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安顺可不是一般之地,它乃是黔地的府城所在,统辖着周边数十个州县。
想要攻占这样一座有着一万多人守军的府城,并不容易。
更何况安顺周围丘陵起伏,岩峰耸立,岩溶洞穴林立,地形极为复杂。
而大济的守军也早就利用这些地形层层设防,使得第三军的进攻遭遇了重重阻碍。
为了能够抵达安顺城下,三军不得不逐个攻占周围的山头。
也只有占领了这些高处,才能凭借火力优势压制住守军的抵抗。
不过好在,安顺城防兵都是大济的旧部,不仅装备落实而且常年疏于战阵。
平时欺行霸市敲诈贫苦百姓还行,真正上了战场完全不是蓝营主力的对手。
但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他们往往象征性的抵抗一下,然后就开始了逃窜。
然后过个半天一天,又有长官重新组织一番,再找个山头或岩壁重新投入战斗。
面对这种麻雀战的对手,赵四带领的第三军不骄不躁,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一个一个山头的去控制。
最终依靠着装备、训练组织、士气多方面的优势,经过将近十天的蚕食,三军还是攻到了安顺城下。
接下来,他们又花费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成功地掌控了整个安顺城。
不过,在攻下安顺城之后,赵四的三军已经明显露出了疲惫之态。
毕竟连续十几天的高强度作战,对士兵们的体力和精神都是巨大的考验。
就在这个时候,刚刚返回渝州的司马枫当机立断,下达了一道命令:命将于大江率领第一军的两个师,迅速从泸州出发,火速赶往安顺支援赵四。
***
话说这次行动范围之广,涵盖东西南北超逾千里,要想在此般广袤地域内达成上传下达、及时传递消息的绝非一件易事!
在巴蜀内部,历经数年不懈努力与持续建设,蓝营的有线电报系统已然延伸至县级层面。
为确保通信之可靠,多数区域皆构建起两套相互独立且走向不同的通讯线路。
而与地方遥相呼应,蓝营各军亦成功实现营团均配备自有通讯连的目标。
近年来,蓝营中学及大学毕业生最为热衷的职业选择之一便是投身地方或军队担任通讯员。
毕竟那是一个接近权力核心,又不用冲锋上前或者风吹雨淋的好岗位。
不过话说,尽管有线电报技术简便易行且可靠性颇高的优点,但其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有架设线路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合盘事情影响并不大,无外乎花费些时间和材料修建线路,遇到刮风或洪水等意外情况,线路破坏后要进行维护而已。
然一旦涉及行军作战,军队在快速移动中进行通信,有线电报就有很大的问题。
在部队迅速机动的过程中,通讯兵根本无暇顾及架线工作,更遑论线路维护以及中继等问题。
即使是野外作战时的通讯,也需等阵地稳固后,临时拉设电线来保证十里八里范围内的通讯联络。
一旦距离超过这个范围,无论是拉线还是中继都是个大问题。
现在蓝营能够实现跨越千里的机动和协同作战,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无线电报这项伟大的发明。
最近三年以来,由于巴蜀的大环境相对稳定。这样司马枫终于有机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基础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开发中。
于是乎,一方面,他亲自向石天佑、米其云、闫朗、高一鹤等核心成员传授基础的物理化学知识;然后再由这些核心成员,再把这些知识传播给更多的科研技术骨干。
另一方面,司马枫充分利用自己对未来世界的了解,积极投身于无线电报、火车、机床以及橡胶石化等关键项目的具体研发和推进工作中。
事实上,虽然这些具体的发明创造以及实验工作,全部交给了各个专业团队去负责并按部就班的在推进。
不过司马枫还是每隔十天或者半个月,就会与科研团队展开一次深入的交流探讨。
这种研讨会上,大家就各自的发现和想法畅所欲言,司马枫也会就具体的事务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求和建议。
这种交流通常可以极大地推动整个实验或发明进程朝着前方迈进一大步。
这是因为司马枫不光能够凭借着后世所掌握的知识,为团队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及想法创意。
并且他还能依靠自己曾经的见闻和经历,在这个过程当中持续不断地出谋划策,并及时修正每个阶段的目标方向。
比如就像常见的电阻、电容、天线、喇叭、电表等这类物品最基础的构造结构,司马枫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可别小看了这些,一般印象中的小东西。
很多时候,对于那些没有见过某种事物的人来说,即使绞尽脑汁也很难想得到它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可一旦让见过的人详细描述一下,正在思考的人马上就会产生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恍然大悟的感觉。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司马枫现在可以充分调动整个蓝营内部的所有资源。
无论是资金、材料还是人力,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如此一来,只要司马枫想集中力量突破某项技术,往往就只有技术上如何落地实现的问题。
就无线电报来说,从理论层面来讲,这些设计的知识其实并没有特别高的难度系数,无非就是大学基础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而已。
然而,一旦涉及到实际操作环节,那可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就像无线电发射机里面最关键的那个震荡电路,还有接收端用的检波器,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才会发现那是困难重重。
这里面牵扯到好多细节问题,比如电源啦、电容啦、电感啦等等一大堆东西。
实际上,把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实践当中去的时候,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找到各种合适的材料。
接着就是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验,找出各种可能行得通的物理结构设计方案。
就这样在司马枫的指导下,在石天佑带着几十个技术骨干不懈的努力和摸索下,几个月前成功研发出了无线电报。
不过如今这东西刚刚开始落地,目前整个蓝营的无线电报机,也就屈指可数的几台,只能配属在军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