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风一听就买下来了,花了三千块钱,地方大到足够盖一栋楼了。

虽然是主城外,但也是三环啊,虽然三环路九十年代才彻底建成,但并不影响它暴涨的房价。

现在基本上是一点儿钱也没留,全投资在这栋楼的打造上了。

而且还有一个巨大的资金缺口,之所以敢现在就动工,也是指望明年能提早有所改变。

杨风每天早上和韩闻墨一起看书写东西,中午吃过饭以后就骑着车去工地看进度。

楼的图纸是请学校建筑院的一位女老师画的。

杨风现在在学校还是很出名的,反正老师们是都知道文学院有“过江”这么一号人物。

跟这位建筑老师认识也是有各种机缘。

杨风曾投稿过一篇精妙绝伦的构想,里面描述了几种道观和寺庙的构造。

从精妙的外观到设计的智慧,以及建筑和不同思想的高度结合,杨风细致地描写了其独特神韵的来由。

只是杨风用词不是解释的,她是化用在故事里的,这才不会被认为是旧思想。

当时恰逢这位老师闲赋在家,接受调查,看到这篇文章脱口而出知己难逢。

也让他燃起了去全国各地走走的想法。

还给杨风寄过信,只是夹杂在众多来信里没有被发现。

杨风的笔名在老师们中间传开以后,这位老师就找到了她,表达了对她那篇文章的喜爱。

杨风就给她讲了讲自己这些年见过的令她印象深刻的建筑。

这一聊,老师就发现杨风和普通人关注的不一样,她是一个很有专业审美的人。

知道她想盖一栋不一样的楼,老师就主动请缨帮她设计。

杨风回赠了一个手制包包,并表示未来还会有一份礼物送给她。

没办法,图纸价值太大,而杨风现在捉襟见肘。

老师拿到包包也很高兴,觉得杨风果然是一个有审美的人。

黄霄自从跟了杨风以后逍遥得不行,有的住还有工资拿,一天就蹲在工地上就行了。

他住在小院能烧暖气,也不冷。

自己有车,去工地来来回回也不麻烦。

倒是杨风想起来他是读过高中的,特意提醒他把课本拿起来继续看。

不管黄霄自己将来的规划是什么,但杨风总觉得自己提醒一声安心。

他可比那些没有学习机会的人基础好太多了。

三月份的时候,杨风走在校园里明显的感受就是老师多了。

四月中旬,恢复高考的消息在全国各地响起。

暌违十年之久的高考终于恢复了!

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对着对着命运哭泣,收拾起过往的不甘重新踏上征途。

七月考试,杨风五月的信箱都快要爆炸了,尤其是老家的。

亲戚里几个结婚的,杨风都勒令他们必须参加高考,一年考不上就考两年!

媳妇读过高中的,也必须要考!

哪怕是大爷爷家的二婶不高兴,也没办法。

杨风头一回这么强硬,她又是家里的文曲星,这么多年来最有出息的一个。

大爷爷信她,那就全家人都得听,大的小的全都一起开始学。

相比起高考的广泛传播,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位制度就没有那么高调了。

安静地在六月落实。

不出她所料,老家考的最好的就是向左。

向左的分数很高,她很倔强地报了北大。

她想和改变了她命运的小姑姑在同一所学校读书。

沈妈来信问她会不会太高了,万一落空怎么办。

杨风直接回信说落空就再考,其他人也是,一年考不上就再考一年。

其实第二年不一定有第一年好考,但是杨风想的是他们可以考三年。

比起前几届大学生的含金量,蹉跎这几年根本不算什么。

现在又不是像十五年前一样揭不开锅,一大家子都得靠跟杨爸借钱。

他们村的生产这几年干得一直不错,生活水平比起山里的村民不知道要好多少。

不过具体情况其实比她想得要好很多,基本上所有报考的都有书读。

杨风早就寄了书回去,还点了他们几个的名,被大爷爷一说就不敢不看。

后来消息确定了之后,大爷爷更是拎起棍子劝学。

就是有两个都是大专的分,他们还都想往京市报,杨风就让他们再考一年。

其他人都专门开了介绍信,来京市找杨风咨询报学校的事情。

杨风九月发表了她的第一篇论文,唐诗格律研究。

同时确定了78年毕业以后,继续在校深造,硕博连读。

大四这一年她在学校就没什么事情了。

只是现在学校正是非常受关注的阶段,恰巧遇上第一届学生入学,杨风不想横生枝节,每天雷打不动地跟着上课。

她跟几位老师一起讨论了未来几年的研究课题,就提前着手准备了。

同样是在77年,杨风在报纸上看到了在国际上闪耀的好友。

“据狮城晚报报道,来自东方的青年芭蕾舞蹈家在狮城奉献了无与伦比的表演,她也是本届绮梦大赛的总季军……

年底,安梅女士将在京市大剧院携手海市部队文工团的舞蹈家们共同表演《红灯记》”

之前她有收到过安梅的信,说是要去国外学习。

后来她到京市以后也没有写信给她,回到云南那边也没有收到信,韩境元每次给她写信都会附一句没有收到来信。

这几年可以说是牵肠挂肚了,没想到她成长的速度竟是如此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