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明末强国梦 > 卷六:杨威天第455章 山西归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卷六:杨威天第455章 山西归附

崇祯十年三月,山西巡抚宋贤微服私访陕西归来后一直心事重重、闷闷不乐,除了必要的公务之外就是闭门居于后宅(巡抚衙门的后面就是他的官邸),也很少见客。

其原因就是山西官员人心浮动,大家都在探讨效法陕西、甘肃、四川,走加入联省之路,这次私访陕西的情况不少人都知道了。山西的numberone还是巡抚宋贤,军政大权在握,他不说话就什么也办不了。于是不少官员就频繁的找宋贤讨主意,或者申明自己的主张游说于他。宋贤自身内心矛盾,举棋不定,甚是烦躁,于是闭门谢客,极少会见山西的官员们。

山西在是否改换门庭的问题上形成了僵持局面。

宋贤的心态很容易理解,与大部分官员一样,他还是大明的忠臣,忠君的思想深入骨髓,那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他自己亲身经历之事已经明白无误的告诉他,大明的皇权已经走到了尽头,来日无多了。为了天下社稷,为了黎民百姓的福祉应该跟着联省走,投奔到宪国公爷的麾下,此乃大势所趋,这就与“忠君”矛盾了。他一个人的决心就判定了山西一省的官员、百姓的去向,他宁可辞官回乡也不愿意担这个责任,他想保持忠臣的晚节。

到了五月初这个僵持的局面被一位不速之客打断了,来人是“口北兵备道”佥(qian)事何腾蛟。

卢象升组成天雄军的时候,就是兵备道的职务,这个职务统领的是营兵,就是雇佣兵,屯兵于地方,相当于副省级军职。佥事衔是品级,意思就是享受“佥事级别”的待遇。

何腾蛟今年45岁,年纪与宋贤相当,此人现在不显眼,历史上的南明时期可是风云人物,朝廷的重臣。他为了抗清复明的事业壮烈献身,民族气节可歌可泣,但是能力作为不佳,历史评价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个褒贬兼备的人物。简单概括就是:有气节,没心眼,类似于李逵、张飞的形象。

何腾蛟任职的口北,就是张家口地区,属于宣大边军的范畴,此时的宣大都师是杨嗣昌,他是杨嗣昌的属下。

何腾蛟之所以来到太原,是朝廷的宣召特使到口北持圣旨宣何腾蛟进京面圣,来宣召的特使与他交厚,透露了一些信息。而何腾蛟在太原有个好友名叫张圭章,是山西的盐运司判官,何腾蛟与宋贤是同年(同期的进士),关系也不错,因此就顺路来到了太原。

从张家口向南可以取道北京,也可以取道太原南下,他选择了太原的线路就是为了见自己的朋友,并且要告诉他一些消息,还有一些劝诫。

张圭章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但是他的儿子张煌言却是南明时期的名人,张煌言领兵抗清数十年,直至清康熙年间,也算得上民族英雄了。

在张圭章的府上,两个友人置酒密谈。

“文佳兄(张圭章的字),山西的官僚们前途难料啊,虽说文佳兄的位置不高,尚无大碍,也不得不加一分小心啊!宋巡抚游历陕北之事,很多山西的官僚不知道,但是瞒不过圣上。宋贤兄前途不妙啊!”这是何腾蛟端着酒杯在说话。

张圭章大惊,说道“啊!是不是锦衣卫所为?云从(何腾蛟之字)弟何以得知?”

“哎!据说是有人告密,人心可畏呀!实不相瞒,愚弟此次进京,就是面圣授职的,旬月间(很快的意思)即能返回太原府,并接任山西巡抚之职。山西的事务圣上定有安排。”

崇祯一朝,高级官员变换交替频繁,何腾蛟此去是被提拔为山西巡抚,这是招他进京的使臣透露了消息。因此宋贤的前途不妙了,何腾蛟很有一点兔死狐悲之感慨。

可是,何腾蛟哪里知道张圭章就是宋贤一党,他这个盐运判官官不大,却是个聚财的衙门,也是宋贤的小金库,这种牵扯到钱财的关系可不是一般的铁!可以想象得到,事不隔夜,消息就到了宋贤的耳中。

事情严重了!这个消息成了催化剂,令山西的形势急转直下!

如果让大明的忠臣向后金投降,或者投靠乱民,那是有难度的,他们有可能宁愿选择死于大明的冤狱也不会投降。但是投靠联省可没有那个难度,怎么说联省也是大明的一员,并且大家都看得清楚,联省的制度优于朝廷,联省重民不重君,投靠了联省就等于投靠了天下的百姓,道德上也没有障碍。宋贤面对着的最低是牢狱之灾,能不能丢了性命真不好说,崇祯杀大臣可是出了名的果断,被他杀掉的大员真是不少,有该死的也有冤枉的。

宋贤投靠联省,那就是联省的功臣,有荣华富贵等着他,另一边却是牢狱之灾!这个选择就很明确了。

把他逼到这一步的是个小报告!他当然恨之入骨,如果能揪出此人相信宋贤也不会善罢甘休,可惜他不知道,真是人心叵测呀!

时间已经紧迫了,罢官的圣旨一发,他宋贤就什么都不是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这一次他可是雷厉风行,山西省要害位置的官员全部找来,当面表态,同意的签字画押,不准反悔,不同意的立即罢官并暂时关押(防止走漏风声)。最要命的就是北边的宣大边军,如果让他们杀过来山西的地方军绝对挡不住,更何况地方军会不会卖命支持他这个巡抚还不好说,不要说投降、反戈一击了,就是按兵不动山西也完蛋了。

杨嗣昌与崇祯的关系绝不一般,杨嗣昌到山海关赴任巡抚之职时(山海、永平巡抚),崇祯皇帝亲自送到城门处,赐酒赐锦袍!还没有哪一位大员能有此荣耀。因此,宋贤不得不小心。

鉴于来自北边的压力,宋贤亲笔写一封信,盖上巡抚的大印,差特使快马送往阳泉,交给国防军的驻军。他知道国防军的通信快速便捷。

信中说:山西决定改制投靠联省,后续之事可以慢慢商议,当务之急是恳请国防军快速出兵北上神池和代县,守住边界阻挡边军入晋,同时派兵进驻太原,保护山西的官员以防不测。

这个决策是对的,宣大对山西的威胁很大,同时也向联省表明了山西改制的决心。

对于联省来说,事情来的突然,但是不能耽搁时间。大都督府和陆军总监发出命令:第九师师长魏四虎带领第一团(驻地安阳)一日之内必须出发,快速赶往神池和代县设防,限时三日内必须到达;第二团两日之内随后出发,目标同样是山西北部的吕山、五台山一带设防;命令驻阳泉的一个连(那里只有一个连)即刻出发,到太原城外驻防,与巡抚衙门建立联系,他们的任务是保护巡抚衙门,第九师教官朱长泰随后赶往太原坐镇。

此时的时间是崇祯十年五月初九。

只要部队布防到位,其他的就可以慢慢的谈,从容的解决。

山西的形势有点紧张,宋贤不敢轻易离开,因此,联省衙门组成使团赶往太原,使团由执政副官、兵部尚书朱万武为正使,吏部主事马斌为副使,带领五百人的使团前往太原,就地解决山西改制的谈判和后续事务。

大明的行省改制,投靠联省已经不是第一家了,其谈判、改制的步骤都大同小异,事务性的内容我们就略过不表了。

山西的官员安排仿照四川改制的办法,主要官员全部原职留任,宋贤依旧任巡抚,府县一级官员全国调配。

国防军在山西组建第十一师,这个师组建训练完毕后将负担起宣大边军的职责,用兵方向为察哈尔、绥远蒙古,这是收复北部领土的又一支力量。

从经济上说,山西最紧要的是水利工程和公路建设。山西的几个盆地水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利用起来作用不小。山西的山地也不少,但是主要的繁华地区都在几个盆地里,并且各个主要的盆地之间都有通道,修建公路的难度不大。历史上阎锡山在山西修的铁路网可是领先于全国的,这也说明山西的地形对于交通建设阻碍不大。

何腾蛟回来的还很快,他带着朝廷的旨意,抱着圣旨和尚方宝剑,沿着运河北上,在北直隶境内转道娘子关,时间是六月底,可是他进不了山西了,不得不返回南京复命。

到八月初,历时三个月,山西改制完成,联省的行政命令在中华日报上刊登出来,向全国宣布,山西改制走宪政之路,归于联省的体制。至此,大明在北方,就剩下了北直隶和北京城。其余全部归于联省。

宣大的杨嗣昌得知山西事变消息时,为时已晚,即便他想出兵干预也不可能了。他是最早接触过国防军的人,对于联省的制度是了解的,他也是明白人,未必会想到出兵干预。

但是,现在的宣大边军处境尴尬了,正面是蒙古人,侧背是国防军,国防军像是友军,但毕竟不是一家人,一旦发生摩擦,就是前后被夹击的局面。宣大边军就是为了保卫北方而设置的,现在还保护谁?他们失去了作用,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为此,他只好上奏朝廷,把部队撤到北京。

杨嗣昌还是明事理的,国家的边防不能废。因此,他与国防军打了招呼,大明的边军一撤,国防军九师的两个团则立即北上填补空白,占据了大同、宣化(张家口)一线,负担起边军的职责。这条防线也不短,有三四百里,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有点像是换防,两方面配合的很默契。官军则撤到涿鹿、怀来一线设防,这是北京城北方的最后防线了。

到第十一师形成战斗力之后,边关的防务将移交给第十一师。

......

在崇祯十年的年初,为了加强对各边远省份的控制,联省衙门决定:各个行省的巡抚,分批到开封述职。没有执行宪政,挂在联省之下的几个省也不能放任自流,现在到了该管一管他们的时候了。除了西疆的罗汝才实在是来不了,赵率教刚刚上任之外,对其他的所有巡抚都发出通知,给定时间,到开封述职。

这些人都相当于独立王国的国王了,他们能来吗?结果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45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