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七十年代双职工家庭 > 第326章 电影效应,服装店大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6章 电影效应,服装店大爆

制作帽子的布料不便宜,新上任的京市市场组组长着急上火的,杨风一点儿也不急。

按部就班地让新装修好的店开门。

她的新小说写写改改,感悟总是很多,想法越多距离大纲就偏离地越远。

除了去园子那边学习创造,其他时间都埋头苦写。

写了一阵子,她又拿着稿子去见褚老师,求指点。

褚老师看着稿子厚度问她:“原本就打算写这么多的吧?”

杨风苦笑:“是,越写越多,删减下不了狠手。”

褚老师有老一代文人的思想追求,对她这本书不像上一本那样满意。

总的来说就是太“爽”了。

表面上看一路进步,每个挫折都经历一番寒风苦雨才能度过,可实际上还是观众喜闻乐见地度过了困难,很抓眼,很刺激情绪。

但不够鞭辟入里,不够映射现实,深度不够。

褚老师不愧是大家,大刀阔斧地把她的小说切割成几个部分,让她回去自己思考。

杨风找老师谈过之后,暴涨的灵感突然就断了。

她把小说放了放,创作之余,翻出了前世的动漫小说看。

这一看就看出门道了。

这辈子她一直学习下笔的都是严肃文学,出版文学。

但这本书的目的是走畅销书的路子,想在八十年代末外来文化的侵袭下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文章内部就被割裂成了两部分。

杨风振作起来,把小说分为两本去写,一本还是写轻松有趣蕴含大道理的,贯穿主角一生,可以制作成动画片,小孩子都能看。

一本稍微严肃一些,但也不属于传统小说,内容更新奇,还有各种感情纠葛比较虐的情节。

她的目标是和后世的动漫,系列电影那样,引人讨论,但不知道以她目前的能力能否呈现出来那样的精彩。

写小说最痛苦的就是修改推敲,她又折腾了几个月,人都瘦了。

终于在暑假完成了耗时两年的《学习是终生大事》。

另一本她还没有发表的打算。

修改过后的小说老师终于点头了,不过还是希望她能创作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而出版社对她的新书期待已久。

尤其是在电影大爆,《妇女能顶半边天》反复加印的这一个月里,对她的新书尤其期待。

杨风也很无奈,这可能就是没有缘分吧。

她原本的目标也是在电影上映时发表新书,可计划赶不上变化,新书创作过程十分不顺利。

好在她如今不是在乎这点稿费的人了。

而且电影的受欢迎程度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这个年代是矛盾的,也是热烈的,有令人深恶痛绝的恶臭思想,也有开放到令后世汗颜的包容。

不仅是女性喜欢电影里的主角,男性也喜欢。

甚至还有了新的择偶观点,还是出去工作的女孩儿面貌好。

华裳不出意外的爆了。

女市长穿得休闲衬衣,戴的宽檐帽全都卖爆了。

不仅京市如此,海市同样如此。

而杨风布局已久的批发工厂,也终于有人找上门来了。

头一个找上门的去的还是海市的店。

华裳的衣服不搞批发。

但是何晓萍可以给人介绍可以批发的简单样式。

所以每个月发往海市的除了华裳尚衣的货,还有大批量的批发货。

承诺火车的每月一千起步很快就达成了。

京市也不甘落后,西单商城里其他店背后都是国营工厂,他们都开始做批发了,杨风店里就更不甘示弱了。

至此,总营业额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暴涨。

杨风请韩境元帮她去问他们考察团出国能不能帮她带几套生产设备回来。

也有结果了。

她是想让建筑公司的人帮忙来着,可是又打听了几次发现这家建筑公司的全称和她想买机器的那家大公司在后世好像不合来着。

虽然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闹矛盾的,但她行事一向稳妥为主,尤其这次是打着押满的主意来着,总不能真倾家荡产吧?

韩境元这两年一直在出成绩,他又升职了,是总研究院的二把手。

按理来说,这事儿他自己就能决定。

但夫妻俩一致认为要找第三方,各种手续上都要保证没有问题。

这第三方找的就是给韩境元他们投钱的工业部。

这一下就惊动了不少人,不仅工业部的人来调查,连姜部长都来了。

姜部长愈发位高权重,经济这一块盯得很死。

结果眼皮子底下出现了一家体量接近千万的民营企业!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超过了全京市周边村镇自由发展的生产总值的概念!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了新政策的价值大啊,说明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榜样和学习对象!

而这家民营企业还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数百个岗位,连没有任何工作基础的人都招,说明这是一家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啊!

于是杨风第一次感受到了社会扶持的力量!

上面请她上报分享,但杨风拒绝了,她不想太高调,采访的口子不能开。

但允许了报道风尚企业的规模。

为了补全,她还单独写了一份服装行业的前景交上去。

这份报告也被刊登在了报纸上,以鼓励中小企业保质保量地加大生产。

参加了几个交流会议之后,杨风终于被放走了。

没办法,她这条路不容易借鉴。

启动资金太多了。

做生意最难的场地,货源,运输,在她这里都不算什么问题了。

杨风还是给了一些意见的,也在最多人看的日报上写了一份基础创业指南。

和她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样,事无巨细地写了创业前要弄明白哪些法律。

注册公司找谁,各种许可证又应该怎么样办下来,还提出了小摊,开店,都是怎么弄。

这篇文章也被很多人剪下来保存起来。

这就是信息,改革开放最先创业的那批人是谁?是体制内下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