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宣把背篓里的东西拿出来,说道。
“学生这几日上山挖了些冬笋,吃着爽脆,想着冬日里能吃的菜不多,给夫子带了一些,还有家里做的南瓜芋泥饼,是甜口的,现在有些冷了,可以蒸着吃,也可以小火煎,软糯可口。”
伺候的下人把东西一一接过,周夫子很高兴贺宣能想到自己,东西不算贵重,心意难得。
老师一高兴,就想关心下学子的课业,“好好,这几日学习上有没有不明白的,在家写文章没有?”
要是换了朱宇博,绝对一脑门黑线,不过贺宣本来就想请周夫子指点下自己的文章,故而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夫子求解。
“这几日在做文章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写来写去都没有新意,写得文章有些大同小异。”
贺宣看了自己做的文章,一开始还有些灵感,最近就发现有些字句或者典故都是用过的,无法写出更加深入的内容。
周夫子接过贺宣这几日的功课,有五六篇文章,这都是贺宣挑了写好的过来,两篇连自己都看不上,就留在家里了。
下人把茶水端上来,周夫子花了一刻钟翻阅文章,“贺宣,这几篇文章,格式方面还算可以,起承转合很规范,你自己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接下来,周夫子就以其中一篇为范例,给贺宣讲解。
题目是《不以规矩》,出自《孟子》,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首先,贺宣的破题就有些偏了,涉及到下文的内容,既然题目只有不以规矩四个字,全文只能根据这四个字来。
其次,文章缺少典故,贺宣知道不能用公输子,师旷这些典故,却腹内空空,无法写出合适的典故。
因此,文章内容平平,乏善可陈。
周夫子给贺宣指点了一个方法,“可读《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这叫三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腹内有了东西,文章典故信手拈来,要是有门路,还可以读些时文邸报。”
周夫子说的这几本书,贺宣只知道一部分,待会儿去城南的书铺看下,要是没有,能不能预定,从外边带来。
贺宣行礼谢过夫子教诲,“学生会多看些史书,就是家中藏书不多。”说着有些不好意思。
“嗯,确实有些书籍县城难以买到,不过我家中倒是有,你的字还不错,借一本去抄录,抄完再借下一本。”周夫子这些年对于书籍很是看重,每每外出,都会去书铺看看有没有好的书籍,这一方面花费不菲。
贺宣再次谢过周夫子,跟着夫子到了上舍这边,上舍有个书架,上面有一些书籍,都是周夫子收集的,当然了,这边只是手抄本,借给学子阅读的。
这次来收获颇丰,不仅清楚了自己的缺陷,还借到书籍,贺宣看到上面的架子还有一些是邸报,看样子,有些时日了,不过邸报一般都是官府才看的,寻常人家都没有这个门路能看到。
周夫子这里有一些已经很难得了,可以让学子观察下邸报上的文章是如何写的,对于科举有益处。
虽然很想看,不过不急在一时,先把这本书抄好,等明年开学,自己也能看这架子上的书籍了。
贺宣跟周夫子告辞,夫子叮嘱了句爱惜书籍,不可毁损后,站在门口目送贺宣离去。
把《通典》用布包好,放在背篓里,贺宣去城东的书铺看看。
城东的书铺比城南的店面要大些,不过大的有限,贺宣把几本书翻看了一遍,没有自己想要的史书。
离开书铺后,在城东找了家馆子,先吃了午饭,再去找朱宇博他们。
贺宣在外下馆子的次数不多,刚开始是没钱,后来有钱了,又一门心思读书,等到余婶她们的手艺锻炼出来后,下不下馆子也就无所谓了。
要不是跟着谢三哥吃过几次,都不知道点哪个菜。
贺宣点了鸡茸酿豆腐,筋头春,再来碗米饭就够了。
鸡茸酿豆腐,是把鸡肉剁成细细的茸,塞到豆腐里面,用鸡骨架熬得汤汁煮熟,筋头春则是煎鹌鹑肉丁,不知道大厨放了什么调料,鹌鹑肉煎的外酥里嫩,鲜香可口。
这一顿饭,就花了上百文,城东的铺子好吃是好吃,贵也是真贵。
慢悠悠在城东绕了一圈,才走到朱宇博家里,特意避开了饭点。
得知朱宇博出门玩耍了,贺宣把糕点留给朱母,让他告诉朱宇博,自己来找过他,
说明糕点的吃法后,贺宣表示自己还有事情,推却了伯母的挽留。
来到城南的书铺,询问掌柜的能否定书,把书籍的名单给到掌柜。
定书这业务有些麻烦,不过贺宣要的也不是什么偏门的书籍,只要大些的地方都是有的,掌柜的应承下来,下次去进货的时候,帮忙带回来,不过要先交一半定金,要是没有,定金可以退回。
预定好书籍,贺宣就回家看书了,正好今日夫子提点,有些感悟,这时好好思考,制艺会少犯些错误。
学了制艺后,贺宣才发现以前写小作文是多么简单,八百字里面有五百字是灌水的,剩下三百字也只是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些。
八股文章每篇只要三百余字,可是每句话都要精雕细琢,格式工整,字字紧扣文意,内含典故,最好能做到韵律协调,阅起来引人深思,读起来琅琅上口。
能把制艺做到这种地步,都去翰林院编书了,贺宣热爱学习的初衷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原谅自己是个俗人,没有那么高的理想。
这辈子最大的目标就是做个富贵闲人,有钱有地位,交三五好友,吃吃喝喝。
为了后半辈子的幸福,只能现在多努力,回去就开始抄书。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贺宣已经从贫困升级到小康,在村里算是上游,到县城也就平平,不过知足常乐,自己宽裕了,手下的人也要有奖励。
贺宣开始琢磨怎么发年终奖,今年银子的大头来源于城里的铺子,生意确实不错,本钱没两个月就挣回来了,于五郎作为掌柜的,尽心尽力,在铺子里住了好几个月。
年终奖就是铺子收入减去各项费用的百分之二,也就是五两银子,这比一年的工钱还要多,不过也是人家应得的。
余叔负责田里的事物还有家里的杂活,光按收入来,可能没有铺子的利润大,但要是没有地里的庄稼,铺子的利润没有那么高。
米,鸡子,还有笋干咸菜这些都是家里几个人自己做的,就不能光按粮食的收入来算。
所以余叔的年终奖也是五两银子,不过余叔的工钱比于五郎高些。
小竹负责两边的费用开支,这一年来,也有很大的进步,明细做的很清楚,起到监督的作用,年终奖三两。
余婶本来是做家务的,工钱少些,自从厨艺进步后,到铺子里担任大厨的角色,主要负责炒粉,做各种配菜,给米粉调味,年终奖也是三两。
剩下的于大嫂和有粮哥,今年刚来,不过进步明显,有粮哥主动担起了牲口棚的工作,于大嫂向余婶学习厨艺,负责家里的一日三餐,还有铺子里咸菜的腌制等等,年终奖一两半。
家里这几个人,目前来看,贺宣还是满意的,不会到外面去说是非,贺宣在城里开着铺子,还上了城里的学馆,村里人在背后总要嘀咕几句,不管是好的坏的。
于爷爷心里清楚村里没断了挖泥炭的活计,有贺宣的一部分功劳,管着村人不让在贺宣面前搬弄口舌,因此,没有人在贺宣面前胡说八道。
这个年终奖比起工钱来说都有些高,不过自己吃肉,手下人总要给口汤喝,有了奔头,明年更会好好干活。
要知道盘溪村以前没有挖泥炭的活计,村里的壮劳力干完农活后,想去镇上当苦力,工钱都很低,余叔家里一年到头攒不下二两银子,儿女长大了,都盖不起房子,挤在三间草屋里。
在贺宣家做工,衣食是包的,每日午餐在贺宣家吃,早晚两餐都有米粮补贴,衣裳一年四身,比起以前缝缝补补又三年,已经很不错了。
工钱和年终奖节省些都能省下来存着,家里的余钱比以往翻了一倍多,这还是没算年终奖的,要是算上的话,余叔家里今年算是脱贫了,明年盖房子也不用扣扣搜搜的。
等到腊月二十八,家里该买的东西都买齐了,铺子今日也是最后一天,明年正月初八开门。
于五郎在铺子里反复确认,该拿走的东西都拿走了,铺子里一点吃食都没剩下,门窗关紧,锅碗瓢盆都收拾好了,关上大门,驴车晃晃悠悠的回村里。
贺宣在家里看《通典》,腊月里空余的时间都用来抄书了,可惜这本书实在太厚,共两百卷,一百九十万字,抄完几十篇,贺宣预定的书到了,正好有这一本,剩下的就不抄写了。
还书的时候,顺便给周夫子拜了个早年,感谢周夫子的教导。
生产的母羊,借着小羊的光,每晚用上了炉子,加上吃的不错,羊奶很是丰富,等小羊过了个把月,贺宣就能喝上羊奶了。
单调的日常,每天窝在家里看书,或是核对账目,外面下过雪,温度已经到零下了,除了喂马和消食,贺宣一般都不肯出门,最多在院子里没有风的地方晒晒太阳。
最惊喜的是收到了谢端的信,信中只是说他平安到了京城,还给贺宣讲述了下沿途经过哪些城镇。
随着信封的还有一些书籍,都是谢端收集来的,有《周易》,《公羊传》,《谷梁传》等等,最难得是书里面有注释,言之有物,书籍主人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至于贺宣为啥这么认定,主要是字好,都说字如其人,还有就是对谢端的信任,要是书籍的原主学问一般,他也不会收藏着,大老远寄给自己。
正好自己《周易》比较薄弱,可以在巩固巩固,这份礼物贺宣非常满意的。
等年后,自己琢磨琢磨信怎么写,给三哥寄一封过去。
腊月二十九这日,余叔一大早就架着驴车去给梁舅舅送年礼,当时说好的,一年四节,提前一日送礼,估计余叔要下午才回来。
余婶和于大嫂在家里炸丸子,包饺子,今日下工,大家就等年后再来上工了,中间有六日的休息,年终奖的银子也都安排出来了。
贺宣在正堂看完书,到厨房里转悠一圈,捡两个丸子尝尝味道,鱼丸,肉丸,豆腐丸,芦菔丝丸,还有小酥肉,每样尝几个,中午都不用吃饭,已经吃饱了。
等到申初,余叔回来了,贺宣把大家叫到正堂,一个个发了这个月的工钱,然后每人一个钱袋子,装了奖金。
“闲话不说了,这个袋子里是大家辛苦一年的赏钱,年初时,我跟大家伙儿说好,只要今年做的好,人人都有奖。
余叔,把家里管理的井井有条,粮食丰收。
于五郎,住在铺子里兢兢业业,生意蒸蒸日上,小竹,管着两边的账目,条理清楚。
余婶的饭菜烧的越来越好吃,有粮哥干活卖力,还学习了照顾牲口,于大嫂厨艺进步,家里家外一把抓,每个人都做的很好。”贺宣每夸奖一个,把钱袋发下去。
“这里面,按照大家的活计分发的银钱,多的,有五两银子,比一年的工钱还高。”说到这里,下面睁大了眼睛,想知道自己这个钱包里面是不是五两银子,可以建一间砖房了。
一个个看过去,大家都认真听着贺宣接下去的话。
“明年,我们继续努力,满一年以上的,每个月涨二十文工钱,比如余叔,已经满两年了,明年就可以涨四十文,年后大家跟小竹交接好,不要到了发工钱的日子才知道自己没报给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