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乱民祸害渭河平原的西部时,朝廷终于理顺了陕西的官僚机构。六月中旬洪承畴以陕西巡抚的身份带兵杀到了渭河平原的西部,在宝鸡附近的乱民就要寻求新的出路了。他们有两个出路可以选择:一是向南过秦岭进入汉中,二是继续向西到天水、甘南地区。当然了,如果愿意与洪承畴死磕,妄图击败洪承畴也可以勉强算是一条路,但是,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他们都把洪承畴叫做洪阎王,没有那个不识时务的选这条路。
临时的首领高迎祥聚集了各部大大小小的首领商讨对策。去汉中可以进一步进入四川,四川自古被称之为天府之国,三国演义中的蜀汉政权那是尽人皆知的,其前途不可限量,毫无疑问,汉中、四川这个方向对于乱民各部的诱惑要大得多。众首领也就异口同声的选择了汉中方向。
凡事都有意外,在众首领团结一致,心向汉中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声音:曹操罗汝才提出他要去天水、甘南!
理由也是冠冕堂皇:“闯王,我罗某人也认为汉中是好地方,众头领选择正确。今天,天下的英雄豪杰都聚集在这里了,须知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大家都走一条路,第一没有策应,也就少了回旋的余地。第二,人有失策,马有失蹄,万一遇到险境可就没有了翻身之日。大家都是闯荡多年的好汉,应该知道我不是诅咒谁,实在是变化太多。所以我愿意去甘南,使我义军多一条出路。日后各位混好了,不要忘记我曹操即可。”
说着,站起来向四周拱手。
说句公道话,罗汝才的话,和他的选择都是对的,后世的一句名言说得好: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是今天在这里,罗汝才说的一番话,可未必是真心,真正的原因是他与李自成、张献忠不对付,从性格、策略上说他们不是一路人。而此时,李自成、张献忠已经显露头角,如果不是有高迎祥在,这二人必定是领袖人物,并且他们不像高迎祥那样容人,别人不说,李自成、张献忠二人自己就能掐起来。罗汝才与其说是怕他们,到不如说是不愿意内斗,他自己手下的骨干力量也不少,也有几千人的队伍,但是真要斗一斗,自己也要受伤的,不如早点离开的好。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也是不错的结果。
罗汝才的预感不错,原本的历史上他就是死于李自成之手。李自成杀罗汝才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罗汝才是乱民众首领的团结核心,他李自成不是,这是李自成不能容忍的。
乱民军并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罗汝才要走谁也挡不住,唯一不愿割舍的恐怕就是高迎祥了,因为他们二人关系不错。
一般的说,历史上对罗汝才的评价要高于李自成、张献忠二人。其原因就是李、张二人属于霸道人物,同时又都是不成气候的流氓。霸道倒是可以的,但是要有霸道的气质,能成气候,做大事,也不失为英雄人物。但是这二人的霸道是小肚鸡肠的霸道,又是极端自私的流氓。所以这个霸道就没有道理了,就是严重的缺陷。
罗汝才的第一个特点是没有野心,他从来就没想过改天换地打天下,甚至称霸一方他都不想,这刚好与霸道相反。这倒不是说罗汝才人格伟大,我们要声明一点,罗汝才也是强盗!但是他盗亦有道,有了收获时,如粮食、财物、女人,他是见者有份,大家均分均享,这都源于他的没有野心。他是穷怕了的人,他就是想做强盗,吃好的,喝好的,有无数漂亮女人(罗汝才的女人有数十人)。因此,罗汝才在强盗中人缘好,大小首领都愿意跟他共事,也可以说罗汝才就是乱民队伍团结的核心,首先高迎祥就和罗汝才关系最好。像李自成这样的就是分裂的源头。
罗汝才还崇尚杀富济贫之道,他抓住官员时,要调查一下,清官统统放过,贪官他就杀。曾经有一股乱民杀了一个清官,他就带兵把这伙乱民给灭了,首领大卸八块。其实官的好坏不完全在“贪”字上。温体仁就不贪,一分一厘都不贪,但是他的确是明末最大的祸害!历史上的朱大典就是个贪官,可是他抗击清兵死的多么壮烈?
杀富济贫也不是什么好的口号,不过骗人而已,这个我们以后有机会时会细细的剖析它,现在就不说了。
历史上说到罗汝才时,都少不了“狡诈多谋”的评语,说明这个人很聪明,特别的计谋多,这也是高迎祥特别愿意与之搭档的原因之一。都说高迎祥是李自成的舅舅,与李自成关系如何铁,如何看重李自成等等,其实高迎祥和罗汝才的关系才是最铁,与李自成关系极一般,这都是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拉大旗做虎皮为自己贴金,宣传出来的。
......
六月中旬,就在洪承畴杀向渭河平原西部的时候,国防军的四川派遣军到达了广元,这是他们形成四川北部防线的终点站。
早在达州时,考虑到赵率教年纪大了,教官朱明秋就劝说他就地驻防在达州,不要再向前走了。
朱明秋说:“赵大人,达州是我军川北防线的中间点,同时又是四川通往安康的必经之路,我军需要一支部队前出控制通往安康的山道路口(米仓道),因此达州就成了一个交汇点,自然就是我军的大本营。你老是四川派遣军的主官,理应居中指挥,所以前出广元的差事就由我带着三团过去吧。”
赵率教说道:“朱教官,我还没到七老八十走不动的时候,广元极可能是此战的前线,作为主官我不到前线不好吧?我看这样,我们一起到达广元,安排妥当之后我再返回,驻在达州,居中指挥,这总可以把。我知道你是怕我劳累,行军时我都是坐着滑竿,比你们还轻松。再说了,有朱大公子的信任,我也绝不敢马虎。”
就这样他们一起到达了广元,安排防务之后就上报到大都督府,并请示下一步的方略。
此时朱万化已经回到了济南,朱大典父子都在大都督府中。从请报上看陕西的乱民就要进入汉中了,现在由于四川派遣军动作快,已经到达了广元,这就有可能考虑先一步到达汉中的可能性。如果国防军先一步到达汉中,就可以挡住乱民进入汉中之路,从而免除了汉中的灾难。并且极有可能把乱民堵在褒斜道的峡谷之中。
从广元到达汉中盆地的北部交通要道——褒城只有300里,并且沿途都是官道,并不难走。
现代已经没有褒城了,它位于现代的汉中市以北的“河东店”的西边,褒河的对岸。
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是跨越秦岭的那部分,褒城到宝鸡的路就属于那一段天险之路,这条路的名字叫做褒斜道。所以朱万化和朱大典商议之后,下了一个决心,命令四川派遣军出动一个团,至少要两个营,快速奔袭褒城。力争堵住乱民进入汉中的通道,寻求战机,歼灭乱民于石门栈道之中!
褒斜道,就是南起褒城,北到宝鸡的斜谷关,沿途500余里,它的南段又叫做石门栈道也可以叫做褒河栈道,它的历史太久远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了褒斜道,可以说这500里的栈道聚集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栈道的沿途有大量的着名历史人物书写的题字、诗、文,石刻、崖刻,知名历史人物的笔迹到处都是。
它的南端,就是朱万化计划的战场位置,在现代已经被石门水库淹没于水下,此地属于一级的文物被单独凿挖出来,保存于汉中的博物馆中。在水库大坝的外侧,建了一条模拟栈道供游人参观,真正的最壮观的栈道已经淹没于水中了。
栈道本身的建设就是一个奇迹,但只,在这石门栈道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奇迹:那就是让这条栈道得名的“石门”。
石门是一条隧道,位于石门栈道的南端,距离褒城不远,这条石门隧道长16米,宽四米、高四米,马车可以并行,内壁和周围有大量的石刻古迹。在今人看来,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工程,可是在火药还没有发明的汉代,那时的人们是怎样开凿这条隧道的呢?有人说是“火烧水激”,但是无法印证。笔者不知道,我们不去管它了。
这条隧道当今也被淹没于石门水库的水下了。
......
这个地区承载了太多的中华文化的遗迹。
着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传说中的萧何追韩信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诸葛亮一生多次北伐,都是从这里出发。
曹操征战到这里的时候,曾经在褒河谷中题写“衮雪”二字,下面署名魏王。笔力圆润,苍劲有力,是非常珍贵的曹操亲笔的笔迹(据说还是独一无二的曹操笔迹),可以见到曹操深厚的书*底。
“衮雪”二字还是个有趣的故事:
跟随的人员提醒曹操:“衮字缺水三点。”
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
古人之情趣别有一番风味。
萧何追韩信的传说中有这样一段趣闻(非正史):萧何不是一个人去追的,他带有随从,一边追一边四处寻找,有一个寻找的人向萧何报告,说他搜索的那条路上没有人,只是河边有一个傻子。
萧何问:你怎么知道他是傻子?
答:那人在河边出恭(拉屎)。
问:出恭就是傻子?
答:那边风太大。
萧何说道:快去,那人就是韩信!
对于这段故事,没有到过褒河的人听不出妙处来。
那里有一句民间俗语:“褒河的风,宝鸡的葱。”宝鸡的葱可能很有名,笔者不知道,但是褒河的风可是领教过,确实不得了。
褒河(就是石门栈道的河谷)南北走向,是一个大峡谷,到了冬季,寒冷的北风都被秦岭挡住了(秦岭历来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东边的分界线是淮河),唯独这个河谷透过了一股风,形成了一个风的通道。冬季里,那个风既寒冷又猛烈,逆风行走都很艰难,且寒风刺骨。
冬季,在河边迎着这么猛的寒风出恭,谁受得了?可不是个傻子吗?萧何却知道这是韩信装傻,企图蒙混过关!
以上故事只是传说,另有一说,萧何追韩信的故事中,韩信不是向北(西安方向)跑,而是向南走米仓道前往巴中和四川。究竟哪一个对,哪一个错,与我们无关,我们就不管他了。
......
在广元的赵率教、朱明秋二人收到了命令,赵率教还是要亲自带兵出击,但是被朱明秋拦住了。这次出击速度要快,毕竟是山区行军,即便骑马也是艰难的。
朱明秋说道:“我们通信便利,我会随时用电报请示方略,赵大人你万万不能去,你的身体是扛不住的。”
由于沿途需要驻防部队,所以在广元只能出动三团的两个营:第14营和第16营,其中的第16营为带领三个临时营的部队。这三个临时营就有六千人,国防军的两个营合计1400人,全部人员不足八千。
他们的行军路线是从广元向北,沿着白龙江河道走100多里,这也是比较难于行走的一段。然后沿着一条几乎笔直山谷,向东偏北的方向,走200多里就到达了褒城。这段路是宽敞的大道,大山中这种奇特的地貌,在地质上属于断裂带,这种地质也造成这里的矿藏极为丰富,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中国的乌拉尔”。
这条路自古就是入川的重要通道。
---第289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