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风起月关 > 第676章 应风来,乘风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又熬过了一年冬天,张兴瑞须发尽白,独身坐在真武殿的蒲团上,佝偻着身子,双眼紧闭。

推门声缓缓响起,眉间满是愁绪的向南川走了进来,望着老掌门苍老垂败的身子,躬身说道,“师兄,洗观已将《道君符纂录》连至大成,短短两年时间便将我道门练气最为晦涩的内功心法融会贯通,此子天赋堪称恐怖,甚至都在尽安师弟之上,师兄,咱们武当有福了。”

张兴瑞缓缓睁开眼睛,轻声一笑,“如此甚好,看到武当后继有人,贫道也能放心去了。”

“师兄。。。”向南川还想再劝劝师兄,然而生老病死乃人间常态,更何况是用自身寿命为引,为大奉强改机缘的张兴瑞呢。

“时间差不多了,贫道的最后一位客人也该来了。”张兴瑞轻声一笑,语气中尽是释然。

。。。

武当山脚。

一穿着书生青衫长摆,背着竹木书箱的长须男子出现在武当山脚,男子被晒得皮肤黝黑,抬头看着挂在山门口的“道气长存”牌匾,不觉浅笑出声。

正值初春,过了一个冬天,武当山附近的百姓都来武当山祈求好运,百姓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做官的希望加官进爵,全家安康;读书学子希望自己能及第登科,光耀门楣;上山的女人则是希望自家丈夫能心想事成,或者是为尚且年幼的孩子求得一个可做官享福的上上签;总之武当山上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背着书箱的男子来到武当正殿前,他不像其他香客那样上香祈福,而是一屁股坐在一旁的古树下,卸下书箱,开始歇息。

年岁不大的青衫小道士看着男子奇怪举动,放下手中经书扫帚走过来,冲着男子躬身说道,“公子,敢问您上山是祈福还是解惑啊?”

看着面前小道士,男子悠然一笑,“二者皆有,祈福不过三两香火钱罢了,只怕是这解惑有你们无能为力啊!”

“先生何不去见见我家掌门,掌门师父博古通今,能言会道,定会解先生心中之惑。”小道长颔首说道。

男子定睛看向三清殿后的冒尖的真武殿,沉声一笑,“是张仙人吗?”

“正是。”小道士轻笑点头。

男子听罢,直接起身背起书箱,跟在小道士身后往真武殿走去,边走边说道,“能见到张仙人,这趟武当也算没白来。”

外面诸殿热闹非凡,但真武殿前却格外安静,小道士将男子带到后便拱手退去,男子站在真武殿门口,抬头看着充斥着威严的真武殿,神色严肃的敲响了真武殿大门,接连敲了三声都是无人应答。

男子疑惑,莫不是张仙人不在,那小道士拿自己寻开心?

疑惑之时,竟是不小心推开了大门,大门并未关闭,男子稍稍后退,透过门缝看到里面灯火辉煌后才壮着胆子走了进去。

震撼,辉煌,男子目光扫视四周,震惊之情无以复加,在真武大帝金身前的蒲团上,一满头鹤发的老道长背对着自己,男子卸下书箱,缓缓朝前走去,来到老道长面前,恭敬的鞠躬拱手道,“晚辈陈令枢见过张仙人。”

“哈哈。”张兴瑞轻声一笑,而后用苍老的嗓音回复道,“年轻人,贫道可算把你等来了。”

陈令枢疑惑的抬头看向老仙人,张兴瑞起身转头,眼神平静的看着面前的书生,“你与我道门有些缘分。”

陈令枢冲着张兴瑞拱了拱手,“张仙人,晚辈不过一届书生,立足未稳,甚至连谋生手段都尚且没有,谈何缘分所在。”

“年轻人切莫妄自菲薄,贫道看陈公子印堂如有红日初升,乃名士之相,绝非碌碌无为之辈。”张兴瑞笑着说道,“公子所言无力谋生,怕并非己身无立足之法,而是无立足之愿吧!”

看着张兴瑞和善目光,陈令枢也是放下了心中芥蒂,径直坐在张兴瑞身旁的蒲团上,抬头凝视面前真武大帝像,叹息道,“说来惭愧,晚辈周游天下已有十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踏足大奉十州有余,然目之所急,却是一片狼藉,永熙年间,政治清明,晚辈本想寻一散官,造福百姓,怎料景文皇帝突然崩殂,广南王江南起兵,江南陷入战火,百姓怨声载道,两年不到,北方战事再起,皇帝仓皇南逃,定州遭难;再后来,太武政变,殷都一片血海,学生游历江南,拜理学宗师程颢先生为师,研习理法三年,本想有所作为,却难料朝廷一纸政令,天下官员大换血,新上任的无一不是年轻的国子监后生,这些后生,认死理,薄人情,民声鼎沸,学生不解,为何天下回变成如今模样,便决定负笈而走,探寻答案。”

“那你找到答案了吗?”张兴瑞眯眼说道。

陈令枢苦笑的摇了摇头,“没有,晚辈还没找到答案,君王处朝堂,百官居庙堂,百姓处人间,君王不知民间苦,百官不知百姓难,这可能是个答案,但又不算答案,当下政局和解?百姓的出路又在哪里?到底怎样杨的活法才是大奉百姓该有的活法,百姓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朝政的问题贫道回答不了你,但关于百姓贫道倒是可以给你指条路,希望可以解你心头之惑。”张兴瑞笑着说道。

陈令枢回头,认真的看向老仙人,“晚辈愿闻其详。”

“陈公子可有想过百姓想要什么?”

“无非吃饱喝好,安居乐业,岁有余粮罢了。”陈令枢回答的很干脆。

“不为权,不为钱,不图名誉,为何天下百姓就连吃饱都成了奢望,当今天子算不得昏庸无能,那为何还是让百姓吃不饱饭呢?”张兴瑞感慨道,“究其根本是疏忽了国之根本,国本在民,顾民者可安民,安民者可兴国。”

“是啊,天子改革吏治,裁撤官员,看似是在革弊,实则不然;而是雷声大雨点小治标不治本的徒然之举,如若天子以百姓为根基,革新政治,那天下定不会是这般模样。”陈令枢皱眉说道。

“百姓安居,那些官员人人都会说这四个字,可要让他们做的话,难如登天啊!”张兴瑞捋了捋苍白的须发,凝眉说道。

“难道我大奉就真就无力回天了吗?”陈令枢失望的说道。

“陈公子,你是否真的一片丹心为国所计?”

陈令枢神色庄重的说道,“晚辈敢在此立誓,为国为民,陈某死而无憾。”

张兴瑞一脸欣慰的点了点头,“那贫道给你指一个地方,去了哪里,你可能会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何处?”

“定州!”

“是宁延的地盘。”陈令枢一听,急忙开口道。

“陈公子知道宁延?”张兴瑞沉声反问道。

陈令枢目光似有迟疑,一番斟酌过后便如实说道,“十年前曾有一面之缘,这些年宁延在大奉声名鹊起,晚辈也时不时听到与他有关的消息,护国安邦,坐镇定州,大败西羌,等等;可此人到底算不算是大奉忠臣,这百般举动,颇有枭雄之姿,有朝一日必将反奉,您若说大奉未来的希望在他身上,那请恕晚辈不能苟同。”

“哈哈哈。”张兴瑞笑了笑,“刚刚还说陛下忽略了国本,贫道看,陈公子你也忽略了根本。”

“嗯?张仙人此言何意?”陈令枢不解问道。

“陈公子只看到了宁延身上的枭雄之姿,去疏忽了定州的当地百姓,据贫道所知,身处定州的百姓对宁延可是称颂有加,定州能从北蛮之祸后迅速恢复,宁延功不可没,如今定州这块土地上百姓安居,商业繁茂,试问,这不就是陈公子你所期待的吗?”张兴瑞缓缓说道。

陈令枢听罢,摇头感慨,“纵使宁延治理州政确有不俗之处,可他对大奉依旧不是忠心耿耿。”

张兴瑞笑了笑,没有给出答复,而是起身伸了个懒腰,“陈公子,在你看来忠于大奉是忠于殷都朝廷,还是大奉百姓?”

“二者有何区别?”陈令枢诧异问道,似乎是第一次听到这种问法。

“若是忠于朝廷,那宁延却是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臣子,可对百姓而言,宁延何尝不是大奉的肱骨之臣呢?”张兴瑞缓缓起身,边起身边说道。

陈令枢紧随其后,低头沉思着老仙人的话。

张兴瑞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外走着,边走边说,“陈公子,你走遍大奉诸州,唯独没有去过定,项二州,何不趁此机会去一趟呢,或许在哪里,你能找到最终的答案,看看那里的百姓,看看那里的官员,大丈夫成事,为国为民,不要再浮浮沉沉中错失了天下大同的机会。”

“离开朱子学宫之前,师父曾说,天下致理,不外乎天理人知,内尊心之意志,外受天地约束,能从心而行已是不易,能做到天人合一者几乎无人,尊己说之容易,然做起来却是格外艰难,道法,人性,宗法,风俗,等等都在约束一个人内心的真正追求。”陈令枢说出自己内心的万般感慨,“之前晚辈从未觉得自己受到什么约束和束缚,直到今天见了您,才知道原来一开始,晚辈就被那传统的世俗束缚了自己,百姓为江河,君王似船舟,世人所见艨艟之上旌旗蔽空,却不知那江河载舟之力,水无舟,依旧东流;舟无水,寸步难行。”

“此言不差。”不知不觉走到真武殿门口的张兴瑞颇为欣慰的点着头,“孺子可教。”

“今日听您一言,如同醍醐灌顶,让晚辈豁然开朗,晚辈这就启程动身前往定州,一睹那定州风采。”陈令枢毕恭毕敬的拱手说道。

“你陈令枢是大才,定州,定有你一展拳脚之地。”一排白鹤腾空而起,张兴瑞看着陈令枢,忍不住赞叹道。

“承蒙张仙人谬赞,令枢愧不敢当。”陈令枢自谦的低下了头。

真武殿对面的莲花峰上,金光璀璨,张兴瑞伸手一指,一只白鹤啼鸣朝着莲花峰飞去。

长风微动,莲花峰上传来一声巨响,璀璨光柱瞬间降临,夺目金光刺眼无比,一旁的陈令枢下意识的闭上了眼睛。

莲花峰上金光乍现,三清殿前百姓纷纷对着莲花峰跪地叩首,四周的大小道士纷纷齐头凝视莲花峰,不自觉的俯下身子。

扛着扫帚,手捧经书的李洗观从树上跳下来,望着远处的光柱,摸着脑袋不解问道,“那是什么?”

将李洗观视如己出的向南川神色凝重的说道,“那是你五师叔要出关了。”

此时的莲花峰上千朵莲花盛开,一袭青衫的中年道士悬空打坐,长须及胸,道士伸手捏动法诀,一张巨大的符篆出现在身后,男子转身看去,抬手一点,符篆化作点点金色白鸽,迎着远处的白鹤飞来。

白鹤终来,莲花盛开。

张尽安临空踩在白鹤身上,朝着真武殿直直飞去,身后金光随之而散。

金光散去,陈令枢还在震撼中久久难以回神,“那是。。”

“我道门之福,亦是天下之福。”看着远处的白鹤慢慢飞来,张兴瑞这话说完后似乎更加苍老了。

一身仙风道骨的张尽安起步不凡,怡然落地,冲着大师兄拱手行礼,“师兄,尽安回来了。”

“辛苦了,起来吧。”张兴瑞扶起小师弟,给他介绍旁边的陈令枢,“陈令枢,陈公子。”

“陈公子。”张尽安不失礼节,拱手道。

陈令枢慌忙还礼,“道长客气。”

“尽安,莲花峰十年悟道,可曾想过出山后要做些什么。”张兴瑞站在大理石回廊前,望着西边升起的红色赤霞,轻声问道。

张尽安想了想,“赴约。”

张兴瑞点了点头。

“师兄,走之前,不再叮嘱两句?”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两人对视一笑,红霞满天,紫气渐起,真武殿屋檐上,一排白鹤向天而歌。

张兴瑞的目光炽热真诚,很快便淌出了热泪。

日落西方,三人驻足长久,月明星稀之时,张尽安回头看向师兄,师兄却是一动不动。

陈令枢扭头看去,老仙人神态自若,眼睛半闭,已然驾鹤西去。

“张。。”

张尽安打断陈令枢的话,红着眼睛说道,“师兄太累了,让他歇歇吧。”

神英四年春,道家仙人张兴瑞于真武殿羽化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