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乞买说,金人的始祖函普,最初从渤海契丹的地盘,来到了生女真生息的混同江一带,到混同江的时候,他的年纪已经六十多了。
函普还有个哥哥,叫阿古乃好佛,留在了渤海不肯和函普一起走,他对函普说,我年纪太老了,恐怕经不起跋涉和劳碌,但你我的后世子孙必然有相会的时候,我就不随你同去了。”
那个时候,完颜氏在混同江和五国城当地才刚刚出现,他们自成一个小部落,部落中共有十姓,但人并不多,也不与周围的部落正常交往。
也可以说当地原来的部落欺生,不好好接纳这些人。
不但不接纳,还常常找借口过来打架,抢夺完颜部猎得的猎物。
完颜部那时候也没有首领,只有一位圣女主持事务,函普到达完颜部的时候,这个圣女已经六十岁了,她终生一直未嫁人,却有两个儿子。
吴乞买对王柒说,有机会你可以看一看金国的历史,这是我在位的时候,找宗室中有文墨的人修成的,其实就是来自二哥临终前对我的口述。
金国国史中是这么写的,“始祖函普至完颜部,居住的时间久了,其部中人经常杀它族之人,因而两族交恶,哄斗不能解。完颜部中便有人对始祖说,‘若能为我部解此宿怨,使两族不再相仇杀,我完颜部有个贤女,年六十而未嫁,她说愿意配给你,从此你也可以留在完颜部,成为我部的人。”
“函普曰:‘诺。’于是赶往敌对部落,同他们说,‘因杀一人而恶斗不解,损伤会更多。如若只诛首乱者一人,我完颜部以货物赔偿你们,从此两部之间可以不必恶斗不休,而且你们亦可长久的获利’。”
“敌部从之,函普乃与他们立约,‘凡再有杀伤人命者,征其家中一人到死者家中为奴,另赔偿死者家中马十对、牛十头、黄金六两,赔够了则两解,不得私斗下去’。”
女真之俗,杀人者赔偿马牛共三十头,自此时而始也。
“函普以一人之力,化解了完颜部生存方面的大事,与敌对部落的仇杀自此而止,完颜部的部众信服函普,以一头青牛谢他,并将先前许诺的六十岁未嫁的圣女,许配给了同样六十多岁的函普。
函普以刚刚到手的那头青牛为聘礼,娶了完颜部的圣女,事实上也就是娶了完颜部名义上的首领,之后生二子,长子乌鲁,次子斡鲁。
王柒问道,“六十岁还能生儿子!”
吴乞买说,“不这么写还能怎么写?不这么写怎么能把函普认定为完颜家的始祖?他对完颜家有恩,没有他也就没有完颜氏的后来。这个圣女为什么称她为圣女?因为她在认识函普之前便带着两个儿子,而她确实从未嫁过任何人,她的这两个儿子,便是她在十几岁做姑娘时,冒着生命危险从中原带过去的柴家两个后人,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圣女。”
吴乞买说,函普和完颜部的圣女成婚时,圣女的两个儿子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又一起因为圣女的缘故,同尊函普为父。
但这个在国史里不能写,因而宗翰不可能知道这些,完颜宗翰一定会按着史书上写的,以为这兄弟俩就是函普和圣女所生,但彼此六十岁的人了,可能吗?
时间还早,但壁上的那盏灯里的油却耗尽了,过道里一片漆黑。
两人隔门而坐,一个牢里一个牢外,接下来吴乞买要说的,便是真真正正的、一对一的秘传了。
原本,这是只有金国皇位的正式接任者,才能从上一任皇帝嘴里知道的秘密。
吴乞买说,“如果没有三江四海之仇,朕就算再恶毒,也不会如此对待宋室的降俘,不然那还是人干的事儿吗?就不怕遭报应?我不瞒兄弟你说,若不在韩州被赵构所擒,我已经有了个想法,要将韩州这些宋俘押往五国城。”
王柒问,“因何呀?”
吴乞买说,“因为我的祖先便是在五国城一带隐姓瞒名,以渔猎为生,受过不少苦,那他们为什么不可以,他们原本又是什么出身?若无周世宗的提拔,赵家的太祖就是个下级的军官,若非世宗的宣懿皇后死的早,幼主失去了持重机敏的符皇后的扶持,他赵点检从哪儿来的胆量搞陈桥那一套?若非世宗换下了亲戚点检——也就是那个张永德,又换上了赵匡胤,他又哪儿来的机会?”
王柒知道这些,他祖上——周世宗柴荣的原配皇后姓符,她先于柴荣去世了,柴荣后续了符皇后的妹妹做皇后,赵家在陈桥搞兵变时,小符皇后才二十来岁,不用想,这个小符皇后把握不了局面。
但是他还知道,周世宗生前从未有过双胞胎的两个儿子,那就可能是吴乞买连续的几代人连个文字都没有,只凭着口对口传来传去,可能传错了。
一个十几岁逃命的姑娘,还带着两个孩子,整天提心吊胆,弄不好就忘了什么关键的东西了。
但王柒绝对相信,完颜一族是柴荣的后人,因为完颜也是姓王。于是问,“那她只身一个人,带着两个幼儿是怎么逃出宋地的呢?这可不算容易事。”
吴乞买说,我先头说了,完颜家族还有九姓的恩人,是他们一路护送着这个圣女,从宋地到辽地,再从辽地穿越到了生女真,又是他们在当地保护着这“母子”三人,为此不惜与当地人大打出手,不然只凭着一个女子,还带着两个婴儿,又怎能生存下来呢。
王柒不敢直截了当的提出心头的疑问,再说同一个祖宗才会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他试着问道,“不知函普遇到圣女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吴乞买说,“圣女离开中原时才十几岁,那么等她遇到函普时,自己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离开故土也有四十多年,两个婴儿也都四十多岁,她哪里记的那么清楚……不过,在函普去完颜部的那年,宋国的年号里恰好有一个‘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