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愿说破,那我就代郑司马说破。”甘英道,“马将军不知,此仇已被护乌桓将军来苗所报!”
“此话怎讲?”马严问道。
“伤害来歙、岑彭、马援三位将军者,都是同一人。”甘英道。
“何人?”马严道。
“赤山乌桓大王赫甲!”甘英道。
“此话当真,何以知之?”明帝插言问道,苏仪却面色一变。
“赤山乌桓大王赫甲前番率军偷袭幽州,途中遇到辽东太守祭肜,双方展开激战,后来护乌桓校尉来苗前来增援,将赫甲斩杀。”
“如此说来,来苗竟是如愿报得父仇?”马严道。
明帝忽道:“在朕看来,渔阳会盟与赤山乌桓突袭幽州,貌似巧合,而事实上二者之间隐隐然有遥相呼应之势!苏仪,你选择在渔阳会盟,实际上是在等待赤山乌桓攻破幽州,然后在渔阳率先起事,接着趁机煽动会盟的诸侯,振臂高呼,一应百应,从而令赤山乌桓、济王、沂王以及会盟各属国的军队连兵进攻阙廷,一举将朕废黜,是也不是?”
沂王连忙道:“陛下,臣与赤山乌桓并未有丝毫瓜葛,万万不会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明帝“哼”的一声,道:“你或许与赫甲之间并无往来,但苏仪却暗中早已替你布置好了一切。”
说完,见沂王仍是面现懵懂之色,心中来气,遂继续道:
“岂不闻‘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可假人’?而你放手把国务交于苏仪,若乌桓大军一到,他必定以你之名里应外合,而你早被架空,至始至终还被蒙在鼓里,知晓后即便想阻止,也已经无能为力。在龙口岭,你还没领教过么,那荆采,不就把你给监禁起来吗?”
沂王顿时哑口无言,汗如雨下。
明帝厉声道:“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你整日醉心于研究邪说异端,岂能不深受其害?如今变得面目全非,还是当年的沂王吗?”
接着又望向苏仪,道:“朕想知道,假如你们占据了阙廷,究竟打算用谁来代朕君临天下,济王、沂王还是赫甲自己?”
?
苏仪面色铁青,缄口不言。
明帝道:“只怕是先让二者互相争夺,然后你等坐收渔利,趁他们两败俱伤之后,再从幕后现身,取而代之吧!如此行事,与北匈奴诸王谋夺单于大位如出一辙。汉人信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你,时而叫言中,时而叫苏仪,如此草率更换名姓,只怕当真非我族类吧?”
甘英道:“陛下圣明!苏先生,真名赫丁,是前任乌桓大王赫甲之四弟!”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明帝呆立当场,沂王早就魂飞魄散,面无人色,众人俱都目不转睛的望着苏仪,似乎此刻才认识此人一般。
阴就忽道:“那赫甲之二弟、三弟何在?为何从未听闻此二人之消息,即便乌桓大王赫甲战死后,也不见其现身?”
甘英道:“这就是郑司马为何闻听陛下御驾亲征后,匆匆赶往京师的原因,因为他怀疑这二人此刻就在阙廷,并且趁机兴风作浪。”
帐内众人又是大惊。
即便苏仪也不免暗自心慌,难道这些日子与郑异的言谈之中又被他瞧出了什么破绽,故此才星夜启程赶回京师救火?暗中叫苦不迭,后悔不已,但表面上却故作镇定,看上去显得轻松自在,若无其事。
“郑异凭什么认为此二人眼下就在阙廷之中?”明帝问道。
“郑司马言称乌桓二王子名叫赫乙,三王子名叫赫丙!他是从蠡懿公主遇刺案推断此二人就在京师的,并且通过苏先生处加以证实。”陈睦忽道。
“蠡懿公主遇刺案?”明帝奇道。
阴就也甚为不解,困惑的目光一直紧紧盯着陈睦,道:“此事难道也有乌桓人插手其中?”
陈睦却望向苏仪道:“数日之前,陛下尚未驾临王城时,郑司马曾与苏先生探讨过蠡懿公主被害案的情形,先生还记得么?”
苏仪脑海中迅速闪现着当时的一言一行,却始终未回忆起露出过什么破绽,甚至都没有多说一句话,却如何会引起郑异的觉察?
他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阴雨天,当与郑异讨论起《易》中亢龙有悔这一卦时,正谈的兴致勃勃,郑异忽起身走到窗边,负手望着外面阴云密布的天空,道:
“先生说得好,居高位者务必要戒骄戒躁。否则,早晚会有因失败而后悔的那一天啊!可我以为,同样道理,一时得势,也要切忌倨傲,否则也难免会有失势而招致灾祸的那一天啊!”
苏仪颇为不解,问道:“郑司马是在说我么?”
郑异微微一笑,道:“先生不要心虚,我忽然想起蠡懿公主遇刺一案,应与先生无关。”
苏仪越发感到奇怪,道:“苏某并未看出亢龙有悔之卦象,与蠡懿公主之案有什么关联啊!这亢龙又是在指何人?还请郑司马赐教!”
郑异道:“信阳侯,阴太后之弟,当即陛下之亲舅,爵高位显,贵戚之中,当居首位,可如今却闭门谢客,终日足不出户,落寞寂寥。难道不就是一条亢龙么?”
苏仪恍若大悟,道:“郑司马所言甚是,信阳侯确实是我等身边的亢龙。”
郑异道:“他虽是亢龙,心灰意懒,也属有悔之举,但这许多年的闭户自绝,我料他未必悔能得深刻,悟得透彻。”
苏仪又有些不明白,道:“郑司马不妨直言,以免苏某糊涂。”
郑异笑道:“我是说他至今不知其子因何而亡,被何人所害?”
苏仪顿时不语。
郑异忽道:“此案不会与先生有关吧?”
苏仪道:“事情发生在京师,而当时苏某远在沂国王城,郑司马如何会联系到苏某头上?当初式侯案,苏某身在北宫,而式侯在其府中被杀,苏某就曾被人指责行凶;如今距离案发之地,远隔千里,却又被郑司马怀疑!苏某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总是莫名其妙的被人卷入这种离奇悬案?”
郑异笑道:“先生莫急!蠡懿公主一案,朴素迷离,郑异反复思索,深感其诡异程度不亚于当年式侯案。而式侯一案,我敢断定必是先生所为。故此,蠡懿公主之案,不得不联想到先生。左右闲来无事,郑某此刻想把所思心得,以及案情的推测与先生拆解一下,不知先生可否愿意?”
苏仪道:“郑司马但说无妨,苏某愿意洗耳恭听,只是不要再无缘无故的把苏某牵扯进来!”
“一同探析案情,先生岂能置身事外?”郑异笑道,不待苏仪插言,又道:“蠡懿公主之案,表面上看是窦家兄弟为讨好小侯爷阴枫,去谢家强抢民女谢滴珠,不料却错抢了蠡懿公主,最终酿出惨剧。但是若仔细往内里深看,却玄机重重,如欲破解,就需从这个‘错’上入手,方能窥其幽境。”
苏仪道:“郑司马究竟发现了什么玄机?”
郑异道:“蠡懿公主是从宫中去的谢家,进入府中时,显然窦家的人还没到达,不难看出,她思念檀方心切,早早便赶了过去,先在谢滴珠阁楼上的绣房中歇息等候。由此可见,此时谢滴珠也不在府内。”
苏仪道:“这能说明什么?”
“这意味着背后设局之人真是神通广大,心思缜密,不仅熟悉宫中、谢家的状况,而且还能同时调动蠡懿公主与谢家民女。”郑异道。
“郑司马可否再说清楚些?”
“就是趁着谢家没人,引来蠡懿公主,再令窦家兄弟闯入谢府强人。”郑异斩钉截铁道。
“苏某还是不甚明白?”
“据我所知,谢家只有兄妹二人,谢滴珠还有一个兄长,名叫谢滟,先在太子府当洗马,然后突然升任沂国国相,现在是淮国的国相,所以彼时谢家只有谢滴珠独自居住,后来她担心小侯爷再来纠缠侵扰,就另居别处,所以谢府就此空了下来!”郑异道。
苏仪道:“可以这样假设,那公主呢?”
郑异道:“公主对檀方也是不忘旧情,嫁入信阳侯府后,与阴枫自然性情相斥,形同陌路,故此方才返回宫中居住一段时日。如果在此期间,檀方约她幽会,自是易如反掌。同样道理,若是以檀方之名,约她在谢家相会,亦是不难。所以,案发之前究竟檀方知不知情,尚不得而知,在这里就权当他不在其内吧!”
苏仪缓缓合上双眼。
“此案如此波诡云谲,先生莫非竟一点兴趣都没有么?”郑异问道,“以先生的性情,应当找出郑某推论之不符点,加以反驳才是。却为何如此意兴索然?着实出乎我的意料,如果先生没有兴趣,那就换个话题。”郑异道。
“不,郑司马不要误会。因为过去从未思考过本案,故此不敢妄加猜测,既然郑司马已对此案如此研机综微,且待听完高论,苏某再发表拙见,似是更为妥当。”
“只要先生感兴趣就好!”郑异笑道,“对谢家人的动态如此了如指掌,内知其府上主人状况,外知其往来亲疏,这恐怕就不是一日一时之功了。”
苏仪继续闭目养神。
郑异视而不见,继续道:“至于南宫之内,天子府邸,能够见到公主已属不易,说上两句话更是艰难,更何况还能随时掌握谢府动态,足见此人进出南宫,自由无碍,不仅荣秩兼优,而且称得上地位特殊啊!苏先生说,是不是如此?”
苏仪淡淡的道:“如果像郑司马所说,此人应当不难推断。不知郑司马可曾查到其人?”
郑异道:“这段时日,清闲下来,正好思索这个悬案。于是我从陛下开始往下,把京师贵戚显贵翻来覆去想了数遍,遗憾的是,却始终未能查到契合之人。”
“那说来说去,郑司马还不是白费心机了?”
“却也没有徒耗光阴,此路不通还有彼路。这反而开启了我另外一个新思路!”郑异笑道。
“什么新思路?”
“此案为何必须就是一个人所为?会不会是多人合谋?”郑异道。
“阙廷竟有这么大的朋党?这倒还真是前所未闻。”苏仪道。
“若是一个人,郑某多处不得其解,经常误入歧途或不通之径。但如果假定是多个人所为,则前路豁然开朗。”郑异道,“从这里望去,消息进出宫中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南宫中,能接触到公主之人自然不少,而且此人不需足出宫门,只要有人临时进入宫中带来消息,再由他传给公主即可。不知先生以为这个设想是否荒诞?”
“这倒也勉强可以说通,但不知郑司马可想出哪些嫌疑人选?”
“郑某想先推断案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推定作案之人,这就须从阙廷满朝官吏中逐个筛查,更是一言难尽。”
“这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要是换做苏某,就断断不会行此笨拙之事。”
“或许拙能胜巧,也未可知!”郑异笑道,“既然在皇宫之内都可以布下眼线,那在显亲侯的窦府、信阳侯的阴府、谢府之中又为何不能也安插上耳目呢?如果有人能同时运用起这几处的眼线,布下如此迷局,利用公主与阴枫夫妻之间的不睦,而激化阴家与郭家的矛盾,自然是易如反掌,手到擒来!”郑异道。
“那郑司马可否把案情经过,推演给苏某听听?”
“郑某说了如此半天,以苏先生之才,还能不明就里?莫非是在大智若愚?既然先生垂询,我也不敢不答,且试言之!”郑异道,“查明谢府闲置,内无一人,这是第一步;接着,命令宫中耳目,诓骗公主前来谢府,拿着檀方的手书,以至于公主慌忙不迭的提前赶到,这是第二步;第三步,继而利用公主的车驾哄骗窦府中人,说是谢滴珠已经回到府上,可将其抓到窦府,并通知信阳侯小侯爷阴枫前来成其好事;第四步,令阴枫与公主在窦府相遇,一个欲沾花惹草,一个欲私会情郎,不料却错进错出,相互撞破对方难言之隐,二人又都是傲狠狷急之性,岂能不大打出手,生出意外?先生,以为如此推断,可有几分道理?”
苏仪道:“环环相套,步步紧凑,貌似有几分道理,但实在过于离奇,而且仅仅停留在推断而已。不知郑司马有什么凭证?若没有证据,还是空口无凭啊!”
郑异道:“直接凭证倒是没有,但是有个不引人瞩目的佐证,坚定了郑某对此推断的信心!”
“什么佐证?”
“蠡懿公主之案,陛下龙颜震怒,诏令严惩当事之人。檀方当即被捕入诏狱死牢,等候处斩。然后,没过多久,却又安然无事,释放出来,留在南宫继续担任武士。先生可否知道,这是什么缘故么?”郑异道。
“什么缘故?”
“是因为他被一个人给救下来。为了檀方,这个人不惜舍弃一切,葬送一生的幸福,来换取他能继续活在世上,真是情深似海!”郑异叹道。
“你是说谢滴珠?”
“正是!檀方被抓当日,她闻讯后就当即去找沂王相助,可惜未能得见,之后又不得不去求淮王,情急之下,被迫接受淮王的要挟,答允一旦救下檀方,便做淮王的姬妾。而这谢滴珠却又是沂王所念念不忘之人。沂王事后得知此事,如遭雷击,性情自此骤变,喜怒无常,行事癫狂,说到此处,先生不会不知吧?”
“此事,苏某倒是有所耳闻,但不知如何竟成为郑司马推断蠡懿公主之案的佐证?”
“檀方被抓进诏狱、落入死牢的当日,谢滴珠便奔走于沂王、淮王传舍之间,先生难道不觉得作为一个区区民女,她的消息有些过于灵通了么?慢说是她,即便是阙廷的士大夫之流,也断然不可能如此先知先觉。究竟是什么神秘人物主动报信给她呢?此人,又处于什么目的呢?若能引出此人,郑某相信,蠡懿公主之案的水落石出之日就自然不会需要太久了!”郑异道。
“郑司马临走之前,曾嘱托我二人将这份关于蠡懿公主案情推断的奏疏呈给陛下!”
陈睦的声音将苏仪从回忆中唤醒,他望向陈睦呈献给明帝的那份奏疏,暗自感叹,这郑异实在不是凡人,身陷囹圄之中,生死转念之间,竟还能静下心来昼夜精研,探幽析微,而自己却一味自鸣得意,竟浑然不觉。
明帝展开奏疏,观阅良久,看至最后,面色大变,道:
“他写下这二人名姓作甚?”
陈睦道:“郑司马临行前,曾嘱咐道,此二人乃是他所怀疑的公主遇刺一案的幕后元凶,也是赤山乌桓潜入阙廷的二王子,三王子!”
“什么?”明帝大惊失色,当即站起,“他郑异可真敢想啊!”
“这就是郑司马为何不敢面见陛下,而是先行回到京师暗访之原因,待取得真凭实据,再据以启奏,胜过一切雄辩。”陈睦道。
苏仪额头也开始见汗,他心中清楚,这京师之举,可是无法再输下去的最后一步胜负手了。赢则功成天下,败则身毁名灭!
本以为在龙口岭就可稳操胜券,不料一个大意,被郑异的明修栈道与暗度陈仓之计给欺瞒过去。
如今决战的战场后撤到了京师,交战双方也换作了两位兄长联手对弈郑异。
如果在过去,他不会有任何担心,郑异绝无可能过得了此关。
可现在,他自己输掉了必胜之局,已没有了发言权,更是失去了左右局势甚至判断结局的能力。
阴就也是面色紧张,他与蠡懿公主之案息息相关,从望见明帝打开郑异奏疏的那一刻起,心便悬了起来。
闭门清修那么多年,却从未想到此案竟然如此诡异复杂!
郑异的推断,深得他的赞同,这幕后必定有只推手在运作,否则不会同时存在如此之多的巧合。
只是没有丝毫证据,若想抓住这只推手,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可突然听闻郑异竟在这么短的时间,从满朝文武之中,已筛查出了两位嫌疑之人,这真是匪夷所思,却又是喜从天降。
他的目光先是抬起,望向明帝,接着又向下挪移,瞄向龙案上的奏疏,却毫无扫到那两个名字的可能。
此时,那个奏疏吸引的,不仅是他一个人的目光,还有沂王、马严、耿忠、井然等其他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