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开篇激战1860 > 第395章 航空母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与其他“后日德兰型”主力舰一样,“白驹II”级战列舰在防护上也采取了对核心部位进行“集中防御”的设计思路。

这些需要被重点照顾的部位,主要有动力舱室、指挥系统建筑、弹药库和主炮等。

为了在有限的吨位条件下,尽可能的加强对这些要害的保护,在设计上就要做出更多的考虑。

处于中心区的各个设施,包括两端的主炮塔在内,都被布置得十分紧密,以图最大化的压缩这个核心区域的长度。

此外,为了节约吨位,在保证强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广泛的采用了能够降低结构重量的新型材料,以及可以减重的建造方式。

在装甲结构极为复杂的“白驹II”级上,位于一号至四号主炮塔之间的侧舷主装甲带,最大装甲厚度为350毫米,并首度尝试使用了倾斜装甲,装甲带在向下延伸时形成了17度的内倾。

这条主装甲带的上缘高于中甲板,下缘则延伸至水线以下,最终探至防雷突出部的侧后,装甲厚度也逐渐减至180毫米。

横在主装甲带两端,即一号和四号主炮塔基座外侧的,是装甲最大厚为280毫米的横向水密主舱壁。

在舰体侧舷主装甲带之外,则依然保留了不算十分完整的上装甲带和前后装甲带,但装甲的最大厚度只有70毫米,聊以抵御轻型炮弹和弹片的破坏。

在水平防护方面,“白驹II”级采用全平甲和多层装甲甲板的模式。

其中最为厚实,也是最具连贯性的是下甲板装甲,核心区域的装甲最大厚度为150毫米。

中甲板装甲的最厚处位于舰体后部,这个最大值为100毫米。

此外,在部分要害部位还设有上甲板装甲,其最大厚度为50毫米。

主炮塔的正面装甲厚达420毫米,侧面和后面的装甲厚300毫米,顶部的装甲厚180毫米,基座的最大装甲厚度为400毫米。

“白驹II”级的指挥塔,垂直面的装甲最大厚度为380毫米,水平面的最大装甲厚180毫米。

另外,烟道的装甲最大厚度为170毫米,副炮炮塔装甲为50毫米,火控台则拥有100毫米的最大装甲。

“白驹II”级在舰体水下防护方面,已经十分完善,拥有完整的几乎纵贯全舰的双层底结构,和合理且划分细致的水密分区,以及高效的注排水系统。

鱼雷防御系统(tdS)主要由四层防雷舱,和两道纵向的装甲隔舱壁组成。

其中靠外侧的装甲隔舱壁,厚55毫米,并与侧舷装甲带下缘相连,另一道装甲舱壁的厚度为35毫米。

防雷舱室则由防雷突出部和内嵌舱室共同组成,在确保了防雷纵深的同时,还尽可能的维持了舰体水下部分的线型。

另外,受到特别重视的,供弹系统和弹药舱的防护性及防闪爆性能,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消防等管损系统也被加强。

“白驹II”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是国防军海军在1920年代各项发展要务之中,毫无疑问的最为重要的一项,各项资源皆优先向其倾斜。

同时,这两艘主力舰的设计和建造,对于处在“海军假日”时期的华夏海军来说,无论是在技术过渡,还是在战略层面,都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两舰在建成入役后,便成为了华夏全部十二艘主力舰中,除去仅存的战列巡洋舰——两艘“山东”级以外,航速最快的舰只。

从此以后,国防军常将这四舰编在一起,组成海军最快速的主力舰打击群,威慑潜在敌手,扞卫华夏海疆。

“白驹II”级作为这个平行世界上,最后建成的条约型主力舰,与同样拥有16英寸级别主炮的两艘日本“长门”级,三艘美国“科罗拉多”级,和英国的两艘“纳尔逊”级,还被共同誉为九艘最强战舰“big9”。

可是在陆续完成了各舰的建造后,这四大海军强国却皆因条约的约束,而陷入到多年无法再造新主力舰的境况之中。

这无疑会对各国的海军技术,以及造船等相关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而各国对此采取的应对方法之一,便是在财政状况的允许下,尽可能的通过建造大量巡洋舰等其他舰只,以维持本国军工造船业的工作量。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种被称作“航空母舰”的军舰家族中最新成员,也逐渐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遇。

其实,受限于飞机技术的发展,航空母舰原本并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各国不过将其视为辅助型舰只,在作战中承担侦察和骚扰类的任务。

至于在华盛顿会议上做出对航空母舰的限制,则更多是为了打消某些国家以假借建造该类战舰为名,行扩充本国“准主力舰”规模的想法。

在航空母舰领域起步最早的当属英国,美国和日本也表现出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并逐步对英国形成了赶超。

到1923年时,这三国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其中多是由巡洋舰或商船改造而成,也不乏“纯血统”的航母,三国由此在该舰型的发展上占据了领先的地位。

相比之下,华夏在这方面却是有些落后,除了改造过几艘水上飞机母舰外,还未能正式建造其他专用飞机起降的战舰。

但后发也有后发的好处,可以从别人那里借鉴经验,在某些地方能少走点弯路。

更何况,在造船和航空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华夏,既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又不缺乏设计人才和有雄心的决策者,迎头赶上并非难事。

事实上,国防军海军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关于航空母舰的设计工作,建设事宜也列入了计划,在华盛顿会议之后,便可以不受干扰的投入实施阶段。

华夏航空母舰初试啼声,并未像以往的水上飞机母舰那样走改造的路数,而是选择了从头开始建造纯正的航母。

基于摸索经验,国防军对这种第一次尝试的新舰型只建造了一艘,并将其命名为“燕山”号,具体工作交给了钦州海军造船厂。

1923年8月“燕山”号正式开工,第二年底顺利下水,1926年2月全面完工,随即便投入到各种技术和运作的试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