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靖安帝一番话落,朝堂之上气氛愈发凝重而庄严。

吏部尚书与政盐官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责任之重,连忙躬身领命。

“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靖安帝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再次扫视全场,最终停留在了张一砚等人身上。

“几位卿家,尔等此番功劳甚伟,待木侍郎归来,朕定当一并论功行赏。”

张一砚等人闻言,心中激动难掩,连忙躬身行礼。“臣等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接下来,靖安帝又与群臣就海盐制法的具体推行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工坊的建立到工人的管理,再到盐路的疏通与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极为周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热烈,群臣们各抒己见,靖安帝则耐心倾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朝堂之上,众臣纷纷表态,誓言将为推行海水制盐之法竭尽全力,有想法的纷纷献计献策,没有想法的也都绞尽脑汁的关注一些边角之事。

靖安帝见状,心中稍感宽慰,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革新,更是关乎国家民生的大事。

“陛下,如今海盐已然成功制成,理应速速下旨召回木侍郎回京。”

曹元弋心急如焚地看着靖安帝,只见靖安帝沉默不语,仿佛完全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她心中愈发焦虑起来,暗自思忖着:怎么就没有提及将木锦之召回京都这事,虽说陛下现在有心事想要将木锦之召回,不过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这木锦之被陛下直接派遣到其他地方继续制盐,再顺道弄回一大堆复杂的图纸和方案,那工部可就有的忙喽,工作量必然大增!

靖安帝终于察觉到了曹元弋的异样,漫不经心地瞥了他一眼,心中不禁疑惑:这老家伙今儿个怎么如此急切地提起这事?难不成其中有什么隐情不成?

不过,她自己内心深处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这位立下大功的木锦之,直接顺着曹元弋的意思吩咐道。

“官兴如。”

站在一旁的官兴如听到呼唤后,急忙上前两步,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回应道,“奴婢在。”

靖安帝面带喜色,毫不犹豫地挥动着宽大的衣袖,声音洪亮而愉悦地吩咐道,“传朕旨意,工部左侍郎木锦之此次制盐功绩卓着,劳苦功高。现制盐之事已然圆满结束,待木侍郎将个人私事妥善处理完毕之后,立刻返回京城面圣。不得有误!”

“诺!”

官兴如领命后,赶忙退下前去传达圣旨。

“众卿家,今日之事便议至此。尔等回去后,需各司其职,尽快将相关事宜落实。待木侍郎归来,朕再行召集朝议,共商大计。”

靖安帝一番话说得铿锵有力,众臣皆被其气势所感染,纷纷高呼万岁,领命告退。

退朝之后,群臣纷纷走出大殿,议论着今日朝堂上的种种。

退朝前,靖安帝特意点了工部、政盐官、户部、兵部之人,以及几位武将同去御书房,商议起边境防务与制盐之法保密事宜。

“大人刚才朝上怎么突然出声,让陛下叫木侍郎归京?”

燕清凑到曹元弋身边,语气不解,低声询问。

曹元弋微微挑起那如剑般细长的眉梢,嘴角扬起一抹若有若无的轻笑,她的声音如同山间清泉流淌而过,清澈而又平淡。

“关于海盐一事已经尘埃落定并呈交奏折之事,早在多日前便已安安静静地躺在陛下的桌案之上了。

然而今日早朝之时,陛下有意无意之间多次用言语引导众大臣们提起召回木锦之这件事情。

本官虽然诧异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于站出来响应陛下的暗示。不过,照此情形发展下去,这场朝会恐怕不知还要持续多久才能结束。”

燕清听到此处,连忙伸手整理了一下自己头上戴着的发冠,脸上露出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情。

她惊讶地问道,“啊?陛下竟然有这样的意图吗?为何下官丝毫未曾察觉?”

曹元弋见状,缓缓伸出一根修长的食指,在燕清眼前轻轻晃动着,同时略带调侃地说道,“瞧瞧你,平日里处理政务倒是井井有条,可这察言观色、读懂人心的本事嘛,还真是有待提高啊!”

燕清闻听此言,赶忙收起脸上的讶异之色,换上一副谦逊而又恭顺的模样,朝着曹元弋深深作揖行礼道,“大人教训得极是,下官日后定会加倍努力修习这门功夫。”

曹元弋看着燕清那副毕恭毕敬的样子,笑着摇了摇头,轻声叹气道,“哎,你呀……其实还是未能真正领悟其中深意。”

燕清满心狐疑地抬起头来,目光直直地望向曹元弋,心中暗自思忖着究竟是哪一处细节被自己给疏忽遗漏掉了,以至于让曹元弋如此评价。

但见曹元弋只是微微一笑,却不再多言解释什么。

燕清虽心有不甘,面前就是御书房,她也不好再多问什么。

御书房内,就海盐推行之法,招募工人之事与未来盐价问题,靖安帝与几人争论不休。

在工部、户部与政盐官争执不下时,靖安帝又引几位将军与工部之人去了一旁内室之中,在挂上一幅地图——正是荣国的边境图。

对于武国即将发兵征讨梁国一事,几人前两日也进行了一番探讨,不过当时大多数的观点都还是增兵一事,不急。

不过,如今海盐一事已成,增兵之事迫在眉睫。

几乎每一个今日被叫来御书房中的将军都领到了一封圣旨,快速回府收拾行囊,马不停蹄的点兵,带粮草离京。

与之前行兵打仗不同的是,这次有张一砚等人从南江运送回来的大量海盐,她们的行军军粮中都分到了不少精盐。

行兵路艰苦,盐分是每日必须补充的能量,有了这些,平日里的用来充饥的野菜馍馍、汤汤水水也能多添些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