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别问,我科举 > 第185章 准备出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对于家里李宁安还是很放心的,二爷爷还能从旁照应着,无论李宁安今后仕途如何,归根结底他都是要回乡的。

家里肯定得处理妥当,在一些方面可以尽量让利于百姓。

家人进京可不只是让他们来享福的,爷爷奶奶李宁安自然是想着他们不再操劳,至于其他几位叔叔,李宁安自是有私心的。

李家最早军伍出身,与其中的联系一定不能断,而且李家这些年正经来说只出过李金檐和李宁安两位文官,但投身军伍的李家人则不少。

虽说李宁安不能从中得到什么益处,但至少为后人多寻了一条后路。

再者而言,京中事务不少,他们来了指定是闲不下来的。

临近分别,与相熟的亲戚和乡亲们依依不舍。

高娘子却直接耷拉个脸,撇着个嘴,本以为自己也能上京城的,哪知自己男人暂时留乡里处理其他事情,她也只能等着。

他们进京是早晚的事,只是心中多少有点不舒坦。

许氏看四儿媳黑着个脸,有些不高兴,但懒得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呛她,晃过头不去看她。

冲着村里人招着手,可再是不舍,离别的这天还是来到了。

一觉醒来,村民们就目睹着连续十几辆马车驶入村庄,马蹄敲击地面的“嗒嗒嗒”声将原本宁静的清晨变得热闹起来。

看到这一幕,许多正在村口吃粥的村民急忙将剩余的几口一口吞下,放下碗筷,纷纷跟随着马车朝村口走去,农活都顾不上了。

\"这些马车是前来接老李家去京城的吗?\"一位村民好奇地问道。

\"应该是吧,这是送明溪叔他们去府城码头的。据明山叔说,这次他们要先去南京,然后乘坐官船去京城。\"

说话的是周觉,他怀抱着还不满一周岁的女儿。

如果李宁安知道周觉有了个女儿,肯定会十分妒嫉。

其他人听说是乘坐官船,不禁羡慕地感叹道。

\"哎呦,这可真是风光啊!\"

\"能够读书真是太好了。等粮食收成了,我也要送家里几个孩子去读书!\"

许婆娘开心地笑着说:\"许鹏华,你这是傻了吧。还收粮食就送孩子去读书,那你自己家怎么办?\"

许鹏华白了她一眼:\"你才是傻呢,今年村里划分出给学堂的免税田都是为了供孩子们读书的。如果不够的话,我就卖些粮食供孩子们念书罢了。\"

\"对啊,我们村里学堂今年有免税粮食。\"许婆娘拍了拍额头,自己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了呢。

边上其他族人一听,对哦,今年可有免税粮供孩子上学。

所以,要不他们家从今年开始,也送孩子上学堂去?

家里参加升班考试被刷下来的不见得就一定对读书一窍不通,说不定坚持几年就有了成效,只是半大小子已经可以帮家里干不少活了。

许婆娘也有了这个打算,她说:\"读书真好啊!你们看金辉一家,现在多享福啊,他们可是住在京城,那可是皇帝老爷子的地方。我们这些人,这一辈子恐怕连去的机会都没有吧!\"

许婆娘的话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同,确实连去看看的机会都没有。

许鹏华忍不住说道:\"别说京城了,我甚至连府城都没去过。\"

\"我也是!\"

\"我连县城都没去过!\"

众人纷纷表示,都对林李金辉一家羡慕不已。

许老爷子和几个族老早早就过来了。

此刻,马车停稳了,许鹏昌忙着指挥村里的年轻人将行李搬上马车。

由于只携带了衣物、被褥和日常用品,所以这次去京城的行李算是很简单了。

待行李都装好之后,李明溪准备搀扶父母上马车。

李明山却站在一旁,像这种会挨骂的事,他才不干呢。

果然,他看到他母亲把三弟的手推开,说道:\"你们两个手脚利索着呢,还需要人搀扶什么!\"

许氏心中暗想着,这么多人都在看着呢,两个人这样扶搀着自己上车,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老娘已经七老八十动弹不得了呢。

其实自己才六十多岁,身手灵活得很。

心里这么想着,许氏迅速上了马车,她一把抓住车门沿,然后用右脚提起屁股一挪,很快就进到车厢里。

李明河和李明溪:“......”

李金辉的上车动作和许氏几乎一模一样,也是先抓住车门沿,然后抬脚挪屁股,非常利落地上了车。

而被说了一嘴的李明溪只能站在一旁虚扶着,直到确认父亲平稳上车后,他们才放下举起的胳膊。

李明溪是最后一个上车的,当他和每个人都告别后,正准备放下车帘时,听到不远处传来了“嗒嗒嗒”的马蹄声。

李明溪从车窗探出头,看到两辆马车正在疾驰靠近。

等马车停下,很快从前面马车上下来了个人,是赵琪。

不一会儿,前往府城的车队很快从三河村出发了,赵琪跟着来自然是看看李家事情是否安排妥帖。

这次从常德渡口所坐的商船便是他寻的,夏粮还未下来,官船这个时日肯定不会无故停靠。

让官船特地来一趟,李宁安还没这么大的面子,等他什么时候成为首辅时再说吧!

赵琪跟着一起去常德,最高兴的自然是李宁邦了,他最是崇拜李宁安身边的几位好友。

黎敬浩洒脱,赵琪做事端是一丝不苟,每每两人来访,他是最起劲的。

李宁定是不理解这位老哥的,他已经放弃读书,不是家里的原因,以李家现在的家境,供所有孩子读书都绰绰有余,这几年县试他不是没有参加过,屡试屡败把他的心气给磨没了。

李宁邦以及李家正有意举业的几个读书种子都是不进京城的,李宁邦在就到了应试的年纪,童生试同样过了。

京城相较于常德教育肯定是略强的,可千里迢迢到京城读书就有些不值当了。

不只是现代考试划分地域,外地士子不可在外省应试是朝廷规制。

人人都知道江南文风鼎盛,富贵人家一个个都挤破脑袋把孩子往江南的书院送,可还真未见得有人愿意孩子在江南应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