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九年末。
大隋也处于风雨交加之中。
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罗艺坐在自己的公房里翻看着整理上来的天下反贼情报,这是由兵部职方司收集而来。
职方司做为兵部四司之一,除了掌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以及军旅之检阅和考验等事外,还负责天下舆图,罗艺上任兵部尚书以来,接受罗成的建议,在职方司下招募了一批人员,专职从事情报收集工作,并也负有秘密刺杀敌将敌官等任务。
“河北清河郡高鸡泊有张金称无上王,平原郡豆子岗有窦建德长乐王,上谷王须拔称漫天王。”
一个河北,就出了三个王,这三个王还不比之前的什么燕王赵王之类的,这些人实力都不弱,一个个都号称拥众十万,职方司查明,这些人确实聚众十万有余,虽然多是乌合,许多老弱,能战之贼兵也就万余,但也足够惊人了。
此外。
在关陇河套之地,灵武人白瑜娑劫掠牧马,勾连突厥,号奴单于。
扶风人唐弼更是拥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扶风的一个和尚向海明更是自称弥勒降世,聚集上万的和尚尼姑,要建一个佛国,引无数信众相随。
延安刘伽论,自称皇王。
离石胡人刘苗王,自称天子。
鄱阳人操师乞,自称元兴王。
此外东海彭孝才,江淮左孝友,涿郡卢明月,虽还没称王,可实力也已经很强劲。
这些都是拥贼众过万者的大反王,那些什么万人规模以下的,还不在这名单之上。
“杀了个楚霸皇,又来个吴帝,杀了吴帝,又来这么多什么皇王、弥勒、天子,这世道真是乱了。”
罗艺感叹着,虽然皇帝已经任命了八大抚慰大使,让他们总督地方的剿匪平乱,可这匪现在是越剿越多。
好在,皇帝罢东征的诏令下达后,还是有些效果的,起码各地的百姓都很高兴,感觉又看到了一点活下去的希望。
可就是在这种时候,皇帝不想着休养生息,却还想着要折腾。
虽然不东征了,可皇帝却决定今年回关中大兴,要去祭祀太庙,宣告自己东征的胜利高句丽已臣服,顺便明年要北上塞北,去跟始毕可汗见见面。
“为何无人劝说陛下呢?”
一名属官对罗艺道。
“怎么没有劝说呢,瘐质昨天还劝说陛下,说三次征讨高句丽,民实劳弊,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尽力农桑,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再巡省,于事为宜。”
这位有名的术士,这番话说的其实很有见地的,大隋当下的任务,确实就应当休养生息,劝桑课农,以恢复元气,重得民心。
可皇帝呢,对这样的金玉良言,根本就听不进去。
不但听不进去,还非常不高兴,他认为自己三征高句丽,那也是打趴了高句丽,绝了东北之边祸,是为后世子孙谋福利,是为华夏开疆土的行为,就跟他灭吐谷浑一样。
可他却没想过,虽然几年前大隋就灭掉了西北吐谷浑,设置了四郡,可这几年来,吐谷浑人可是一点不安稳,四处作乱造反,朝廷年年要派兵去平乱,四郡设立后朝廷不但没有收到半点实质好处,而且整个关陇地区都被四郡拖入泥潭之中。
无数的关陇府兵得轮番去打仗平乱,无数关陇百姓得支粮运输。
可皇帝却好像视而不见,只知道每次夸赞灭吐谷浑之功,夸赞设四郡之伟。
因此瘐质多说了几句实话后,惹皇帝大不快,瘐质见皇帝如此,也是心灰意冷,以生病为由请求回老家种地去,结果皇帝一看,他还跟我耍小性子?
然后也耍起脾气来,直接命人把人抓起来扔牢里去了。
也不知道瘐质是不是真病了,还是有人故意要阿谀皇帝,结果这位大师刚进大牢,一天都没挨过去,居然死了。
罗艺又看了一遍眼前的这份东西,最后还是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呈奏上去了。
紫微宫。
罗艺的奏章杨广看过后,极为不满。
“朕不是已经授派八大慰抚使平叛剿匪了吗,一些跳梁小丑也敢称王称帝,可在我大隋百万府兵面前,不过朝露而已。”
就连杨玄感这样的顶级贵族造反,都被三月而平,刘元进夺七郡之地,也被罗成一战擒杀,所以杨广始终认为,就算现在下面确实有不少的贼匪做乱,但也不过是小问题。
“移驾回西京的准备如何了,渊太祚可有赶来?”
皇帝在下达罢东征令之后,已经给称降的渊太祚封朝鲜王,并下旨让他前来洛阳朝见。他还打算要带渊太祚和吐谷浑的慕容顺,还有西突厥处罗可汗,东突厥始毕可汗,以及契丹汗大贺咄罗等一起祭祀太庙。
“陛下,事情有变。”
“有变,有什么变?”杨广一听就恼了,他十分看重此事,之前兵民不肯再征,他无奈之下接受高句丽请降,在皇帝看来,高句丽是真降,因为他们不降就得玩完,所以他认为,自己一道诏令,渊氏肯定就得前来朝拜。
毕竟这位刚弑君的高句丽权臣,若是不能得到他杨广的册封认可,他这个朝鲜王就做不稳。
“回陛下,渊氏说天寒路远,再加上年老体弱,所以无法亲来洛阳拜见,因此他派使臣代他前来朝贺。”
杨广的脸色迅速的变化,变的极为难看。
渊太祚居然敢不来。
当年他北巡突厥,接见始毕的时候,曾经就让奚、契丹、室韦、靺鞨、高句丽等诸尊长们前来拜见,高句丽王高元不肯前来。
于是杨广就以他不臣为由,开始准备东征。
想不到渊太祚居然也敢不来。
“陛下,许国公求见,说有紧急军情禀报。”
“宣。”
杨广冷冷的吐出一个字。
宇文述大步进来。
“陛下,大事不好,罗成在辽东叛乱了!”
皇帝一听,心里咯噔一下。
“不可能,罗成怎么可能背叛朕?”
“陛下,此事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