棉花,因为棉花的收益更高。
\"这可不是好事。\"朱元璋说,\"粮食才是根本啊。\"
朱雄英却看到了其中的机遇:\"皇爷,我倒觉得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哦?说说看。\"
\"您想啊,西域气候干燥,本来就不适合种粮食。与其勉强种粮,不如因地制宜,发展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他们用卖棉花的钱去买粮食,岂不是两全其美?\"
朱元璋捋着胡须思考:\"有道理。不过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全都改种经济作物。\"
\"是。\"朱雄英说,\"我已经让农学堂研究了各地的土壤和气候,准备制定一个种植指导图。哪里适合种粮食,哪里适合种棉花,哪里适合种茶叶,都要有明确的规划。\"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急报。原来南京那边的粮仓建好了,但马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仓储技术跟不上。
\"怎么回事?\"朱元璋问。
\"回皇爷的话,就是粮食容易受潮发霉。\"来人解释道,\"尤其是江南地区,空气湿度大,普通的仓库根本存不住粮食。\"
朱雄英沉思片刻:\"这事倒是要请教朱允熥了。东瀛那边也是多雨潮湿,他们怎么储存粮食的?\"
立即派人去东瀛询问。很快,朱允熥就送来了详细的仓储方案。原来东瀛人在建粮仓时,特别注意通风和防潮,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地板,能让空气在粮食下面流通。
\"好东西!\"朱元璋看完图纸,大为赞赏,\"立即在江南试用。要是效果好,全国的粮仓都要这么改。\"
朱雄英趁机说道:\"皇爷,既然说到仓储,孙儿还有个想法。\"
\"说来听听。\"
\"现在各地都在建粮仓,为什么不趁机建立一个完整的粮食调运体系呢?比如北方丰收的时候,可以把多余的粮食运到南方;南方收成好的时候,也可以运到北方。这样就能平抑物价,保证粮食供应。\"
朱元璋眼前一亮:\"好主意!不过要注意两点:一是运输路线要畅通,二是要有统一的调度。\"
\"孙儿已经想过了。\"朱雄英说,\"可以把全国分成几个区,每个区设立一个总仓,负责调配本区的粮食。各区之间再建立联系,互通有无。\"
就在这时,黄珀匆匆赶来:\"殿下,新消息!东海的渔民又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作物!\"
\"什么作物?\"
\"好像是一种豆子,但结的果实特别大,而且可以榨油。\"
朱雄英和朱元璋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惊喜。这种新作物如果真像说的那样好,那就太重要了。
\"立即派人去查证!\"朱元璋下令,\"如果属实,就要立刻收集种子。\"
朱雄英补充道:\"还要派农学堂的人去登记渔民发现的具体位置。看来真要好好发展海上贸易了,说不定还有更多好东西等着我们发现。\"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各地农学堂送来报告,说是新作物的推广遇到了阻力。有些地方的农民不愿意尝试新东西,宁愿种传统的粮食。
\"这也难怪。\"蓝玉说,\"农民种了一辈子水稻麦子,突然让他们改种新东西,心里肯定没底。\"
朱雄英点头:\"所以要因势利导。先在每个村子找几户试种,让其他人看到效果。另外,官府要给一些补贴,减轻农民的风险。\"
正说着,又一个重要情报传来。有商人报告说,西洋那边似乎也有不少新奇的作物,而且他们的农具和耕作方法也很特别。
\"这倒是个机会。\"朱雄英说,\"不如派人去西洋看看。正好可以开辟新的贸易航线。\"
朱元璋却提醒道:\"此事要慎重。海路危险,而且西洋那边情况不明。不如先从东瀛和琉球开始,慢慢往外拓展。\"
就在这时,南京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有人在地里挖出了一种奇怪的农具,看样式似乎是宋朝时期的。最特别的是,这农具的设计非常巧妙,比现在用的还要先进。
\"有意思。\"朱雄英说,\"看来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也不能忽视啊。让工部的人好好研究研究,说不定能从中得到启发。\"
朱元璋若有所思:\"是啊,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老的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关键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番话让朱雄英陷入了沉思。是啊,农业改革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是要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想到这里,他提笔给朱允熥写了封信,详细询问东瀛的农业传统。毕竟东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们是如何把传统和创新结合的,值得借鉴。
\"对了,\"朱元璋突然说,\"土地改革的事要开始准备了。\"
朱雄英一愣:\"现在就开始?\"
\"对。\"朱元璋说,\"农业改革进展这么顺利,正是开展土地改革的好时机。不过要循序渐进,先从藩王封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