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军营中。二皇子身着银甲,端坐在案前,手中握着一杯热茶,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营帐外的喧嚣声隐约传入,却无法打破他内心的宁静,只觉一股淡淡的茶香在舌尖蔓延开来。
“殿下,俘虏名单已经送到。”一名亲兵恭敬地走进来,双手呈上一份名单。
二皇子接过名单,匆匆扫了一眼,随即惊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名单上,密密麻麻地列着罗刹王室成员的名字,几乎涵盖了整个王族。他难以置信地揉了揉眼睛,再次确认了一遍,这才确信自己没有看错。
“这……这是真的吗?”二皇子声音颤抖,脸上既有喜悦,又有深深的忌惮。
亲兵低头答道:“千真万确,殿下。东北军和贾先锋以少胜多,创造了大盛开国以来的神话!”
二皇子放下名单,陷入了沉思。虎山之战,两万对五万,东北军竟未伤一兵一卒;后以五万兵卒对上罗刹二十万大军,虽然损伤过半,却成功闯营;最后更是以三万之众,攻破了罗刹王城,俘虏了近七成的王室成员。这样的战绩,着实是令人心惊。
他心中暗自感叹,同时对东北军和贾赦生起了深深的忌惮之意。这样的军队和将领,若不能为己所用,必将成为心腹大患。万一哪天,贾赦起了别的心思,京畿的守军能承受起他一把火的威力吗?
“殿下,殿下,殿下!”亲兵连声呼唤,打断了二皇子的沉思。他抬头望向亲兵,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光芒,沉声道:“还有什么事吗?”
捕捉到二皇子眼中一闪而逝的厉芒,亲兵忙低头说道:“殿下,诸位将军问您要不要乘胜追击,彻底占据了罗刹王城,以及要如何处理那些俘虏?”
二皇子闻言,眉头紧锁,似乎在权衡着各种利弊。他缓缓站起身,走到沙盘旁边,凝视着上面插满的旗帜和标记,心中涌起一股豪情。然而,这豪情很快又被理智压了下去。
“乘胜追击?”他低声自语,随后转过头来,目光如炬地看向亲兵,“此事需谨慎考虑。罗刹国虽败,但其根基尚存,若贸然进攻,恐遭其反噬。
至于那些俘虏,先押解回京,听候父皇发落。”
亲兵闻言,忙应声退下。二皇子却仍站在原地,凝视着沙盘,久久不愿离去。
正当他陷入沉思之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一名斥候匆匆走进营帐,单膝跪地,急声道:“殿下,罗刹国Аhha公主派人送来降书。”
二皇子听闻斥候的报告,眼神中闪过一丝意外,但很快恢复了冷静。他微微抬手示意斥候起身,并缓缓问道:“降书?内容如何?”
斥候站起身来,双手呈上一封密封的信件,说道:“末将未曾拆阅,但据来使所言,Аhha公主愿以安岭为界,请求与我朝议和,并承诺在她在位期间不再侵犯我朝边境。”
二皇子接过降书,手指轻轻摩挲着信封,心中暗自思量。他再次看向沙盘,那些代表敌我双方的旗帜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战斗与未来的可能。
二皇子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命三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发。着东北军主将率军前去迎接罗刹使臣,告诉他,在不伤及罗刹使臣性命的前提下,随他如何检验罗刹国的诚意!”
斥侯闻言,心中一凛,忙应声退下。他知道,这场战争,或许就要结束了。然而,结束并不意味着和平,而是另一场较量的开始。
罗刹国使臣被东北军安置在营中后,被直接安排在东北军营地的正中央,四周有重兵把守,一举一动皆在东北军的监视之下。使臣们心中惴惴不安,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更不知道罗刹国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贾赦请罪的折子同罗刹国的降书一前一后送达仁康帝的书案之上,比这些更早的是江离的密函。
密函上,把贾赦到东北后所有的事情一件不漏的都汇报给了仁康帝,包括他主导的几次战役,以及攻陷罗刹王城后的一举一动。字里行间,既展现了江离的忠诚与谨慎,又不乏对贾赦能力的认可与几分不易察觉的忧虑。
仁康帝展开贾赦的请罪折子,字里行间满是自责与惶恐,言辞恳切,似乎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然而,仁康帝阅人无数,心中自有权衡。他将两份文书并排放置,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最终轻轻一笑,这笑中意味复杂,既有对局势的把控,也有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好一个贾赦,好一个东北军。”仁康帝低声自语,随即召来了大太监戴权,“去,传朕旨意,让贾赦即刻回京。至于江离,着他继续留守东北,密切监视东北军的一举一动,必要的时候可以便宜行事!”
戴权领命而去,仁康帝则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贾赦此次虽擅自行动,却也确实为大盛解决了心头大患,罗刹国的威胁一朝解除,边疆可安,百姓亦可安居乐业。
但此事背后,贾赦的手段以及同东北军之间的关系也完全暴露在了人前。无令调兵,这在任何一个君王面前都是大忌。
贾赦是贾源一手带出来的,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还就这样做了。
仁康帝心中暗自思量,贾赦此举,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若真是心怀坦荡,一心为公,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但若是后者,有恃无恐,那自己就要早做打算了。
仁康帝深知,贾家在大盛朝中的地位非同小可,贾源更是开国功臣,威望极高。贾赦作为贾源的子孙,自然也是备受瞩目。但正因如此,他更应该谨言慎行,而不是肆意妄为。
“贾赦啊贾赦,你究竟是想做什么?”仁康帝低声自语,眼底一片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