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风起北方 > 第二卷 一战风第三二九章 事情有些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卷 一战风第三二九章 事情有些乱

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三二九章 事情有些『乱』

就在朱尔典寻找赵一天的时间,欧洲索姆河布里-哈姆战场,五月三十日黄昏,正在向圣康坦地区进攻的英法联军,被德军打了一个伏击,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面,有坦克配合的联军被德国人打死打伤四万余人,遭遇几天以来最大失利。既然有坦克助战,为什么还会遭受如此损失呢?

原来在坦克参战发挥奇效以后,战场上英国和法国的各集团军司令官就有些突发奇想,盲目的认为坦克是步兵攻坚的利器,步兵有了坦克这种装甲武器,战场上一定会所向披靡,德军无法阻挡。英国第四集团军司令官罗林森将军首先下令将配属给自己的八辆坦克战车打散分到了下属几个军的攻击阵地上,随后法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官法约勒将军也是有样学样,将归属自己指挥的七辆坦克下发到几个法军军里面,希望能借此再次扩大战果,击溃当面的德军部队。

开始的一天时间内,这种战法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已经被坦克战车吓破了胆的德军部队,一看到轰隆隆开上来刀枪不入的坦克,战意全消,英法士兵很容易就能够攻占德军防守的阵地,取得胜利。但是随着更多德军士兵看到坦克的样子,听到坦克的轰鸣,在上级军官的威『逼』下慢慢开始适应这种新武器时,英法联军的坦克就无法在像开始那样作用大了,尽管当这种大家伙开上战场,越过战壕碾压铁丝网时仍然威风凛凛不可阻挡,德国人却已经开始想对付它的办法了。

五月三十日下午,英法军队继续上午的战绩,向圣康坦地区的德军发动了进攻。这里的战场,已经突破了德军十公里的主防御阵地,开始向德军纵深阵地前进了。一切都和前几天一样,打头做尖刀的一辆坦克在前,不时有火光在坦克炮塔或者机枪口闪现,那是坦克车载武器在发『射』。坦克后面,紧紧跟随着一大批联军士兵,也在用手里的武器想前面『射』击着,不时还有士兵将倒在地面负伤的德军士兵收拢起来,押往后队交给医护兵。

六点多钟的时候,就在英军第四集团军第十三军三十五师步兵团的团长史密斯少校决定再冲锋追击一下,就收兵停下整理战场防务防止德军晚上反扑时,突然一声炮响,从对面不远处一座冒着青烟的土堆里面『射』出一发炮弹,正中前面的坦克。听到炮声的一刹那,这位团长就知道不好,赶紧卧倒趴下,敌军的火炮距离自己很近,从炮声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门大口径的火炮。德国人可真狡猾,竟然将大炮安置的如此隐秘,自己的坦克恐怕有问题了。

果然,当这位团长再次抬头看队伍前面的那辆铁家伙时,发现它已经在起火燃烧了;坦克顶部的盖子也已经打开,有人正冒着浓烟从里面爬出来,那是坦克里面的炮手和驾驶员。团长赶紧让人前去救援,在这辆坦克分到自己团时,师长亲自交待过,一定要保护坦克里面人的安全,不许出差错。

可惜少校的命令有些晚,坦克里面的人刚刚跳下坦克,就一头栽倒在地面,背上还溅出一串血花。“德国人的新式机枪”!史密斯少校在心里狂喊一句。他明白,看样子德国人今天似乎有了准备,今天看来连自己能否回去也是一个问题了。德国人的马克沁mg08机枪的恐怖,所有参战的联军士兵都很清楚,对付坦克这种机枪是没有办法,但对付他们这些步兵,那简直就是......。少校不敢再想下去,立刻传令自己的部队还活着的向后撤退,至少要撤出机枪的『射』击范围;他清楚,今天的进攻到此为止了。不知道其它方向的攻击部队是不是也会遇到这样的遭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今天的情况就会很麻烦,德国人看来是早就做好在今天此刻发动反击了。

少校的分析没有错,面对英法军队坦克参战下德军一触即溃的糟糕战况,德国第二集团军司令官卡尔·冯·贝洛将军和他的参谋班子立刻就战况展开了研究。面对敌人有强大的新式武器出现,这位参加过普法战争的老将军一点也没有慌『乱』。他知道,好武器虽然是战场上制胜的好方法,但所有武器都会有它的弱点,英国人的新武器也一样,并且,敌军的攻击也一定会有破绽出来。果然,在经过几天的战斗观察,损失了一部分阵地和数万德军士兵之后,敌军战术上的破绽出现了。

原本贝洛将军还在为敌军大规模(其实也就十五辆)集中使用新武器而担心时(他在望远镜里面远远的看到过这家伙冲锋,真的是难以对付),对面的敌军却突然间那种不惧枪弹的铁家伙分散开来使用了,这就让他大喜过望,立即和参谋人员一起制定了一个反击计划。当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敌军的新武器。炮兵参谋尤尔根首先提出用炮火来击毁敌军铁武器的想法。他认为德军现在装备的克虏伯1898年型105mm轻型速『射』*炮,在五百米的距离上直瞄『射』击一定能够击毁敌军的活动目标。只要这种活动火炮被击毁,剩下的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就着这一前提,在解决了火炮的隐藏问题之后,第二集团军的参谋人员在极短时间制定了一个反击计划,一个小时内就获得了司令官的批准,这就有了先前的一幕。战-1型坦克正面装甲也不过四十五毫米,面对直瞄近距离105*炮,只要命中,就一定会被击穿击毁。可惜因为时间关系以及对英军攻击方向预估不是太准,让部分炮火未能及时到位,或者炮位方向布置错误,未能全歼英军坦克。

这次的突然反击,英法联军有五辆坦克直接被击毁,三辆被击伤,失去了再战能力;只有七辆侥幸躲过了德军直瞄炮火的攻击,德军火炮反被坦克在近距离击毁。尽管这样,进攻的英法军队仍然因为失去八辆坦克的支援惨遭德国人的围攻,损失了大量士兵。只有保有那七辆坦克的联军士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冲出德军重围 ,逃出了七成的人数。

这一巨变让法军总司令福煦和英军总司令黑格两人大为震惊,在查明了坦克被分散使用后,对罗林森、法约勒两位集团军司令官进行了斥责;福煦更是差一点将法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官法约勒撤职,这些坦克可是他向英国人借用的。

一下子损失了十五辆坦克中的八辆,让英法高层也是非常吃惊,刚刚因为胜利而好起来的心情马上就变得糟糕起来。战场上被击伤的三辆坦克中,有两辆被德国人夺走了;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德国人也许只要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制造出新武器。这样一来,协约国一方麻烦就大了,英国人对此是最为头疼。恰巧这个时间,朱尔典从远东传购买坦克完成的电报,多少让英国方面宽心一些。但士兵大量死亡的阴影仍然让阿斯奎斯首相彻夜难眠,国内的政治对手,利用英军士兵在索姆河战场上巨大伤亡的借口来攻击他,让他很是难做。内阁里面,也只有外交大臣格雷和他一条心,其他人包括陆军大臣乔治在内,都是一伙心怀叵测者。

心情不佳的首相没有注意到朱尔典东电报最后的内容,但格雷大臣却注意到了。想到中国人的军队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打的土军溃不成军的样子,又联想到英军目前的现状,觉得朱尔典的主意实在是太好了。关键就看中国人愿不愿意出兵了。他特意为此找到阿斯奎斯首相,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首相阁下,自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之后,他们的军队好像也变得和以前清国时期的不一样了,击败德国和日本军队就是最好的例证。另外,他们在奥斯曼帝国的战斗也说明了这一点。我的想法是,许给中国人一点点好处,让他们派兵到欧洲来,到法国大陆去代替大英帝国士兵和德国人正面交锋,以减少孩子们的伤亡”。

“亲爱的爱德华,你是说让中国的袁世凯派兵帮助我们?这个很困难,他们上一次从沙漠撤军时我们不也强烈反对过,可有用吗!中国人,懦弱惯了,那些胜利并不能真的说明什么。再说了,上一次人他们出兵西亚我们可是出了大价钱的,现在这个时候,帝国到处都在等着用钱,我们哪里还有钱给他们”。

“不不不,首相阁下!我知道这次因为税收的事情让您在内阁里面大失颜面,但是如果不花钱就可以让中国人出兵,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你也看到了,就在上午,我们不是没有花一英镑就从中国人那里获得了三十五辆坦克。用土地,用土地交换就可以了。大英帝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土地,法国人不是把中南半岛印度支那地区交给了中国人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缅甸也交给他们,只要中国人能出兵。这样一来首相即可以让博纳·劳(英国反对党领袖,一直在宣传让英国海外殖民地独立)等人无话可说,二来实实在在的获得中国人出兵的好处,给国内反对战争的民众一个交代,平息一下民众对『政府』的怒火”。

听完外相的一番话,阿斯奎斯首相有些犹豫。因为欧洲战场死人太多,英国各地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开始到当地『政府』部门哭诉,反对党也借机闹事,组织人们上街游行,抗议阿斯奎斯内阁的无能。这让他很是头疼,而内阁中的殖民事务大臣安德鲁·博纳·劳不顾目前对德战争的重要『性』,一个劲的在各议会大肆鼓吹允许各殖民地独立可以更好的拉拢这些国家为大英帝国卖命的“塞尔特政策”(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是博纳·劳手下的一位秘书,叫塞尔特)。并且已经派人联络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殖民地的官员,希望他们自己向大英国王提出独立的要求。如果真的能够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并且不用死英国人,只需要用土地来解决这个兵员问题,这两个麻烦好像都可以解决。

“亲爱的爱德华,既然这样,你让约翰(朱尔典的爱称)去和中国人接触一下,就缅甸好了,先把靠近中国的那一块给他们,看看中国人有没有兴趣。如果用缅甸换取中国人派兵到法国大陆,国王那里我会去解释,包括印度人那里,我会让弗雷德里克·塞西杰总督去处理(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将缅甸纳为英属印度的一省,现在名义是缅甸归印度管辖),记住要快,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

接受了首相的指示,格雷外相自然赶紧着手处理这件事,于是还在东北的朱尔典就接到了那样一份电报。不过在电报里面,缅甸问题上格雷并没有按照首相的说法去安排,而是含糊其辞的说了一个大概,要朱尔典酌情处理缅甸土地,最大可能的争取中国人出兵法国大陆。发完电报,格雷还给英国驻法国公使德佛罗去了一份电报,要他立刻去拜访中国在巴黎的军事观察员莫理循,请他出面联系中国国内,就出兵法国大陆一事斡旋。

就这么地,在奉天南站的朱尔典不走了,赶回了奉天城。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在车站思考的同时,赵一天也接到了一份电报,一份由北京王士珍转发、来自巴黎莫理循的电报。朱尔典见到赵一天时,赵一天也正在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