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琪摇头笑道:“你啊!这诗赋是属于应情应景的创作,可你却词藻粉饰过多。
还有这篇却有些过分平淡,你在族学中专注于读书,不怎么出去参加文会,这会限制你对诗文的敏感度。”
李宁安正色的点点头,之后他再次进入了如痴如醉的状态。
赵琪毕竟比他早些确定本经,在诗赋上能够更理解诗文的深意,多听他的意见总归是好的。
院试是三年两试,明年又是大比之年,李宁安现在专注备考,以求争取到一个秀才的功名。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
县试在礼房考棚,府试在府学考棚。
在前朝院试、岁考、科考由本省学政巡考,大县在本县考,小县合并到邻近的大县考。
而本朝若是考试则去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又可以称学台、宗师。
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任期为三年。
靖安二十九年二月中旬,府城传来消息,学政已在提学道张榜公告,提学试即院试将于八月初进行。
录取名额有多少倒是并未细说,不过依李宁安看来应该如往常一般十中取一。
这期间,就是在六月前童生都可以去县衙礼房报名,然后到府衙礼房投纳,拿取参加院试的考试凭证。
提学官三年两试,在省内巡回,并不是固定八月按时举行,这次却是先到了武昌府紧接着就来了常德府,时间倒是准时的很。
而此刻的府城提学道衙门中,新任的湖广布政使司提督学院崔源易正在用早饭,他是山西人,大早上正嗦着大碗宽面。
衙役还殷勤的拿了一小坛子醋来。
虽然朝廷讲究官员任职地域回避。
但一般来说朝廷的底线在于“隔省为治”。
也就是说官员如果想孝敬父母,朝廷允许其调到家乡邻省,这样一来,距离近一些,也方便官员回家孝敬父母。
不过官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不包括学官,因为学官在明代属于是闲官存在,并没有什么行政权力,属于是教职。
至于为啥朝廷不限制学官回避,崔源易却不回山西,自然是南方科第文化十分繁盛,势头超越北方,而状元也集中出现在江南地区。
来南方更容易出政绩,要不是江南几省学政争抢激烈,他其实更倾向于去江南地区。
崔源易刚吃完早饭擦了擦嘴,便有下人来报,谁、谁、谁来访。
崔源易直接摇头说道:“院试之前,这些人一概不见,带的礼物全部清出去。”
此次巡视湖广各府,崔源易只觉得除了武昌府一带出众的士子多些,像汉阳、常德、黄州等地比之士子文才大大不如。
这两日他在提学道衙门基本上没有空闲功夫,不时就有各府的地方大族到访,以求得本地本族学子可以宽限个秀才功名。
虽说礼物丰厚,可是他崔源易是要脑袋的,这要是传出去,可不是丢了官位那么简单。
崔源易其实很满意提学衙门学政官这个职务,在整个湖广,除了顶在他头上的三位大人。
好赖是个正四品的官,即使是知府都得先让他两分。
朝中大有人说这个衙门很清闲是养老的好地方。
可崔源易有什么办法,他虽是二甲进士,但也是好不容易进入了翰林院,没权没势的。
好在拜对了山头,要不然直接观政半载就下放当知县了。
搓磨了六年,本想着去詹士府寻个出路,可谁知自己背后的大佬失了势,要不是拜了个好座师,怕是连这个职位都捞不到。
这个职位虽说没什么实权,但是官阶及俸禄却都不低,在地方上还是很吃得开的。
崔源易喝完了茶,下人便呈上数卷文册:“大人,这是各府呈上的四书文,专请大人阅览审视。”
崔源易这才坐正了身子,仔细打量起湖广十五府二直隶州的府试四书文。
这是近两年府试的四书文,基本上全部在此处了。
四书文就是时文,是考试中规定的一种文体,考官审查文章大多看重时文。
各府州之所以急着送来府试时文,想来是为了让崔源易能够更加看重本府士子。
若是今科取得生员多一些,那么本府参加乡试的士子就会多些。
这样一来考中举人、进士的概率便大大增强,通过这些就可以表明他们府衙的政绩越好,到时就迁升有望了。
崔源易抿着嘴笑了起来,这做学政的感觉还不错。
崔源易率先看了最上面的文章,这是来自武昌府的府试程文。
毕竟来自湖广首府,士子们果然文采出众些许。
在众多士子的文章中,崔源易选出一些自己看的顺眼的,大概留有一个印象,主要是各府案首。
此时,黎家族学却紧张气氛弥漫,已经临近院试,甲班的学子正在争先学习。
李宁安近段时间更是如此,每天都是读书、练字、写文章从不间歇,已经形成了习惯。
他是想着抓抓紧,现在刚入秋,天气还算凉爽学习效率高些。
要是入了夏,怕是会燥热难耐,到时就没那个心劲去学习。
几人正在堂前凉亭讨论诗文,就见黎敬浩的两个叔叔和秦夫子悻悻归来,这让他们不禁有些疑惑。
李宁远看向黎敬浩问道:“这是怎了?我看夫子昨日便去了府城,不知为何,神色如此难看。”
去岁,李宁远同样过了童生试,今年是想着跟老弟一块参加院试。
黎敬浩眼都没抬,没好气道:“还能是怎么样,肯定又是拜访学政大人没有成功呗!”
左侧的赵琪失声笑道:“哪有这样说长辈的,再说了,这都成惯例了,没什么可意外的。”
虽说李宁安今年是头一遭遇到这事儿,可是想想差不多就明白。
地方豪族去拜访学政是惯例,学政大人肯定是不会受礼的,可是去不去就是态度问题了。
送了礼,不知道学政大人会不会放水,但是如果不去,那么可就不一定会不会给你穿小鞋了。
考试都是糊名的,可是架不住这名次是由学政定呀!
这种处事方式是会让李宁安有些反感,他感觉这就是地方官吏对朝廷的一种试探。
若是朝廷态度放宽了些,可能他们就会收取这些礼物,在考试中做些手脚。
可他又不是为官者,暂时不会考虑这些。
几人的心态倒是都不太紧张,大家都是少年,即使不过还有下次。
再说都已经经历过县试和府试了,想来院试跟前两场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