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道而来的船坞督造官员和工匠不仅感到紧张,心里还很茫然。
他们只会造船,能给朝廷献什么言献什么策?
“是,是,都听国公大人和尚书大人吩咐。”
几个官员还能鼓起勇气应声,工匠们则直接讷讷不敢言,尚书和国公比他们以前见过最大的官还要高出很多级。
房遗爱也能看的出来他们很紧张,而且他也能理解。
别说这是等级森严的古代,就算是后世,普通人见到高官显贵也一样会感到紧张、拘谨。
和颜悦色的宽慰过后,他们反而更加紧张了,房遗爱也不知道原因。
想要靠三言两语消除他们的紧张挺难的,房遗爱也没有让人搬来凳子,真要他们坐下,他们只会更紧张。
房遗爱笑问道:“大唐如今能造出的最好的海船是什么船?”
督造官恭声回答道:“回国公,咱们大唐造的最好的船就是海鹘船。”
海鹘船?
没听说过,房遗爱只听说过福船、宝船,对海鹘船这个名称感到很陌生。
阎立德当即把旁边的书吏叫了过来,让他去把海鹘船取来。
因为知道皇帝要造船出海,阎立德刻意研究了一下海船,所以他的值房里就有海鹘船的模型。
过了没一会儿,书吏就捧着海鹘船的模样放到了桌上。
房遗爱拿起模样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时候的海船就已经有水密舱了,这说明大唐的造船技术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样的海鹘船能造多大?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督造官连忙回答道:“启禀国公大人,海鹘船能有四层,高十二丈,两侧有浮板,远远看起来如同鹘的翅膀,所以起名为海鹘船,两侧的浮板能让船在风涛之中避免侧倾……”
房遗爱静静的听着,平心而论,如今大唐的海船确实还不错,也怪不得能开拓海上贸易。
当然了,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海船肯定有些落后,载重量不大,速度也不快,扛风浪能力也不强,远渡重洋还是有些勉强。
督造官们也很有眼色,他们明显的感受到了面前的国公大人对海鹘船似乎不太满意。
海鹘船可以说是大唐造船人的骄傲,因为就目前为止,他们就没听说过比大唐的海鹘船更好的海船。
大唐的海船去一趟倭国并不算很难,但是倭国的海船来一趟大唐,说一句九死一生都不夸张。
由此可见,大唐的海船相比同时期的其他地方的海船是多么先进。
房遗爱沉吟问道:“还能造的更大吗?”
原来国公大人是嫌弃海船造的太小,他们面面相觑,最终还是大着胆子回禀。
“国公大人,与河道不同,海上风浪很大,距离岸边越大,风浪就越大,还有可能会遇到风暴,风波袭来连岸上的树都能连根拔起,房屋都能掀翻,在海上遇到风暴若是无处躲避几乎就是九死一生。”
“所以,海船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海船大了,经受不住大的风浪。”
这个道理,房遗爱当然也明白。
其实,出海不只是有海图就行,还得熟悉航线,会观测路标,还要对季风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掌握潮汐的变化规律等等。
房遗爱点了点头,笑道:“这个道理我知道,我听说江南有船队出海贸易去到了很远的地方?你们了解吗?”
“回禀大人,北方的海上贸易主要是去往安东都护府,江南的贸易主要是前往倭国。”
“这十几年来,确实有船队远航去了很远的地方,听说是一个叫摩罗国的地方,太具体的下官就不知道了。”
摩罗国?
又是一个陌生的名号,房遗爱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这个摩罗国在什么地方。
没办法,连中国各地的地名自古以来都有很多变化,更别说放眼整个世界了。
房遗爱接着问道:“你们知道是哪支船队去的那么远吗?”
督造官们犹豫了片刻,就痛快的说了出来,毕竟这在江南也不是什么秘密。
“苏州、杭州有好几个家族的船队能去往南天竺,不过要说去的最远的还是明州陈氏,只有他们的船队能够去往摩罗国。”
房遗爱听了不由微微颔首,苏州、杭州在古代是非常繁华的江南重镇,能有远航的船队倒也不令人意外。
明州就是后世的宁波,拥有天然良港,自古以来就是海贸兴盛之地,也怪不得这里能够诞生这么厉害的船队。
明州陈氏在江南应该是有些名气,不过在中原应该是名声不显,不然房遗爱也不可能没听说过。
不过,想想也正常,在古代读书科举才是正途,像明州陈氏这样做海贸生意的人家确实有点上不了台面,被中原的名门望族瞧不起也正常。
当然了,房遗爱可没有丝毫瞧不起明州陈氏的念头。
相反,他十分欣赏明州陈氏这样的人家,能够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还这么具有冒险精神,努力去开拓海贸航线,值得赞赏。
可惜明州距离长安太过遥远,不然他还真想亲自去明州拜访一下。
别的不说,明州陈氏的船队里的人手可都是宝贝啊。
“明州陈氏。”
房遗爱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家族,当然了,其他几个能去往南天竺的船队也很不错。
房遗爱笑着吩咐道:“把你们知道的这几支厉害的船队写下来。”
旁边的书吏当即捧来了笔墨纸砚,督造官不敢怠慢,拱手之后,当即上前将江南几个擅长出海的家族名号写了下来。
房遗爱接过来,吹了墨迹,满意的放在了一边。
其实这些事在江南也不算是什么秘密,并不难打听,接下来才是正事,也至关重要。
房遗爱沉吟道:“我手上有一幅海船的建造图,或许这幅图有什么错漏之处,但,我觉得一定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我希望你们能够仔细揣摩。”
“如果你们能够有所明悟,建造出更强的海船,我必定禀明陛下降下重赏!我房遗爱向来说话算话,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