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开篇激战1860 > 前传之节十二:毛遂自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济方一行在归途中到达香港后,本想通过陆路回家的。但听说香港和上海之间已有通航,便选择了乘船前往。

抵达申城后,他们考虑再三,决定先隐匿下来,再作计较。

随后,他们暗地里探清了当下的情形,也打听到陈堂仍在苏州。才又通过苏州来上海的商人,辗转将信息传递给了陈济生。

陈济生在刚收到消息时,也是将信将疑,故先未动声色。

为保险起见,他还严密的封锁了消息,就连陈堂都没敢告诉。之后他寻机专门去到了上海,在亲眼见到了兄弟们后,才真正放心下来。

经过妥善安排,直到今日陈济生终于带他们回到苏州城。又怕引人耳目,便在夜间返回府中。

陈堂和陈济生听着兄弟俩滔滔不绝的述说着三年西行的过往,感觉他们的言辞已经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陈堂倒是很喜欢听他们的讲述,陈济生当然更是。虽然很多新鲜事听起来就像传说故事一般,但海外的种种情形也确实令人惊叹。

这一晚,四个人一直聊过了子时才休息。

在随后的日子里,一有时间他们就聚在一起,听兄弟俩讲述旅行中的见闻、逸事,乐此不疲。

这一日午后,闲来无事,叔侄四人便又齐在书房闲聊。

忽然有下人敲门来报,一问方知,原来是宫慕久差人送来了紧急公文。陈堂接过一看,内容却依然是洋人又催促想要在上海占用土地一事。

“这个竹圃,老生常谈的事,竟如此这般。”被搅了谈话兴致的陈堂,不禁说道。

可他转念一想,既然是紧急公文,似乎不是那么简单。况且这宫慕久也不是孟浪之人,看来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沉不住气了。

见到陈堂拿着公文低头沉吟,身旁不知所以的三兄弟禁不住问他怎么了,陈堂便将上海之事简要的讲了一下。

为了进一步了解内因,又传来送信的差役询问了一番。

原来自上海开埠以后,官员、商人、传教士、冒险者、投机者,甚至流氓等各色洋人不断涌入。

当地的百姓起先对此十分好奇,在他们看来,洋人的习惯、举止都属新奇另类,故而像看戏一般时常围观。时间长了,虽说彼此间慢慢习惯了,但矛盾却越来越多。

因为大清官员的推托,洋人始终未能在上海占据独立的地盘。

为求安置,他们只能向当地的私人租用住所。这些租借的合约虽然得不到官方的正式认可,但也算暂时让这些外来者有了居住的地方。

久而久之,随着到来的洋人越来越多,他们与当地人之间的纠纷、摩擦也越来越多。

洋人与当地人混乱杂居,而彼此间却因为习俗、文化、宗教,以及互相间的歧视、猜忌等冲突不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冲突也日益加剧,不断升级,让大清的官吏们十分头疼。

这不就在不久前,来沪的英国人又与当地人发生了冲突。

而英国领事巴富尔则趁机施压,甚至宣称要使用武力解决,实则就是希望以此为契机占得一块土地。

已经顶不住了的宫慕久,这才向陈堂紧急求助。

差役退下后,陈堂又陷入思索。对于宫慕久的困境,眼下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

早先他曾想亲往上海与洋人交涉,又碍于各种压力无法成行。但时间久了,通过各种渠道,即使身在苏州,上海的局面他也能明了。

洋人的诉求很清楚,不达到目的也是不会放弃的。可这边又缺乏谈判的经验,处理不好若被洋人钻了空子,就会丧权害民。事情因此就一直这么拖着,至今得不到解决。

但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指不定哪天会激出什么事端,到那时就更加难办了。估计宫慕久也是这么想的,才硬着头皮送紧急公文的。

陈堂低头沉思良久,正在他踌躇之间,却听到一旁的陈济怀说道:“父亲,如果您同意的话,儿愿赴上海一遭。助那宫大人与洋人交涉。”

陈济怀毛遂自荐,起初令陈堂略吃了一惊。但见他神情,似乎胸有成竹。便由他先细说想法,再作定夺。

原来陈济怀一行人返程的途中,曾在上海小住,期间已经看到了沪上的情况,对华洋两方的立场也有所了解。

他想,经过三年的海外游历,他们几人应该是当今大清最了解西洋的人了。有了这份阅历,陈济怀才自认为可以一试,去上海与洋人交涉一番,以争取到最佳的结果。

陈济怀在阐述之时,还告诉了陈堂一件事。这事儿本不急,他们兄弟原准备过两天再禀告的。就是他们此次归来,还从海外带回了两个人。

这两人都是中原的侨民,在海外生活多年,精通洋文,还非常有商务经验。

只因为他们身份的原因,暂时把他们安置在了上海,等候下一步的安排,此时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陈堂听过了陈济怀的话,略考虑了一下,心中已觉得倒是不妨一试。便问他,如若同意他去和洋人谈,具体又有什么思路。

陈济怀告诉陈堂,这洋人是很看重商贸往来的,来到大清,也是想通商赚钱的。若没有土地,就没有立足的根本,所以才费尽心机想要得到。

洋人要地的决心是很大的,所以总这么拖着是没有用的,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现在的情形是,洋人势强,大清势弱,拖来拖去最终也得被迫答应他们。与其到时被动,不如现在主动。

所以现在不妨同意给他们地,反而在细则和日后的管理上多做文章。

总而言之,就是同意给地立章程,但是权利在我,洋人要接受管理。

“那洋人若不接受呢?”陈堂问道。

“总之不能有失国权,有损百姓。”陈济怀坚定的答道。

随后他又狡黠的笑了一下,说道:“洋人重商,商人逐利。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商利,与他们做一些交换,或许就会好谈一些吧。

“至于是亏是赚,不看长远又怎能知道呢。这为商之道,三哥是最清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