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颂冕道:“新榜入职进士一般都在翰林院待满一年之后才会轮值,每个部门二到三个月,先去哪个部门后去哪个是自由选择的,这次却是陛下直接定下,耐人寻味啊!”

沈辙道:“工部算是你擅长的部门。皇上还记得你设计的脱谷机和木轨道,让你先去工部是对你抱有期待。”

“我明白的老师,我一定好好干。”

第二天,李延宁便兴致勃勃地去工部报到。他一来,报上自己的大名,司务领事客气地请他进来,带他先熟悉工部各部门,等上峰们下朝了再去拜见。

工部设有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屯田清吏司四司,是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

工部由正二品尚书一人统辖管理,下设正三品左、右侍郎副手各一人,四司各有正五品郎中一人,主事若干,所正、所副、所丞等官职若干。

一圈逛下来,李延宁了解了部门职能和工作内容。等工部的上峰回来后,李延宁去拜见了他们,作揖行礼后,上峰们客气地勉励他几句,将他安排去了都水清吏司。

工部尚书段大人年近花甲,精神矍铄。左侍郎潘大人看他的眼神最柔和,右侍郎邹大人客气且疏离。

李延宁拜别上峰后去都水清吏司报到。都水清吏司主要负责管理河渠水利、桥梁道路工程、漕船修造以及管理船、货税等。

主管都水清吏司的郎中是唐大人,一个有些黑瘦的中年人,看到李延宁进了都水清吏司有些惊讶,随即想到李延宁曾经修建的木轨道,那来他这里就不奇怪了。

李延宁朝唐大人行礼:“下官李延宁拜见唐大人。”

“李大人不必客气。你年纪轻轻便设计出了木轨道,此乃利国利民的好设计。咱们都水清吏司负责水利、道路工程,算是李大人能施展才华之地。

“但是本官有言在先,都水清吏司的工作繁重,李大人可得做好准备啊!”

“下官不怕辛劳,只愿能为圣上分忧,为百姓尽一份力。”

唐郎中笑道:“如此甚好。”

李延宁去了都水清吏司的办事堂开始办公。办事堂里已经有两名员外郎和六名主事在忙碌。

李延宁进来后同样与他们一一作揖行礼。官员们都很客气,互相寒暄过后,都继续工作。

李延宁发现都水清吏司的各位官员还是挺实在的。他刚来第一天,原以为会缓一缓给他安排任务,没想到刚刚吃完午饭,唐郎中便派遣人来喊两位员外郎和李延宁一起去京郊实地考察。

两位员外郎一位姓朱,一位姓田。三人急匆匆出了门随唐郎中去了京郊。

开春后的春耕是大事,靠天吃饭的古代,风调雨顺还好,若是干旱或者洪涝,那百姓颗粒无收,容易社会不稳,对朝廷非常不利。

今天他们便要去京郊看看这条京河是否堵塞,需要疏通清淤。

赶到京河边,这里的河水还没有全部融化,京河的分支众多,灌溉了无数良田,正因为这条京河,京州的百姓才能丰衣足食。

李延宁记得再往前几公里就是李青鹤开发的荒田了。

“唐大人,再往前数里是不是就没有河水灌溉了?”李延宁问。

唐郎中道:“是啊,那边山多,比较缺水,百姓耕种灌溉相对麻烦。”

李延宁记得李青鹤也这么说过,还提过一嘴让他有空去看看能不能引水灌溉,只是他忙着忙着忘记去看了。

几人巡视一圈后,因为部分积雪还未完全融化,暂看不出什么,便先回去了。

“过些日子,咱们再来一趟。”唐大人道。

“是。”三人道。

散值后,李延宁回家问了李青鹤自家的那几块荒田具体在什么位置。

李青鹤说完后还道:“我去那边的山上察看过,山上其实有山泉,只不过引不下来。”

李延宁决定过几天休沐后亲自去看看。现在开春,天气越来越暖和,但是早起还是很冻。

等到休沐日,李青鹤带着李延宁、李狻去京郊外的荒田察看。到地方了,李青鹤领着两人到他发现山泉的地方去。

现在太阳升高,天气暖和不少,三人爬上山都冒了点汗,又走了一会儿便听到了水流声。

这里确实有山泉,顺着山泉的方向走了一段路,发现泉水是往另一边的深涧流去,不是往荒地这边流下山。

而深涧那边是悬崖,要引水下山只能改变水流的方向。

“爹,哪边过去能到深涧那头?”李延宁盯着深涧问。

“应该在刚刚分岔的山路进去可以到,怎么了?”

“我们量完地形再去深涧那边看看。”

李延宁一路都拿着小册子在画地形图,他来时带了软尺,这会儿李青鹤和李狻帮他测量各种数据。他在小册子上边画边记录,还在几个地方刻了标志。

忙到中午,三人捡了些柴火,烧了水吃点干粮。之后下山往深涧那边走去。

这里两边都是山,山路还挺平坦,走了有二十多分钟便听到水流击石的声音,再走一会儿便见到飞流直下的泉水。

“哇,这里的水流还挺急啊!”李狻道。

李延宁也觉得这里山高水急可以好好利用起来。他同样画了图,做了详细记录,脑海里已经有了建什么的模型。

三人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叶柔和苏熠薇在等着三人回来吃饭。

之后几天李延宁有空就开始画图,他画的是水连九磨,利用大水的冲击带动九个磨坊来磨谷物,能大大节省人力和蓄力。深涧那边湍急的水流适合建这个。

而山上的泉水可以通过挖渠改变水流方向,再建水车引山泉灌溉。

华朝早就有水车和和水碓,但是还没有引水连续转动九个磨盘和水碓的设计。

为了更有说服力,他画出图纸后,和李青鹤开始先按等比例做个小的模型出来。

因为挖渠引水、建水车等都需要人力和物力,没有说服力的话,上峰不一定肯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