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八十三章问计

北平本为元朝大都城,洪武元年朱元璋为了纪念平定北方的功绩,改名为北平。

如今的北平城,在大都城的基础上,多有修葺和扩建,但底子还是没什么变化。

而燕王府,更是在元大内皇宫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所以相比起一般王府,燕王府要显得更大一些。

王戈知道,现在的这座北平城,并不完全是未来明清皆作为国都的那座京城。要在燕王朱棣赢下靖难,开始永乐朝后,做出迁都的决定,才会开始建城。

虽说北平是燕王的封地,是燕王真正的“地盘”,但王戈抵达北平城后,他也没有光明正大地到燕王府去拜见,而是按照约定好的接头地点,去报上暗号,等候安排。

不过当晚用过晚饭后,便有人带他从小门秘密进了燕王府。

在一间书房中等候燕王召见。

王戈也没等太久,半个多时辰后,燕王便和道衍和尚一起到了书房中。

燕王身量很高,骨架很大,整个人看起来就极有威势,比旁边的道衍和尚高出了一个头。

“属下王戈,参见殿下。”虽然不喜欢下跪,但这种时候王戈还是拎得清轻重的,在看到燕王后,立刻跪伏于地,恭声参见。

“哈哈,免礼免礼,你可是我的大功臣,快起来吧。”燕王十分爽朗地笑了几声,在书房中随意坐下,也让王戈和道衍坐下说话。

王戈屁股挨着椅子坐下,一副准备聆听教诲的虔诚模样。

“这一路到北平来,路上可还顺利?”坐下后,道衍先开口问道。

“回大师,一切顺利。”王戈暂时不打算将他和张诀相遇,并说服他到青州城等候的事情说出来。

道衍又简单询问了王戈一些近况后,便转入了正题:“这次让你到北平来,是因为你之前屡立功勋,要对你奖励赏赐,陛下也想见见你这大功臣。”

“这些都是属下职责所在,不敢居功。”王戈赶紧谦逊道。

当然,他很清楚,真的只是要奖励和赏赐的话,他根本不用到北平来,直接让沈平把赏赐带回去就行了,事实上,沈平也已经带回了燕王、道衍给的赏赐和勉励。所以大老远把他叫到北平来,除了燕王要见他外,肯定还有其他的事。

“你不必自谦,不说其他,单是那颗‘赤耀星’你能交上来,便可知你对殿下的忠心了。”道衍和尚说道。

果然,在道衍和燕王分别褒奖了一番,又问了些他这几次立功的细节后,道衍和尚忽然将一个纸条递给了他:“这是前些日子,从京城传来的密报。”

王戈双手见过,低头扫了一眼,便马上将纸条递还回去,上面只有短短几个字,一眼就能记住了。

纸条上的内容很简单,意思也很明确,就是今年入秋之后,陛下的的身体大不如前,已经有数日未能上朝了。

以朱元璋出了名的勤政习惯来看,能让他无法上朝,那必然是身体上出的问题影响很大了。

道衍接回纸条后,随手一捏,就化为了纸粉,随意放到了旁边的茶盅里。

“你怎么看?”道衍和尚问道。

毫无疑问,他的意思是,若朱元璋挂掉后,燕王一系要如何自处,如何行事。

按理说,这种问题,是不会问他这么个一手培养起来的密探的。既然会问他这个问题,就证明已经不单单是把他当成密探,而一定程度上,也有谋士的属性了。

看来,是这段时间,他在太原、青州几地做的事情,展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大局的把控,让道衍和燕王,看到了他身上不同于其他密探的价值。

这种问题,王戈当然考虑过,而且是在知道自己是燕王密探后就考虑过无数次了。不过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好好思量,并不能真的心里想什么,就直说什么。

朱元璋是什么时候死的?他具体也记不清了,但从来到明朝以后的各种事件分析来看,应当至少是在洪武三十年后,所以现在虽然朱元璋身体开始变差,却还不会很快就辞世。但这个事情,也不能直接和他们说,因为没有判断的根据。

王戈斟酌了一番后,对道衍和燕王说道:“以属下之见,殿下当早做准备,若是陛下驾崩,殿下可带兵进京奔丧,伺机行事。若是皇太孙早有准备,无法带兵入京的话,便退回北平,再做打算。”

王戈这话说得可是相当露骨了,只是一个有关朱元璋身体状况不好的纸条问问他的看法,一般而言不是应当先谈谈皇帝陛下的身体,以及京中局势么?他却是直接就说出朱元璋若死,燕王应当如何夺位的话来了。

道衍和燕王闻得此言,都是互相对视了一眼。

“若是不能进京奔丧,那依你之见,我们又该如何?”道衍又问道。

“低调行事,以待事变。”王戈简单地说道。

“哦?什么也不做?”道衍皱眉问道。

“事情当然还是要做的,但要暗中准备,表面低调,务必使人寻不到错处来。”

王戈所说的“事情”是什么,道衍自然清楚。从很多年前开始,他就在帮助燕王暗中准备兵器马匹、训练死士了。

“你说‘以待事变’,又是何事变?”这次开口询问的,却不是道衍,而是燕王了。很显然,他已经被王戈的说法提起了兴趣。

王戈马上回道:“回殿下,以属下之见,皇太孙若继位,必削藩!”

“削藩?”燕王皱眉,表情凝重,但看着并不是很意外,显然也是早有所料。

“你如何能觉得,皇太孙继位后会削藩?”道衍也问道。

“之前属下去往太原的路上,恰巧救了赴任的寿阳知县郭修竹,此人与东宫伴读黄子澄是同年,素有来往,他到寿阳任官,也有黄子澄的运作。或许是因为属下救了他数次,他对属下倒是颇为信任,闲谈中有说起过黄子澄和皇太孙对于藩王的态度看法,从中看出,皇太孙削藩的决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