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通州试验田初见成效的时候,各地也传来了喜讯。
\"殿下,南京那边的农学堂已经建好了!\"黄珀兴奋地报告,\"而且已经开始培养第一批学生。\"
朱雄英正要说话,又一个信使匆匆而来:\"报!西域来信!\"
原来是朱棡和朱慡传来好消息,说是当地的棉花种植很成功,而且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灌溉方法,能让水分渗透得更均匀。
\"真是双喜临门啊。\"蓝玉笑道。
朱雄英却没有太过兴奋,反而陷入了思考:\"现在各地都有了进展,是时候把经验总结一下,准备大规模推广了。\"
\"殿下的意思是?\"
\"召开农业大会。\"朱雄英说道,\"让各地的农学堂代表都来京师,交流经验,统一标准。\"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很快,一份诏书就发往全国各地,命令各地农学堂派代表进京,参加为期一月的农业大会。
同时,朱雄英也给朱允熥去了一封信,让他也派人来参会,带来东瀛的农业经验。
一个月后,京师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学堂代表齐聚一堂,还有不少地方官员和乡绅也闻讯而来。
大会在通州试验田举行。朱雄英亲自主持,朱元璋也来观摩。
\"诸位,\"朱雄英环视众人,\"今天召集大家来,是要把咱们这几个月的经验总结一下,然后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全国推广。\"
说着,他示意黄珀展开地图:\"我们现在有三个重点:东瀛水稻的种植技术,西域的棉花种植法,还有各地的水利工程。这些都是要统一标准的。\"
接下来,各地代表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经验。南京农学堂的代表说,他们改良了水稻品种,产量提高了三成。西域来的人则介绍了他们的地下水道灌溉法。
最让人惊喜的是东瀛派来的代表。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农具,可以大大提高耕种效率。
\"好啊!\"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这些经验都要好好记录下来,编成书,发到各地去。\"
朱雄英补充道:\"不光要编书,还要派人实地指导。各位回去后,要选一批学生,专门负责推广工作。\"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消息:\"报!北方各地派人来学习抗旱技术了!\"
原来今年北方果然闹旱灾,但通州试验田里种的东瀛水稻和本地改良品种都长势良好。这消息传出去,立刻引来了北方各地的关注。
朱雄英立即安排:\"让他们也参加会议,多学点东西回去。对了,给他们准备些种子,明年开春好种。\"
大会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期间不仅交流了技术,还讨论了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如何说服地方大户支持改革,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何解决资金问题等等。
最后,朱雄英总结道:\"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了。记住,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耐心,要脚踏实地。\"
散会后,朱元璋把朱雄英叫到身边:\"雄英,你办的不错。不过有件事要提醒你。\"
\"皇爷请说。\"
\"这次来的人里,有不少是地方大户的子弟。\"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他们回去后,肯定会参与农田改革。你要想办法,既要用他们,又要防着他们。\"
朱雄英明白老爷子的意思:\"孙儿知道。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把他们的利益和农业发展绑在一起。\"
\"对,就是这个道理。\"朱元璋点头,\"另外,朕听说有些地方官员对这事不太支持?\"
\"是有这种情况。\"朱雄英说道,\"有些官员觉得农业改革太麻烦,影响他们收租子。不过孙儿已经想好了对策。\"
\"哦?说来听听。\"
\"很简单,把农业发展纳入考核。\"朱雄英解释道,\"哪个地方的农业发展得好,官员就升迁;发展得不好,就处分。这样他们就不得不重视了。\"
朱元璋大笑:\"好主意!不愧是朕的孙儿。对了,听说西域那边准备种葡萄?\"
\"是的。朱棡朱慡发现那边的气候特别适合种葡萄,而且葡萄干可以卖个好价钱。\"
\"那就好好发展。\"朱元璋说,\"西域那边缺水,如果能靠农业富起来,也是好事。\"
正说着,黄珀急匆匆地跑来:\"殿下,出事了!\"
\"怎么了?\"
\"江南有些地方闹粮荒,老百姓要求马上推广新农法!\"
朱雄英和朱元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这说明农业改革已经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他们开始主动要求改变了。
\"好事啊。\"朱元璋说,\"赶紧派人去江南,要快!农民等不及啊。\"
朱雄英立即下令:\"传我命令,从农学堂选五十名学生,带上种子和工具,即刻启程去江南。另外,给沿途各地发文书,一路上要全力支持。\"
\"对了,\"他又补充道,\"让他们带上图纸,沿途也要考察水利情况。等明年开春,要大规模整修水利。\"
安排完这些,朱雄英又召集众臣商议。大家都认为,既然百姓主动要求改革,那推广的速度就可以加快了。
\"不过要注意节奏。\"蓝玉提醒道,\"欲速则不达。要让老百姓真正掌握新技术,不能急于求成。\"
朱雄英点头:\"说得对。所以我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步,选择基础好的地方先推广;第二步,解决各地的具体问题;第三步,全面铺开。\"
正说着,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东瀛那边传来消息,说是朱允熥发现了一种水车,可以把水提得更高,灌溉效率大大提高。
\"让允熥赶紧把图纸送回来。\"朱雄英吩咐道,\"正好可以在江南试用。\"
随后几天,朱雄英一直在处理各种事务。各地都在要人要物,有的要种子,有的要农具,有的要技术指导。他一一安排,确保物资合理分配。
这天晚上,朱雄英独自在书房批阅文书,突然想到了什么,提笔写了一封信给朱允熥:
\"允熥贤弟:
见到你在东瀛干得不错,为兄甚慰。不过还要提醒你一句,农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有耐心。你在那边除了管理银矿,也要多关注农业。等明年开春,为兄打算派一批农学堂的学生去东瀛,你要安排好。
另外,听说你发明了新水车,甚好。赶紧把图纸寄回来,江南正需要这个。为兄已经让人准备了一批江南特产,过些日子就送去东瀛,也好让那边的百姓尝尝。
记住,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增产,更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你在东瀛代表的是我大明,一言一行都要为我朝增光......\"
写完信,朱雄英看着案头的地图,眼中充满了希望。
次日天还未亮,朱雄英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殿下,江南告急!\"
朱雄英连忙起身:\"怎么回事?\"
\"回殿下的话,江南推广新农法时出了问题。当地有些大户联合起来,阻挠农学堂的工作。更严重的是,他们煽动农民说新农法会破坏风水,搞得人心惶惶。\"
朱雄英眉头紧锁:\"把蓝玉和黄珀叫来。\"
很快,两人就赶到了。听完汇报,蓝玉怒道:\"这些大户,真是不知死活!\"
\"别急。\"朱雄英冷静地说,\"这事我们早有预料。黄珀,你立刻带人去江南,亲自处理此事。\"
\"殿下有何指示?\"
\"第一,找到带头闹事的大户,严查他们的田产来源。我就不信他们都是干净的。\"
\"第二,派农学堂的学生下乡,挨家挨户解释新农法的好处。重点是那些已经尝到甜头的农民,让他们现身说法。\"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马上在当地选一块地建试验田。要选在最显眼的地方,让所有人都能看到效果。\"
黄珀领命而去,朱雄英又转向蓝玉:\"舅老爷,你去找皇爷说明情况。这事恐怕要动用朝廷的力量。\"
正说着,又一个消息传来:\"报!西域传来急报!\"
朱雄英接过信件,脸色微变。原来西域推广棉花种植时也遇到了麻烦,一些地方官员私下克扣农具和种子,还有人故意破坏灌溉设施。
\"这帮狗东西!\"蓝玉怒不可遏。
朱雄英却露出一丝冷笑:\"正好,让他们蹦跶一下。来人,给朱棡朱慡去信,就说......\"
他的话还没说完,外面又传来通报:\"陛下驾到!\"
朱元璋大步走进来,脸色阴沉:\"都知道了?\"
\"是的,皇爷。\"
\"怎么打算的?\"
朱雄英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朱元璋听完,点点头:\"不错,思路很清楚。不过还要加一条。\"
\"什么条?\"
\"杀一儆百。\"朱元璋冷笑,\"江南那些大户,西域那些官员,各挑两个典型,杀了!让他们知道,阻挠农业发展就是和朝廷作对!\"
朱雄英想了想:\"皇爷说得对。不过杀人之前,得先把证据找齐了。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清查一下各地的土地兼并情况。\"
\"好主意。\"朱元璋赞许地说,\"你这孙儿,越来越有当皇帝的样子了。\"
就在这时,又有消息传来。是东瀛那边的朱允熥来信,说他那边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一些当地的豪族不愿意配合农田改造,还暗中破坏。
不过朱允熥的处理方法很巧妙。他先是拉拢了几个有威望的豪族,许以重利,然后用他们来说服其他人。那些不听劝的,就直接抄家充军,送去银矿做苦力。
\"这小子倒是有两下子。\"朱元璋看完信,笑道,\"雄英,你看这法子能不能在江南用用?\"
朱雄英思索片刻:\"可以试试。江南的大户比较重视面子,如果能拉拢几个有声望的,其他人自然会跟进。\"
说干就干。朱雄英立即派人把江南几个大族的族长请进京,亲自接见。他先是晓之以理,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动之以利,许诺只要配合改革,就让他们参与农田经营。
果然,这些族长被说动了。他们回去后,立即开始劝说其他大户,局势很快就有了转机。
与此同时,黄珀在江南的行动也开始见效。他先是抓了几个带头闹事的刁民,严刑拷打,果然问出了幕后主使。这些人都是些不法地主,平时就欺压百姓。
黄珀立即上报朝廷,请求严惩。朱元璋大怒,下令抄家问斩。这一下,其他反对的人都老实了。
农学堂的学生也没闲着。他们挨家挨户走访,耐心解释新农法的好处。特别是请那些已经使用新农法的农民现身说法,效果很好。
\"你们看,\"一个老农说,\"我家去年用了新方法种稻子,亩产足足多了一百多斤。而且新品种抗旱,就算天不下雨也能保住收成。\"
这种实打实的例子最有说服力。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支持改革。
试验田也很快建好了。黄珀特意选在了官道旁边,来往的人都能看到。当地农民看着试验田里长势喜人的庄稼,眼睛都直了。
\"明年我也要种这个!\"
\"可不是嘛,你看人家地里那水稻,茎秆多粗啊!\"
西域那边的情况也在好转。朱慡朱棡按照朱雄英的建议,先是严查了几个贪污的官员,杀一儆百。然后重新整顿了管理系统,派农学堂的人直接负责物资分发。
棉花种植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当地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棉花品种,纤维特别长,织出来的布特别结实。
朱棡立即把种子送回京师,朱雄英看了大喜:\"好东西啊!明年春天就在江南试种。\"
东瀛那边的局势也稳定下来。朱允熥不仅平息了豪族的反对,还成功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发明的新水车得到了完善,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一倍。
\"这水车不错。\"蓝玉看着图纸说,\"尤其适合江南水网地区。要是能大量制造,灌溉问题就好解决了。\"
朱雄英立即下令工部仿制水车。很快,第一批水车就运往了江南。当地农民一用,果然效果很好,纷纷要求订购。
看着各地传来的好消息,朱雄英心中甚慰。虽然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但在朝廷的强力支持下,这些问题都一一得到了解决。
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已经真正认识到了农业改革的好处。当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时,自然就会支持改革。
\"殿下,\"蓝玉拿着最新的报告走来,\"各地的农田改造已经完成了大半。明年开春,就能全面推广新农法了。\"
朱雄英点点头:\"好。不过还有一件事要做。\"
\"什么事?\"
\"编书。\"朱雄英说,\"要把这些经验都记录下来,编成书发到各地去。让所有人都知道怎么种地,怎么用农具,怎么管水利。\"
\"对!\"蓝玉赞同,\"这是利在千秋的好事。\"
朱雄英立即召集能工巧匠,开始绘制图谱。每种农具,每道工序,每个技巧,都要详细记录。最后汇编成册,叫做《农政全书》。
这时,朱元璋来看进展。翻看了书稿,老爷子很满意:\"好!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之学。比那些八股文章强多了。\"
朱雄英趁机说道:\"皇爷,孙儿还有个想法。\"
\"说来听听。\"
\"这《农政全书》编好后,不如让农学堂的学生们到各地去讲解。一来可以确保百姓真正掌握,二来也能培养这些学生。\"
朱元璋想了想:\"可以。不过要注意安全。现在虽然大局已定,但难保还有人不死心。\"
\"孙儿明白。\"朱雄英说,\"会派人保护他们的。\"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捷报。原来各地试验田的收成都出来了,产量比往年普遍提高了三成以上。尤其是东瀛水稻,居然比本地品种高出了五成。
\"好啊!\"朱元璋开怀大笑,\"这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朱雄英看着地图上那些代表农田的红点,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一个以农商立国的新时代,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