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别问,我科举 > 第101章 主考更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上次正榜录取名额有八十人,副榜上有二十人。”韩启快速出口道。

不仅仅是上次,前几次湖广乡试的在榜名额他都一清二楚。

赵琪长呼出一口气,说道:“要我说能在正榜上是最好,若是连副榜都上不了,怕是看着在榜生员,只得在一旁感叹吾辈不及多矣。”

赵琪还想开口,李宁安连忙示意他停下。

在座的几人,尤其是韩启都立志是要在正榜名单上的,此时谈副榜属实是不合时宜。

朝廷公布的乡试正榜名单就是朝廷认可的举人出身,副榜则是录取那些排在八十名之后的考生。

只是他们没有举人身份,同时不享受举人待遇。

登上副榜有且只有几个好处,其一那就是可以知道在此次乡试中自己的排名,估摸一下自己的实际水平。

还有算是好听一点,说不准三年后他们就考中举人了。

处在副榜还被人称为“副榜贡生”,赋予这个身份算是朝廷的一种鼓励性措施,可以当做自己进入仕途的一个途径。

副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去京城国子监入学。

首先就是那里大儒多,而且相应的教学水平很高。

如果你之后还是考不上举人,还是上了副榜的话。

那么只要连续两次上了副榜的,就可以直接拥有参加会试的资格。

到时候只要考上了,照样是进士出身,和别的正统举人没有什么区别。

话是这么说,可是以副榜贡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深造,始终还是显得不太光彩。

再者,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是,副榜是朝廷给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宦子弟的福利。

有一点荫官的意味,所以,一些渴望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还是更看重正榜,对“副榜贡生”不屑一顾。

相对来说,贫寒学子是很少出现在副榜上的。

一旦主考官确定正榜名单,那么接下来副榜的筛选就随意了许多。

对于李宁安来说,他不至于心高气傲的看不上副榜。

可是若他在副榜之中,一定会想着下届再考,而不是进国子监读书。

因为进入国子监就相当于把心气磨没了,一旦成为朝廷在册的副榜贡生,那么就会被当地府衙推荐到京城国子监,学习完成后就可以从政为官。

大庸朝现在确实不缺官做,可是各府各县底下的各级吏员那是缺的很,别到时候等不到下次乡试,便被吏部派了官。

要知道,一旦接受吏部调命,那么就是不可以再次进行科举的,以这么个身份走入仕途,日后可能连正七品的知县都轮不上,他们这帮人这么年轻,怎么可能接受这种情况。

所以现在他们争夺的的就是那八十个名额,希望今年的名额朝廷会多给点,最怕的是名额比上次还要少了。

两三千人中只是录取其中不到百人,每三年还会多出两批秀才,一定程度上越到最后,科举考试就会越惨烈。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怪会有人屡试不第。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是由朝廷直接下派的钦差大臣充任,他们都是翰林、进士出身的六部院官。

主考官大部分都是翰林院的,其实依照皇帝的意思,正副考官都想从翰林院挑选。

可是整个翰林就那么点人,全国各省根本就分摊不够。

除了这两个主考官外,还有数个同考官,一般由本省巡抚、参政等官员充任,还有其它陪同官员若干。

同考官是乡试的阅卷者,地位仅次于主考官,考生作答后由外帘同考官糊名、誊卷。

再由内帘同考官初步择优选取,最后将同考官选出的卷子上呈主考官,由主考官定夺是否取中以及排名。

回到住所后,吃了黎家厨子烧的午饭后,李宁安准备在院中走走消消食,这专业的就是不一样,烧出来的饭确实比老爹做的好吃不少。

李明溪可没空管儿子心里想啥,他已经吃了两大碗饭了。

心中愈发觉得自己明智,将这个活给交了出去,要是自己做,顶多搞个馒头窝窝,外加炒碟小醋菜就这咸菜吃,就算完了。

哪里像现在,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可是吃起来的味道却是怎么都不一样。

正迈着步子,就看到韩启来找自己了。

“他们两个呢?”李宁安瞧瞧后面,没见到黎敬浩和赵琪。

“他们去温书了,在里间,我让人给他们泡了壶茶送去。”韩启回答。

两人随后开始绕着小院散起了步,闻着院中唯独一颗绿植月季散发的淡淡清香。

李宁安不太懂花,不过先前听二爷爷说,八月这么炎热天气能够绽放的花束,大概都是应季,只是不知自己乡试考完后还能否闻到。

这里挨近贡院,附近大多数都是武昌居民出租给秀才们的院子,不时就能听到有士子吟诗作对的声音。

“刚得了消息,听书院先生打听说,今年秋闱,湖广乡试的主考官已经定下了,不是原先的孙延昭,正副主考分别为翰林院侍读王乾和编修曹贺。”

说完韩启的神情就有些复杂。

李宁安一看就知道他心中想啥,此次主考官算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本来此次前来湖广主考的考官,他想的是由六年前的科考状元孙延昭担任。

岳麓书院更是在两月前就得到了一点消息,这还是师父前几日写信告知的,要不然自己同样不知道内幕。

自己前日跟韩启聊天时旁敲侧问才确定下来。

虽说岳麓书院得到点想写,但并不能提前预知孙延昭的出题风格。

不过最后到底是做了些准备,主考名单虽说还未定下,但一早孙延昭的文章就被他们提前研究。

怪不得韩启现在开口,若不是外面已经有人说明了主考换人的事,否则看样子他还不打算说出来。

忍不住挠挠脑袋,韩启赶忙道:“不是我不想先给你说,只是书院的先生再三要求过,不得透露给其他人。”

李宁安点点头表示能理解,毕竟考试还没结束,他们与岳麓书院的考生都是对手。

只是让李宁安百思不得其解,他现在掌握的信息有偏差。

因为他不仅从韩启这里得到孙延昭将做主考,而且师父同样给了确认,怎么人选临时变更。

听着李宁安的疑惑,韩启点点头,这才说起了孙延昭:“说起来这人真是倒霉,他的恩师是内阁次辅,本来给他安排了两件事,第一个就是去给秦王次子项城郡王,第二就是来湖广担任今年的主考。”

册封秦藩诸王这件事李宁安倒是知晓,秦王是当今皇帝的弟弟,半年前已经薨逝。

秦世子自然而然的承袭王位,其余诸子封郡王,册封完秦王之后就轮到了他的弟弟,只是就是颁发一下圣旨,简直就是白捡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