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蒙恬加给匈奴的压力还是足够的。”
“对于乌孙之事,匈奴有心无力,除了一些小动作,也没有其它的了。”
“西域之地,先前有一些上蹦下跳的小国之人,也偃旗息鼓了,倒是那些异邦浮屠之人,算他们有心。”
“难得有心。”
“陛下,看来……不出一个月,乌孙之地,就要成为帝国崭新之地了,帝国的舆图又要多出一块了。”
“郡县也要多出一些了。”
“……”
番禺!
南海郡郡治之地。
亦是眼下帝国始皇帝陛下车驾停留驻扎之地。
城外一处山水俱佳之所,十方之地清理,一处处营帐落下,阵势环绕,层层相随。
纵然有突发之事,也是足以应对。
突发之事?
果然有突发之事,周清觉……影密卫和罗网的人都可以斩杀一批,都已经多次、多年了。
如若他们还不能将这些小事做好,那就是没有将心思放在上面,就是没有足够的忠心。
既如此。
还有存在的必要?
完全没有!
直接镇杀就好!
时日清空,惠风和畅,临近南海,空气中的水汽都浓郁许多,同关中对比起来,大为迥异!
立于中军大帐,从皇兄手中接过一份加急送来的河西之地文书,阅览之,周清笑语。
文书是陆贾亲笔所写,其人现在添为乌孙之地的掌事,昔年在西域之地,还是盖聂的副手。
而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甚至于都要有灭国之功了。
不错!
很不错!
快速看完,将其递给身边不远处的李斯等人。
“乌孙。”
“对于那处地方,朕所知不算太多。”
“当年若非山东诸国的事情,郡侯你说不定就率兵将大月氏以及乌孙全部灭了。”
“乌孙,异邦之国。”
“其地纳入帝国,是一件好事。”
“蒙恬为将多年,这个时候该做什么,他还是知道的,匈奴……,朕希望可以快速解决那个麻烦。”
“可惜,匈奴之力不弱,除非有几场特大的剿灭战,不然,难以将匈奴击溃。”
“难以彻底击溃。”
“北方胡族,千年以来,便是诸夏以北边境的隐患,欲要彻底剿灭,很难。”
“稍有溃散,便是找不到踪迹,多年之后,休养生息,实力便可恢复,又要生乱。”
“草原之地,移民戍边也不足够,草原太大了一些。”
“郡侯,你说……将来若是将匈奴攻灭后,可有彻底的解决之法?盖先生,你也说说看!”
“……”
“西域之地那些异邦浮屠,他们的事情,倒是有趣。”
“哈哈,就交给郡侯处理了。”
“他们的道理,朕也有一观,有些妙处,一位同道家祖师一般的大智慧之人所留传承,还是不错的。”
“只是,西域诸国,都成为他们的传道之地了,这就不太好了。”
“……”
随意的一身玄色绣金纹锦袍,不为庄严华章,梳发而冠,黑色的金簪束之,踏步轻轻,踱步方寸之地。
轻捋颔下短须,面上多有笑意,看向郡侯,看向群臣,嬴政也是说着文书上的事情。
河西乌孙可以拿下,在意料之中。
所挂碍,不要耗费太多的力量。
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
真要动兵,有李信在那里的准备,帝国也是无惧的。
文书所言,匈奴有心无力,是一个好消息,西域异邦浮屠的助力,也算得上一个好消息。
异邦浮屠。
对于那些人,当年,就曾接触过,是浮屠一道的室利房等人入咸阳,希冀可以在诸夏传道,传播他们所为的世尊之道。
还献上诸多翻译过来的典籍文书。
闲暇之时,也有一观。
有些意思。
但!
异邦浮屠在帝国东出攻灭诸国的途中,曾有不少拦阻之力,再加上郡侯等人的意思,便是没有理会。
只是。
这些年来,从所了解到的西域诸国消息来看,浮屠的道理有些诡异,隐约同法道相左。
西域的那些小国,有些小国甚至于都已经举国浮屠了,成为浮屠之国了,一应种种,都依从浮屠的道理。
如此,治国该如何?
是按照浮屠的道理?
还是按照法道?
但!
他们的道理中,有一些还是可以为用的,苦集灭道,往生极乐,三生三世的道理……都是有趣的。
浮屠的人东进与否不重要,道理好用就行。
比起乌孙,北胡匈奴才是大患。
才是眼下的大患,果然不能够彻底将那个麻烦解决,一段时间之后,甚至于还是大患。
“胡人,风华礼仪迥异于诸夏,迥异于帝国!”
“欲要彻底灭掉胡人,单单将那些人的主力兵士剿灭不足够,非有移风易俗,非有逆转他们的风华文章。”
“改变他们的天性。”
“胡人逐水而居,放牛牧马而生。”
“若是可以让胡人不在逐水而居,而是停留在一处地方,那么,危险就小多了。”
“再以诸夏之民与之杂居起来,时日长了,沐浴诸夏之风,说不定,将来会自动化入诸夏部族!”
“那时。”
“纵然有些许乱象,处理起来,也比较容易。”
“
“……”
皇兄的这个问题,有些深度。
周清一礼,于还在阅览先前那份文书的李斯等人扫了一眼,将那个问题简单说道着。
灭族,是艰难的!
但凡逃走一二支部族,藏在哪一个山旮旯角落之中,不住的生聚之下,花费一些年,又是一支支胡人部族出现。
是以,除非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能够占据那些地方,否则灭族都是下下策,根本就难以灭掉干净。
除了灭族之法,欲要做到那一步,便是对那些人进行改造,进行变化,若是让那些人的风华礼仪同诸夏一般,危险就大大减少了。
纵然有些麻烦,也不会很大。
甚至于胡人化入诸夏之中,时日长了,也就成为诸夏之人了,都是一族之人,再有乱事,也就是内乱了。
只不过,欲要做到,也不为容易。
那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的事情。
“北胡匈奴。”
“欲要彻底解决,多难!”
“草原太大,若是想要将胡人全部杀掉,不太可能,稍有残留,也会引起隐患。”
“不为上策。”
“郡侯所言,移风易俗是一个法子。”
“将胡人固有的风华礼仪变化,移民戍边,通婚之,礼仪授教之,雅韵文字授教之,将胡人的一面化去。”
“再铸就城池,让胡人的踪迹一直处于帝国的视线之内,稍有所动,也容易解决。”
“……”
一身白衣,不为发冠,不为李斯等人的规矩制式文武官袍。
站在那里,自成风韵瞩目之地。
身材挺拔,英姿勃勃,神秀内敛,俊逸轩然,拱手一礼,将那个问题给于解答着。
“郡侯之言,盖先生之言。”
“都非短时间可以做到。”
“起码需要一代人,乃至于两代人的时间。”
“彻底将胡人剿灭,的确很难。”
“移风易俗,归化帝国,是一个法子,可用!”
“匈奴,从蒙恬近月来的文书来看,匈奴之中,也有聪慧之人,知道同帝国硬碰硬,多吃亏。”
“近来,都不太出动主力同黄金火骑兵交手的。”
“多有避战!”
“草原太大,蒙恬的力量也难以深入。”
“嗯。”
“接下来未必不可深入。”
“乌孙的事情解决,箕子朝鲜的事情也解决了,帝国东西无障碍,诸郡也无大事。”
“此次江南之行结束,蒙恬……可以率兵深入匈奴诸部尝试。”
“有东西之兵策应,想来会稳妥一些。”
“……”
“李斯,你等看完了?”
“乌孙的事情,国府要做好后续之事,郡县要设立,官府行署也要立下,一应人手也要提前准备好。”
“……”
郡侯和盖先生所言,是那般道理。
若是北方胡人的麻烦可以轻而易举解决,可以一两年就彻底解决,那么,那个麻烦也不会侵扰诸夏千年了。
嬴政轻叹一声。
时间。
解决那件事需要时间,自己……有些缺少时间,一晃,自己都快五十了,时间过得还真快。
不过,一些事情该做还是要做的。
今岁的喜事不少,乌孙解决,河西就彻底没了麻烦,依照当年定下的策略,欲要发动对于匈奴的巨大攻势,首要内外无太大压力。
内部。
诸郡安稳许多。
虽有小患,不为大碍。
外部。
河西,要全部纳入帝国疆域了。
辽东塞外的广袤之地,也要纳入帝国了。
当年,自己登王位,秦国仅仅占据诸夏一隅之地,而今,帝国之地扩增数倍以上。
帝国越来越大了。
掌控起来……还好。
内外无大事,便可调动更多更强的力量,从三方合围匈奴,让匈奴不得不应战,不得不出动主力。
那时!
就有机会将匈奴彻底攻灭。
那时,咸阳也要忙碌了。
思忖此,视线一转,落于李斯、郑国等人身上。
“陛下,一应诸事,国府数月来都在准备。”
“一些人手都已经调过去了,待乌孙之事彻底定下,便可快速接掌握乌孙之国的一切。”
“那里,不至于有大乱。”
“……”
李斯近前一小步,躬身一礼。
“如此就好。”
“箕子朝鲜那里也需要人手,今岁……帝国开拓的疆土不少,需要的人手也不少。”
“帝国多年来,可用之人还是有一些的。”
“乌孙还好,箕子朝鲜的人稍稍少了一些。”
“箕子以南,倒是不知道是什么情形了。”
“算起来,也快两个月了,似乎还没有将辰国之地的麻烦解决掉,那些人……也不为大麻烦。”
“……”
嬴政颔首。
李斯办事,自己还是很放心的,自当年郑国渠之地赏识李斯开始,他做的一直都很好。
也一直明白自己的意思。
许多国策,贯彻的也都很好。
“陛下,箕子朝鲜那里,叶腾郡守的一些文书之策可用。”
“人才还是足够的。”
“中央学宫还是有力的。”
“只是,为长远考量,选拔和审核……还是要严格一些的。”
“辰国之地,那里太过于蛮荒了些,攻占之,于帝国无大用,不取,也没有太大损失。”
“只要将箕子朝鲜占据,十年之后,稍稍出兵,便可将辰国之地纳入掌控,也不会耗费很大的力量。”
“……”
李斯再道。
“所言有理,一应诸事,国府拟定章程,朕审核无虞,便可加印施为。”
“齐鲁之地。”
“哈哈,郡侯,关于对于天下道者,还有宗派之人的管束处理,那些事……你处理就好。”
“算起来,当初郡侯你还在海域仙山的时候,诸夏间诸子百家的动静就有一些,争鸣不在,传承变化。”
“分教开宗,一家家宗派分别出现。”
“禁武令,早早施为。”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句话不只是说说。”
“关中之地,儒家的一些事情,朕知道伏念他们可能没有做,也没有那个心思,但……儒家的心思……朕明白!”
“也能洞悉。”
“儒家的一些妙处,朕可以用。”
“如若儒家想要因此攫取一些好处,就不能不思之。”
“帝国是属于法道的,儒家可用,却不能喧宾夺主。”
“他们入咸阳以来的动静,朕都有一观,看似蛰伏,实在不过是想要等一些时间,想要等一些机会。”
“读书人,是儒家的优势。”
“中央学宫的优秀学员中,儒家背景的有吧不少,朕……以为不太好。”
“李斯,国府接下来选拔和审核官吏的时候,要注意一些。”
“非为不可用,而是要放在另外的地方用。”
“朕不希望接下来的郡县主要官员中,有太多的儒家之人,儒家重仁礼,法道才是帝国根基。”
“……”
“游侠之风,亦是如此。”
“因道者宫观之事,朕对于那些事也没有太留心,本就是想着看一看在处理。”
“这些年来,也有一些郡县官员上书,言语道者宫观,还有一些宗派的乱事。”
“因事情不为大,朕亦是没有太在意。”
“这一次,借着齐鲁之事,就交给郡侯你了。”
“游侠之风,必须扼制。”
“侠道,也许不都是坏事,实则,那些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侠义之人,也是帝国之蠹虫!”
“都是对于法道长久、帝国安稳的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