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回到辕门前时,恰值晚膳时间,汉军的大营篝火密布,烟雾腾腾,香气四溢。
耿忠与耿秉、耿恭两位从弟正在用膳,闻得越骑司马郑异求见,眉头登时一皱,向前来禀报的军士问道:“他带了多少人?可曾说出来意?”
“只有两人!郑异只说有急事相告,须即刻面见将军。”
耿秉与耿恭俱都一愣,放下手中的筷箸,抬头望向耿忠。
“区区一个白面书生,能有什么急事?且让他在门外耐心等着吧!”耿忠不耐烦道。
“诺!”那名军士出去,不多时便返了回来,道:“郑异说将军徒有虚名,要累死千军!”
“什么?他竟敢如此说我?”耿忠道,“传我话,说他就会逞口舌之利。行军打仗,百无一用。”
耿秉道:“这郑异有些古怪,不妨先见见他吧!”
耿忠不屑一顾,道:“徒有口舌之利,先让他把来意说明,再商议见是不见吧!”
宋都尉听完军士回复,登时心急如焚,对那军士道:“这耿将军真的不怕全军覆没?”
郑异微微一笑,道:“他的注意力全在臧信身上,根本不会想到济国会出兵偷袭。而且,此刻他听得是我前来求见,心思更加不在军事上,而是早已回到了数年前的京师宣德殿上。”
“此言何意?莫非他与郑司马还有私怨?”宋都尉道。
“不错,虽无公仇,但也算得上私怨吧!”郑异道,他转向那名报事的军士道:“快去回禀耿将军,就说如果是我统兵与对阵,此刻他的大军早已被烧得片甲不留了。”
接着,他又侧首对宋都尉道:“这话就得说回当年伏波将军的那件冤案上,耿忠之父耿弇接到在前线随马援出征的耿忠之叔耿舒的书信,信中所言对马援极为不利。耿弇见军情紧急,便将此信呈给先帝,不料被处心积虑的梁松所利用,终令马援蒙冤。多年以后,我审理此案为马援洗冤,将此事大白于天下,令耿弇与耿舒在世人面前十分难堪。不久之后,二人相继病逝。此刻,耿忠是在借题发挥,想把这口怨气发泄出去。”
宋都尉闻言,心中大急,却见那军士又已快步奔了过来,道:“耿将军说郑司马坐议立谈,无所不能,但实际上除了危言耸听,并无真才实学。他说,此营扎得安稳牢固,风雨不透,那臧信即便想用火攻,何来引火之物?真是痴人说梦!”
“再回去告诉耿将军,来此扎营对峙如此之久,他竟都不知对手是谁?若济王派出一支轻骑,走捷径,绕到他那‘安稳牢固,风雨不透’大营的侧后山林,点起一把火,他藏在莲台山里的那些粮草辎重就都成了引火之物。”郑异道。
那名军士连忙又跑了回去,时辰不大,营门忽然大开,从内奔出一队汉军,分列两排,然后闪出三员器宇轩昂的汉将,阔步走来。
郑异曾见过耿弇与耿舒,后来在荥阳城头也遥望过这三人,知道来人是耿忠兄弟。
耿忠等人走到近前,看了看,当即对郑异深施一礼,道:
“看仪表,这位定是郑司马,末将耿忠,见过郑司马!”
身后的耿秉与耿恭也分别见礼。
郑异还过礼后,也谦虚了一句,道:“同在陛下驾前为臣,将军何必如此多礼?”
耿忠道:“郑司马适才一言惊醒梦中人!只是不知郑司马所虑,可否有依据?那济王与耿忠素无往来,无冤无仇,为何要派军偷袭,从背后插我一刀。”
郑异指着右侧的莲台山道:
“来之前,我等已循着此山一路向东南方向探去。它连绵百里,尽头便是济国!山中曾经有路,可过军马,后长期不用,逐渐荒废,故此未在地图之上显示。正在探察之时,忽见济国王城方向有一支军队杀出,个个手执火炬,料是为耿将军而来。若及时遣军迎战,当还来得及。”
耿忠闻言大惊,道:“郑司马所言可是属实?来军约有多少人马?”
郑异道:“将军莫慌!郑异所言,句句都是亲眼所见。来军人数虽然不少,但本意是前来偷袭,意在出奇制胜,如今既已不足为奇,那岂不反成为囊中之物?”
耿忠道:“那我即刻调兵,设下埋伏,将其一举歼灭!”
郑异道:“将军可先派出细作,前去莲台山中探察来袭敌军动静。不过,只是将目光聚于来袭之军,将军的胃口未免有些小了吧?”
“郑司马有何妙策?”一旁的耿秉见他话中有话,连忙问道。
“三位将军有没有考虑过,济王派军来袭汉军背后,而汉军正前面的郎陵侯是否已然知晓?”郑异道。
“按道理,臧信不是这等背后偷袭的诡诈之人,应该不曾知晓;但济王的大军既然已经出动,若与郎陵军无有呼应,似乎又不合情理!郑司马有何高见?”耿忠问道。
“我意是,无论他们有无呼应,我军都应做好他们已有勾连的防备,并据此施以反击,力求达成一石二鸟之效。”郑异道。
“郑司马已断定今晚臧信会从正面前来劫营?” 耿忠道,接着摇了摇头,道:“万万不会,臧信决不是此等鼠辈小人!更何况他已同我定下十日之约,必然不会自食其言,行那半夜偷袭的卑鄙勾当!”
“十日之约?”郑异问道。
“不错!我二人都不愿两军自相残杀,血流成河,重现当年朔平门前的惨状,遂于数日前定下誓约,十日后午时,他与我单独一战!他若胜,我引军回阙廷领罪;若他败,则解散其部,再不阻挡汉军进入郎陵!”耿忠道。
“原来如此!”郑异道,“但兵不厌诈,将军有没有考虑过,臧信那里会不会有变?”
“不会,我素知其人,义行内修,不求名誉。”
“但他此时若身不由己呢?”
“郑司马何意?”耿恭问道。
“将军自己做主,与郎陵侯一战定输赢,若报知京师,万一陛下不答允呢?同理,他愿意与将军一决高下,但济王却不同意呢?”郑异问道。
“这?”耿忠无语。
“筑渠乃是关系大汉国运之大事,如今已经行至半途,若将军果真一时不慎输给了郎陵侯,陛下如遵守将军之约,岂不前功尽弃?”郑异道。
“那依郑司马之见,当如何处之?”耿秉道。
“我断定此刻郎陵侯已不在军中,而且今观济国王城军出,臧信必定也已身不由己,你二人的‘十日之约’已然废除!若真如此,今夜定会有两路敌军前来袭我大营,一路正在途中,便是我所见到的王城之军;另一路,必是同汉军正面对峙的郎陵军。至于二者孰先孰后,我以为应是以点火为号,郎陵军见我军后方火起,便连夜乘黑从正面进袭。然后,两路夹攻,在我营中会师。”郑异道。
“郑司马之意,是我军也兵分两路,一路潜入莲台山中设伏,见王城军尽数进入伏击圈内,便一举将其俘获;另一路在大营周边埋伏,待平定王城来军后,自己主动在营后山脚下点火,引诱对面郎陵军前来劫营,接着便伏兵四起。这便是所谓的一石二鸟?”耿忠道。
“不愧是好畤侯之子,果有乃父之风!”郑异赞道,“不错!我就是此意。”
宋都尉也是此刻方才明白郑异所思方略,暗自佩服他思维敏捷,而且与耿家的恩怨也就此迎刃而解。
耿忠大喜,当下兵分两路,一路由耿秉与宋都尉率领前往莲台山中设下埋伏;自己则与郑异、耿恭亲自率领另一路,伏在营外,守株待兔。
他心中憋着气,既要看看郑异所料真假,郎陵兵会不会前来劫营;更要亲眼目睹臧信究竟能不能做出半夜偷鸡摸狗之事。
郑异知他所想,当下微微一笑,道:
“旅途劳累,我就不参战了,先在将军大帐之内歇息,坐等将军大功告成。”
耿忠忙道:“我等既是有意引诱郎陵军前来偷袭,留下空营一座,而郑司马独自留在大帐之内,必定危险万分,且不可大意。”
郑异笑道:“总不能一人不留吧,否则被瞧破是空营一座,郎陵军岂会上钩?”当下执意留下,耿忠无奈,只得让耿恭也留在帐内,以便保护郑异。
耿秉等人立刻点齐汉军,由宋都尉带路,直扑莲台山中。
此次设伏,在深山之中,且又是漆黑暗夜,故此所率皆为步兵,偃旗息鼓,而宋都尉则是对山中地势了如指掌,选得最佳地形,让汉军悄悄潜入丛林树木之中。
刚布置妥当不久,便见前方浮现出无数手执火炬的济国军士,他们也尽弃战马,偃旗息鼓,悄悄行进。
耿秉目力极佳,一眼就望见为首之将,似觉眼熟,仔细端详,正是济国卫士令王平。
他对宋都尉低声道:“此次,我等必须活擒此人。”
见到济军最后一名兵士进入汉军的伏击圈后,最前端的两侧汉军迅速彼此相向移动,不多时便连成一片,形成严密的包围圈。
耿秉一声令下,汉军高声呐喊:
“放下兵器!投降者当即遣送回家,与亲人团聚。否则,格杀勿论。”
被围的济军猝不及防,顿时魂飞魄散,有试图上前者,刚冲出数步,便被汉军弓弩射倒在地,其余的人这才发觉四周皆是汉军密密麻麻的硬弩,近在咫尺,皆已张弓搭箭,正瞄准着自己,尖锐的箭簇在明月的照耀下不时闪着寒光,冷气飕飕。
反抗就是自寻死路,一个个济国军士纷纷扔下自己手中的刀枪,脱掉盔甲,静静的呆在原地,听候发落。
耿秉先命人将王平捆住,押回大营,接着勒令汉军闪出豁口,让其余的济军将校沿着原路返回。
他们刚从鬼门关前捡回一条命,惊魂未定,出得山林后,便作鸟兽散去,各自发足狂奔回家。
耿秉传令迅速撤军回营,与正在营外埋伏的耿忠军合兵一处,接着命人点起大火,不多时果见对面郎陵军营门开启,三路军冲了出来,进入了汉军的空营……
耿忠道:“这济王竟敢遣军偷袭阙廷汉军,谋反之罪已经坐实。我等当尽起大军,前往他的王城,进行讨伐。”
郑异道:“如今郎陵境内已经平定,王景的筑渠队伍尽可坦然入境,开渠施工;请耿秉将军带领少许人马,在此接应他们;请耿恭再带领一些军士在郎陵境内安民;余人则随我等前往王城,是战是降,且看济王如何决定?”
耿秉称“诺!”
耿忠与郑异遂拔营起寨,率军连夜赶往王城,到得城外三十里处,重新安营扎寨。
刚立好帅帐,就有军兵进来禀报,道:“从王城来了数骑,现在辕门外等候,为首之人自称是国相何敞,后面还跟着郎陵侯等人!”
郑异闻言微微一笑,道:“如此最好,兵不血刃,王城已唾手可得。耿将军,你我一同出帐前去迎接何国相他们吧!”
耿忠虽不明其意,但此刻对郑异已是心服口服,当即道:“郑司马,请!”然后率领营中众将,跟在郑异之后,出营相迎。
何敞本认识耿忠,见过礼后,方才看到郑异,面露惊异之色,道:“郑司马不是被押在诏狱之内么?如何这么快就到了王城?”又回头望着甘英与班超,道:“莫非你二人消息有误?”
郑异笑道:“我确实在诏狱被押了数日,可庆幸的是,倒并未曾耽误大事,如今济王派出去偷袭汉军的人马都已冰解风散。”说着,他又望向臧信道:“还有郎陵侯的军队,此刻也被郑某遣散回家了!”
臧信闻言怒道:“郑异,你有何权力遣散本侯的部属?”
耿忠道:“对抗阙廷大军,该当何罪?如今,我与郑司马当机立断,遣散你的叛军,帮你掩盖罪证,是不想看到陛下加罪于你。可你倒好,不思感激我等一片苦心,反而怒语相向。不服气的话,你可再去召集旧部,咱们‘十日之约’依然有效。”
臧信刚说一句:“好!那就一言为定。”
何敞当即喝止:“济王谋反,证据确凿!郎陵侯,欲整军再战,莫非想步他后尘?”
臧信默然不语,只是对着郑异怒目而视。
班超道:“济王已被郎陵侯软禁,陈睦、隧乡侯、安泽侯、曲成侯等人正在王宫守候。此刻,王城内外到处都是济王的军士,大局尚未落定。我等闻得有汉军在城外扎营,方出城前来相见。请郑司马与耿将军尽快商定对策!”
郑异道:“想必苏仪未在城内?”
臧信道:“苏仪与王平都不知去向?”
“王平已被俘获,苏仪必是已逃往沂国。”郑异道,“至于济王召集来的大军么?”他沉思了一下。
耿忠道:“还是就地遣散?”
郑异笑道:“这些都是济国的精壮男子,若卸下盔甲,放下兵器,拿起锄头,这等现成的筑渠生力军,天下何处去找?莫非耿将军还愁汴河疏浚的太快?”
耿忠恍若大悟,道:“对啊!郑司马思虑周详。”
郑异道:“此刻,我随何国相、郎陵侯等前去王宫面见济王,明日耿将军率领汉军入城接收济国军马后,咱们再分别将济王之事与此处情形上书阙廷,请陛下处置。如今济国、郎陵两地境内,筑渠障碍都已经扫清,一切安定下来后,就剩下一个沂国了!”
耿忠当即应允。
郑异与何敞等打马入城,直奔王宫,来见济王,甘英则径直去解救徐娆。
济王本对苏仪、王平偷袭耿忠大营,寄着重大期望,还指望他们击溃汉军,前来相救,此刻突然见到郑异,知道大事已去,登时面如死灰,道:
“你不是在京城诏狱之内,如何会到了我的王城?苏仪先生何在?”
郑异道:“苏仪之计,被我识破后,匆忙逃往沂国,王平已被捉拿归案。”
济王道:“悔不该早听苏先生之计,拖到今日,以至于贻误战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要杀要剐,本王悉听尊便!”
郑异道:“如何处置济王,我等并无此权力,一切恭候陛下圣裁。不过,郑异倒希望陛下能够从轻发落,以便让济王就在此间亲眼目睹汴渠疏浚之后,济国、郎陵乃至整个大汉东州的子民,皆受其利,其乐融融,共享盛世繁荣!”
济王叹道:“本王屡屡与刘庄作对,他又岂能轻易放过本王?只怕看不到那一天了?”
次日,耿忠率领汉军入城,从济国军队手中接过防务,并命所有济军,集中至城外大营,交出盔甲、马匹与兵器,静侯处置。
随后与何敞、郑异等各自写好奏疏,遣派快马送往京师。
云台殿上,明帝望着关雎苍白的面庞,道:
“朕闻这几日你独坐不乐,茶饭不思,精神萎靡。过往滴酒不沾,如今却常求一醉,酒后即伏窗而吟,醒来便凝视天边。如此日夜浸困,长此以往,朕担心你惹病披疾啊!”
“谢陛下忧念!只是偶尔饮用,暂忘烦恼,过一段时间就好,不妨事!”关雎道。
“朕知道你对郑异还是挂念不忘,皇后与舞阴公主、涅阳公主公主轮番解劝、开导,可你始终不为所动,亦不发一言,只是一味垂泪!然而,那日朕与他的对话,你已尽数听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此人贞高绝俗,卓尔独行,实属博采古今瑰玮之士,以存亡为晦明,死生为朝夕,故其生也不为娱,亡也不知戚,不求苟安享乐,不畏刀山箭雨,不惧严寒酷暑,不惜悬命锋镝,去不图反,只为遂其凌云之志!而你,公主之尊,长于宫廷,膺受多福,受尽先帝恩宠,事事殊异,巍巍无量,不知世之艰难。你二人看似郎才女貌,实有天壤之别!即便朕能诏令强行他伴你一时,也无异于霜雪见日,岂能持久?”
关雎垂涕不言,身体起伏不停。
“启奏陛下!”小黄门入内跪倒。
“朕不是已经说过,与御妹说话时,不允许打扰么?”
“陛下,有紧急军报!”
“什么紧急军报,速呈上来!”明帝道。
“陛下先处理国事吧,臣妹告退。”关雎退出,刚准备下殿,却听得小黄门奏道:
“这是济国快马发来的,分别由国相何敞、步兵校尉耿忠与越骑司马郑异所书!”
她心头一震,立刻停下脚步,静静的立于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