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花若盛开 > 第647章 俘虏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她希望以后,有机会把这些都能集结成册,刊印出来。她不奢望凭这个书册挣大钱,只是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看到,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好的回报了。

这天,花蕾写字写累了,在院子里溜达的时候,看到荷花嫂在墙角边扒拉堆在墙角的大白菜。

这些白菜是前段时间从地里收上来的,大部分放进了酒楼后面的库房,因为库房堆不下,才暂时放到这边来的。

现在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雪,晚上的温度已经是零下好几度了。

尽管用厚厚的稻草扇盖着保温,这些大白菜在这样的严寒中,还是被冻了个晶晶亮,透心凉。

每一棵大白菜都硬邦邦的,用手一敲,还能发出“梆梆梆”的声响,就好似敲在冰疙瘩上一样。

在漠北,有一种吃法,叫炸白菜。来漠北前,花蕾是从来没有吃过,不过,在吃过了一次以后,觉得这炸白菜味道是嘎嘎鲜。

把冻白菜最外层的菜叶剥掉,清洗干净。用菜刀一切为四。不过,这个不能说是切了,应该说剁才对。

因为这大白菜冻得太结实了,和剁排骨都差不多了。把白菜剁好后,就放进热水里焯水。这就是炸白菜的“炸”了,和花蕾想象中用油炸是完全两码事。

而且这个焯水的时间也和其他的焯水不一样,因为冻的结实,一般要焯水一刻钟左右。

然后用笊篱捞出来,浸到冷水盆里,清洗两遍后,控干水分。如果有耐心,可以把菜杆子上的表皮给揭掉,这样吃起来,味道更好。

表皮揭掉后,放入油盐酱醋,辣椒酱,稍稍一拌,用来下饭,确实是别有滋味,尤其搭配着香喷喷的米饭,真的是好吃又美味。

看着一旁挥舞着木勺子,跃跃欲试的锦年,花蕾另外准备了一份少油少盐的炸白菜给他嚯嚯。

不过,吃完了漠北的炸白菜,花蕾还是不甘心,觉得既然是炸,那就应该用油炸才对。

于是,试着把冻白菜切成了小块,裹上面粉糊和蛋清液,小火热油,把冻白菜炸了一下。然后撒了一些调味料,颠均匀。

一试,嗯,这才是真正的炸白菜嘛,味道和原来的炸白菜是完全的不一样,既有蔬菜的鲜,又有油榨的香,真是又香又脆,特别好吃。

不过,好像不太适合用来下饭,用来下酒或者当零食吃是真的不错。容瑾就着花蕾新开发的炸白菜喝了不少的酒。

天气越来越冷,工部售卖铺子的事情还在进行着。趁着冬闲无事,兵部关于要成立俘虏村的事情又开始了。

这两年多,一直被强制着开荒和建造州府的小宛族的二万多俘虏,一直是有兵部管着的,管理的压力非常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部分俘虏因为觉得看不到前途,时常消极怠工,一部分俘虏则是戾气未消,互相之间,看不顺眼,时不时的发生斗殴。

哪怕有不少衙役看守,一个不注意,几个人就已经扭打在一起了,拉都拉不住。毕竟,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所以,前一年,时不时的发生俘虏因斗殴死亡的事情。兵部郎中看到后,很是头疼。于是和李侍郎、章侍郎两人商量了一下后,把这些俘虏打散,零零落落的穿插到了百姓中间。

原本他们干得是最辛苦的差事,吃的也是最差劲的伙食。穿插到百姓中间后,和百姓做一样的事,吃一样的伙食。

还让百姓主动的和他们搭讪交流,教他们学一些简单的大盛话。花蕾和百姓置换加工的泥鳅汤,黑馒头也一样的供应给他们。

除了不发放月银外,其他的都和开荒建造的百姓一样的待遇,使他们慢慢的融入其中。

现在的情况好了很多,很多人不再消极怠工,原本戾气十足的俘虏,也变得温和起来,加上兵部时不时的教化,精神上也慢慢的被同化。

所以,兵部在奏折中请示了盛武帝的意思后,决定把这两万多名俘虏分编成立俘虏村,给他们分田分宅基地,自食其力。

当然,监管的人员还是会有,俘虏活动的区域,也会有所限制和需要报备。但是,这总比一直关押在牢房要好得多。

所以,消息一公布,所有的俘虏还是兴奋异常。

要想真正的成为大盛朝的子民,最紧要的,就是办理户籍。所以,花蕾和户部的一众官员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要想同化俘虏,首要的就是要让他们认可本朝的文化,所以,让他们改名换姓,用大盛朝的百家姓,给自己改名是第一步。

可是,很多俘虏也许能简单的和百姓日常交流几句,对于大盛朝的文字,还是不认识的。于是,办理户籍前,花蕾和其他官员,额外多了一项任务。

分批把俘虏汇总起来,教他们认识百家姓,然后让他们自己选定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个个解释,教读。

半个多月下来,花蕾教得唇干舌燥,黔驴技穷。因为很多俘虏听了百家姓氏以后,很多人根本不管姓氏背后的意义。

就简单粗暴的选定了“王”、“黄”这样的姓氏,只觉得这两个姓氏非常的威风。仿佛姓了这两个姓氏,真能称王称皇似的。

更有甚者,有几个俘虏还直接给自己取名“王上”“黄尚”这样的名字,让花蕾无语叹息。

当然,这些名字是肯定通不过的,这些蛮夷,还没学会大盛朝避讳的道理。还有很多人选了和银子有关的姓氏。

于是,一大堆的“钱某某,“金某某”应运而生。“钱满庄”“金锭子”也是层出不穷。

这样肯定不行啊,两万多名俘虏,难道就用这一个手都能数过来的姓?加上他们词汇匮乏,自己给自己取得名字,十个有八个是同名同姓的。

一百人中,叫一声“钱满庄”,一下子站起来四五十个,那怎么分得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