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岁试过后,府学的学风经历了彻底的重整,那些被革除功名的场景至今仍在众学子心中历历在目。

一些平时从不坐堂的训导开始亲自监督生员们的学业。

看来刘知府整顿常德学政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就是不知效果会如何!

虽然这次府学没有学子因无法取得秀才功名而被革去,但这已经足够让他们绝不敢有丝毫懈怠。

李宁安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唯一的遗憾就是他本打算岁试之后就回家闭门读书,然而府学这边却没有批准他的请假。

李宁安只能继续留在府学继续学习。

李宁安仍然按照他平日的读书安排生活,每天都会写文章,不断地修改、完善,练字写诗更是每日不停。

虽然日子过得枯燥乏味,但李宁安几年过来并没有不适应的地方。

反正出了府学同样没什么可以丰富自己生活的事情,倒不如在书本中自娱自乐。

时间如同流水一般飞快地流逝,转眼间夏天已逝,秋天悄然而至。

今年的夏季并没有像前两年那般炎热,然而李宁安却感到更加烦躁。

他在这个夏天遇到了写作的停滞期,明明知道文章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下笔之后却无法令他满意。

加上窗外蝉鸣不已,李宁安心情更加焦躁。

李宁安平时性格平和,但在那段时间里也难免有些急躁。

今日上完月课,李宁安先去了一趟门房那里,方才听管事过来说有人给他捎了封书信过来。

回到宿舍展开一看,这才发现是师父给他来了信。

想着自己给师父去信没有多久,李宁安先前就有预感写信之人应该就是师父。

果然,等他拿到书信后,就看到信封外头写着“徒儿宁安亲启”六个字。

把来信大致读了一遍后,李宁安坐在桌旁细细想了起来。

师父在信中说了自己无法当面为他取字的遗憾,并在信中说了给他取的字。

《晏子春秋·问上三》:“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上所言谓之安定、和睦。

所以师父特为他取名安和。

这算是一种并列式的取法,给他取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二个字,并列就是说名和字意思相通或相同。

李宁安,字“安和”,安身立命,安邦定国。在心中默念一番,李宁安对自己的这个字还是很满意的。

想了想师父是去年走的,先前到京城写了封信回来报平安,加上自己去了一封。

上次写信前还很是疑惑,为什么师父这么久才写信回来。

这回的信可能是老张代笔,在信中,他颇为傲娇的说俩人是一路游历走过去的。

想到这里,李宁安算是真的佩服他们,自己先前去爬趟山,就已经累的够呛。

他们从湖广到京城,数千里一路行走风餐露宿,真不知道师傅这么大年纪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真是不得不说古代交通落后外加上两地距离是真远,若是不走水路,从京城到广州,大概要坐马车两月有余,自己与师傅一年多这么几次。

在信中,师傅还说很期待自己秋闱考过,到时两人京城见面。

八月份的秋闱李宁安肯定是准备参加的,考举人不比考童生和秀才,基本每年都有考试的机会。

乡试每隔三年才一次,错过了就必须再等三年,所以李宁安不会也不想放过每一次的考试机会。

哪怕考中的希望不大,他也想去试试,就当积累经验也好,再说了,自己苦读两年,总归是不会让自己失望。

等天气缓和了下来之后。

李宁安再提笔写文章,不知是心态沉稳了的缘故,还是近段时间读书有收获,他写起文章竟然感觉顺畅了许多。

李宁安回顾了一下自己前几个月的状态,感觉似乎没有必要一直焦虑。

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舒缓下身心,不要压力自己。

对文章存有疑惑是进步的一个阶段。

事实上,李宁安觉得他已经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只不过文章仍然存在不足,或许是与个人阅历有关。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的阅历比起同龄人已经强了不少,虽说他的所见所遇都是古人难以想象的,但在这个朝代。

李宁安仍旧有些想当然了,凭着自身对古代社会的了解并不足以全面的反映真实的王朝现状。

李宁安最近常常去探寻二爷爷的文章,他的经历很是丰富,他见识了前朝兴衰和本朝崛起的场景。

不过自己仅仅是想从二爷爷那里寻求经历故事,到最后顶多只是泛泛而谈,不切实际,终归还是要自己出去,多走走,多看看。

“你最近做了什么?”黎敬浩一边拿了前两天李宁定回家拿来的桃子吃了起来,一边读李宁安新写的文章。

黎敬浩这段时间算是沉下心来好好学了个把月,他算是在心里认定自己是天才。

前段时间埋头苦学,竟然在一众学子中拔得头筹,算是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向。

往常学习不到半个时辰就要来看看李宁安做什么,这下确实忍了一个月才把心思从书中内容转移出来。

“思索如何写文章。”李宁安答道。

“教教我。”

黎敬浩很会看文章,他虽不能准确说出李宁安一篇文章好在哪里,却能够感受到他文章与之前的不同。

“此乃秘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可轻授于你。”李宁安假装略显严肃道:“这可是我一月之功,来师门秘籍。”

“当真有用?不会骗我吧?”黎敬浩显然有些不相信。

“当然有用,骗你你又不给我糖吃。”

“那交给我,我拿去试一试。”黎敬浩随意道,“不过你可不能坑我。”

看这小子认真想学,李宁安便将自己最近写文章及读书的心得与他交谈一下。

黎敬浩可能是真的陷进学习中了,即便是在府学放的旬假都未回去,两人依然在埋头认真读书。

在真正接触科举这一件事之前,李宁安一直以为考科举的都只是一些沉浸在四书五经的书呆子。

随后,他才明白自己的想法固化了。

科举考试内容虽说是出自四书五经,但想要写好文章,却必须贯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

只有这样文章才能言之有物,科举制度尽管产生了无数弊端,却仍旧出现了很多大儒。

八股文局限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但却限制不了学子心中对古籍经典的认知。

各级官吏都精明的不行,谁都不要觉得别人是傻子。

其实是地里种地的农民都不一定很朴实,他们心里对粮食收成和消耗恐怕比两手不勤的读书人门清的很。

读书无岁月,等到岁试一考完,李宁安这几个月都可以心无旁骛地只做读书这一件事。

除了去正常府学上课之外,李宁安只在交夏税时回去了一趟。

主要是衙门需将他名下田亩进行登记,再对他的秀才身份出具凭证,这是官府特意说明的。

若非如此,数十亩地不交税的权利,怎么可能只凭借空口白话就给掩盖了,这些文书都是要在官府中备案的,朝廷更是着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