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玄幻魔法 > 荣华路之我不为刀俎 > 第28章 铁血忠义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孙太后(朱祁镇之母)得知第二代昌平侯杨俊被斩首一事,勃然大怒,埋怨英宗不该斩杀股肱之臣。

此时,英宗皇帝的头脑也冷静了下来,也深知屏蔽蒙古诸部的侵袭,还需倚重杨能、杨信等杨家将领,杨家这棵大树不能倒,于是他又降旨,派人对瀛西杨氏一族进行安抚。

不久,杨能以“迎复”功被擢为左都督,后以军功加封武强伯。杨清因拥立之功封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而杨信也在被召回北京后不久,充任总兵官,镇守延绥。

疾风暴雨终于停歇,杨门将士及其家族总算有惊无险逃过一劫。可杨俊的长子杨珍还是被削去了昌平侯爵,发配到广西的边卫充军。

害人终害己,杨俊死后不久,张軏在入朝途中忽然得了暴病,回到家时满身青黑,呼号数天死去,时人便传言是杨俊的冤魂前来索命。

天顺三年八月,朱祁镇借刀杀人的目的达到了,乃将石亨、其侄石彪逮捕下狱,不久石亨也被削职为民。

天顺四年正月,石亨也被捕入诏狱,病死在狱中,其侄石彪、侄孙石后均被处斩。

天顺八年(1464),明宪宗朱见深即位,杨俊之子杨珍得以赦免,授龙虎卫指挥使。

成化二年(1466)于谦案昭雪,经杨俊堂弟彰武侯杨信上疏,与于谦同案的杨俊也得以平反。宪宗为表彰杨俊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忠愍”,并下诏在瀛西老家东南(今杨村北)建“忠愍祠”。

“忠慜祠”占地300亩,围城高两丈,大殿五间一排,共三排大殿,每排大殿建六间厢房。斗拱式建筑,脊为琉璃瓦,兽为黄色,瓦为蓝瓦,三殿柱全盘蟒。前殿供有忠愍像杨俊,台高6尺,阔1丈,杨俊坐像高两丈过半。

中殿是魁星,后殿供有财神。祠堂内树高大匾额上书“瀛西忠义堂”五个大字。“忠义堂”是景帝御批,大学士杨荣作序昌平候杨洪之堂号,“瀛西忠义堂”是用英雄名将杨俊的鲜血铸就。

成化十七年(1481)四月,皇帝下诏,准许杨俊长子杨珍袭昌平侯爵,这离杨俊被斩首已经过去二十四年之久了。

杨俊案发后,北京侯爵府的二当家杨清年事已高,是年已经71岁,累军功至六千户,在朝中为官多年,大风大浪见多了。喜怒无常的朱祁镇二进宫重登帝位,绝不是件好事。杨清深恐杨氏族人被抄家灭门,便紧急疏散人口,隐匿浮财,尽最大可能保护好家人免遭牵连。

幸好有八王爷杨冲这个皇家太子干殿下的老牌杨家将健在,从中斡旋,又有孙太后的天后之怒,朱祁镇才稍微冷静下来,杀了杨俊之后就此收手,放过了杨家。

杨洪在世的时候,他很会处理人际关系,朝中大臣都很敬佩他,因此只要有人想诬陷或者弹劾,均能一一逢凶化吉。自从杨俊被斩首之后,杨家受到“谋反门”的强烈冲击,基业动摇,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再也没有出现过杨洪在世时期的鼎盛局面,正如大明王朝的国运一样。

杨洪去世以后,瀛西杨家将整支队伍虽日渐削弱,历代仍不乏袭爵挂印的杨家将领,依旧统兵镇守于长城南北,或戍卫于京城内外,直到闯王入京,仍在为大明王朝尽职尽忠。??

杨俊死后的第十个年头(1467年),四月二十日的深夜(丑时),瀛西大龙庄侯爵府。一阵洪亮的哭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他就是杨仪的第一个儿子,杨仪喜得贵子,自然倍加喜欢,取名“杲”,杲即日出明亮、高远之意,希冀老大成为叱咤风云的大将军,重整杨家将雄风。

杨杲八岁那年,杨芳特意将儿子带进了侯爵府的演义堂,进门就告诉儿子:“演义堂,乃我杨氏族人研习兵法、传授武艺之场所,非杨氏子孙不得入内。”

杨杲看到了中堂的小传好奇的问道:“爹,此小传何人所写?有何用?”

杨仪道:“瀛西侯爵府开基之祖有二,颖国公杨洪,是爹的叔叔,镇守边关近五十年,威震漠北,蒙古人称之为杨王。还有一个就是九千户杨清,也是爹的叔叔,乃景帝朝的大才子,人称内宫第一铁笔。二人是你的叔祖,为了激励子孙习武报国,传承清白家风,遂各写小传一副,以示后辈。”

杨杲似懂非懂,点头道:“爹,孩儿明白了。”

而后杨仪指着右边的一副道:“颖国公自称——祖居六合,我生瀛西,弘农世泽,是我根基。刀光箭影数十载,枪指之处尽旌旗。说的就是叔祖戎马一生的经历。”

杨杲又问:“龙封土武,我生瀛西。皇宫大内,铁笔独艺。提枪上马,沽水直渠。这又是何人所写?”

杨仪摇了摇头,道:“小子,爹刚才不是跟你说了吗?这是叔祖杨清公所写的,十二岁从军......”

杨杲拍着手道:“叔祖们真厉害!再过几年我也可以从军,上战场杀鞑子了。”

杨仪道:“好!有志气,爹带你到后院去看看。”

于是,父子二人去了演武场,杨杲见演武场上刀枪剑戟一应俱全,制石沙袋分级列等。他每个都试了几下,怎奈力气太小,使不动。他撅着小嘴,气呼呼的一屁股坐在了一具最大的制石上。

杨仪笑呵呵和儿子坐在了一块:“儿子,我们坐的这块制石,可是来头不小的。杨家数百年的家传武艺,造就了无数少年英雄。叔祖杨洪公、杨清公、堂叔杨伦等等,都曾使用过这具制石,一个个都成了大将军,大英雄。”

杨杲高兴地跳了起来:“以后我也要做大将军、大英雄。”

杨传摸着儿子的小脑袋,开心的道:“儿子,那得举起这具大制石才行,往后你除了念书之余,就专心在这习武好了。”

杨杲咧着嘴,抱拳道:“是!孩儿谨记爹爹教诲。”......

母亲又相继给他添了三个弟弟,杨家又时来运转了。在他十岁的那年(1477),堂叔杨信被敕封为彰武伯。

十四岁那年(1481),堂兄杨珍再次官复原职,袭昌平侯爵。自幼杨杲就喜欢舞枪弄棒,在父辈们的熏陶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过他最擅长使的还是杨家将的祖传兵器——亮银枪。

时间过得飞快,几年之后,杨杲就,身高八尺有二(约1.9米),长得身强体壮,初承父职守武清沙河护国仓。小小年纪,就担当起复兴家族的重任,为父亲分忧,时刻想着为国效力。

明朝政府自始至终在处理蒙古问题上墨守祖制,就没有放下“天朝大国”的架子,要求蒙古必须臣服,造成双方的严重分歧。

进入明朝中期以后,蒙古的不同部属先后对明朝的西北边境发动了持续多年的入侵和袭扰,并在嘉靖年间达到了最**,边境百姓居无宁日,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成化十七年(1481),不到15岁的杨杲终于有机会从军了,跟随族兄昌平候杨珎(杨洪长孙,世袭将军)镇守塞外,这样一守就是四十五年。

正德三年(1508),伯父杨佐战死山西,封土于山阴县,被葬在了封山之内,不久二叔杨佑也去世了。杨杲对伯父的战死一直不能释怀,他要用蒙古人的脑袋来祭奠伯父的英灵。

镇守边关的日子里,他只要是见到鞑靼人入侵,总是率军第一个杀入敌阵的,猛砍猛杀,打得敌人心惊胆寒,闻风丧胆。

俺达勒的叔父脱里库里带着5000士兵来取新保安城,得知明军主帅杨杲已经年过花甲,沾沾自喜,认为此城防守也不怎么的。

由于新保安城有一条五米宽的护城河,蒙古无法直达城下,脱里库里在两军对峙了五天之后,抽调1000人马,将河水截断,这样护城河的水逐渐干涸,落出了河床,太阳暴晒了数日之后,河底可以走马了。

蒙古一边放箭,一边渡过了护城河,一到城下脱里库里就下令蒙军发起强攻。不怕死的蒙古人高喊着口号,冒着飞石流矢,毫不畏惧架起云梯悍然登城。

脱里库里亲率一队,架好浮桥,越过护城河,拉着超级大圆木,猛烈的撞击城门。

城头上张喜良正带着1000人马在积极防御。张喜良,这个从城步老家带来的副将,少年时在池塘边看鸭子时,只身飞过数丈宽的池塘,抓住了三只飞起的鸭子,刚好被路过的杨杲看到,于是张喜良就成了杨杲的贴身侍卫兼军师。

张喜良被蒙古的飞箭压制得抬不起头来,命令守城的士兵全部匍匐在城头,等蒙古军上来了,再一鼓作气地吃掉他们。

眼看城门就要被攻破,杨杲知道再死死防御,只能徒增敌人的嚣张气焰。老英雄吩咐将士们摆好火炮,放他们进来,再来个直接炮轰撞击城门的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