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风起北方 > 第二卷 一战风第二七七章 欧洲形势的变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卷 一战风第二七七章 欧洲形势的变化

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二七七章 欧洲形势的变化

法国人来见赵天一,确实是为了购买飞机方面的事情。本书前面已经有提到过,飞机刚刚诞生的时候,其发展前途并不被世人所看好。由于飞机在载重量、飞行速度、航程等方面都还很小,飞机的『操』作、安全『性』能也较差;另外气候往往对飞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许多军队指挥官还不具备洞察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的战略眼光。和其它国家高层相比,欧洲的法国高层对此表现的更加明显。法国一位将军就曾经说过:“飞机这种东西,只适合用来做体育锻炼,军事上毫无用处”,他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军队高层的看法。不仅在法国,欧洲的德国、英国大都也为如此,俄国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国家专注于飞机研究的,全部是一些私人企业和工厂,『政府』都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投入。

只到一战开始前一两年,欧洲各国才由国家出面组织人力进行对飞机的研究和生产,以德国『政府』最为积极主动,相对的英国和法国虽然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投入,比起重视陆军装备的研究投入,就少了很多。在欧洲,和历史上一样,飞机的发展正在按照原来的路子一步步的走,而此时中国的赵天一,在飞机研究制造方面,最少领先他们九到十年。而且在军事领域方面对飞机的重视,远远是不能和拥有后世经验的赵天一相比的。各国军人中虽然有极少部分人看到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迅速组建了空军部队,但他们赋予飞机的主要任务也仅仅局限于侦察、搜索。军人们目光短浅的结果是没有在组织工作方面为建立航空兵奠定必要的基础。

由于飞机是一种新出现的武器,军队的高级指挥员们大多对此持怀疑态度,就像前面法国将军的认识一样。而中级指挥员又不具备进行飞行管理所必备的经验,因此,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将担任航空勤务的低级军官提升至相当高的指挥岗位。这样做又引出了许多新矛盾:尽管这些初级军官了解新的部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他们既没有接受过充分利用与其职务相一致的指挥权的训练,也缺乏理直气壮地同那些与他们级别相当的其他兵种指挥官打交道的权威。再说,航空兵本身还是一个级别较低的兵种,大部分新上任的指挥官也不愿意用手枪和*等威力并不大的东西去承担风险。于是,那些富于想象力、充满激情与积极『性』的飞行军官的工作热情便受到了严重打击。更为严重的是,航空部队的一些高级军官本身也对自己的作用缺乏理解和远见。以上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制约了各国空军的发展,对自己国家飞机的研究也慢半拍。

不过从一九一二年开始,德国人开始注重飞机的发展了,原因是德皇威廉二世想打仗了。不过德国人在空军发展方面是分了心的,他们不仅研究飞机,还花了极大心血去研究另外一种飞行器--飞艇。尽管这样,一战爆发时,德国人拥有的飞机数量,远大于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的总和(战争初期,英国空军才拥有二十六架飞机,法国人更可怜,只有七架,而德国空军已经有一百余架。这些飞机和飞行员大多来自民间的飞行俱乐部,英法亦同)。首当其冲和德国军队作战的法国人,就吃了不少这方面的。好在法国人反应迅速,战争爆发后用最短的时间将民间的所有飞机全部征集给空军,并且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专门进行飞机的研究和设计。这样做虽然很及时,但战场上却已经输给了德国人。

中国军队在远东用飞机轰炸日本陆军和海军的战报传到法国以后,引起了巨大震动。法国军队总司令霞飞就成专门组织军队高层分析讨论过这件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飞机在战争中有巨大的,不可思议的作用,法国必须全力投入。但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对法国的飞机事业作了有力的支持和补偿,但显然慢了一些,法国人制造出的飞机在战场上好像并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由于赵天一的出现,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空战早就在一九一四年八月中国和日本飞行员之间进行过了。而那个时候,欧洲战场上的各国飞机,还在从事侦察、搜索、投放信件等任务,他们的空中战斗,直到战争进行到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一五年四月才爆发了双方飞机的『射』击战斗,比赵天一飞机作战晚了半年多。尽管青岛战役有德国人参与亲自,但中国人在渤海同日本海军水上飞机的作战,并没有在欧洲传开;除了赵天一特意保密之外,德国人也是别有用心的刻意封锁了此事。换句话说,欧洲国家只有德国人知道发生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初期在东方的飞机作战,英法等全然不知。这也是德国人随后拼命发展飞机工业,在战争过程中空军远亚英法一头的主要原因;唯一遗憾的是,德国人在研究飞机的同时,还将很大一部分力量用了研究飞艇上面。毕竟从当时的现实情况来看,飞艇这种空中兵器载弹量大、留空时间长,飞行高度高。

由于当时的飞机爬升高度不足,不能夜间飞行,因此敌国在初期几乎没有什么办法去阻止飞艇的光临,因此吃了不少苦头,而飞艇除了因恶劣的天气摔坏几架外,其余充其量带些小洞洞回去。因为那个时候的英法飞机,正常飞行时根本达不到飞艇的高度,攀不上去,炮火也够不着。飞艇投弹降低高度以后,就算有飞机用机枪『射』中了飞艇,飞艇里面的氢气也不会燃烧,这与之前我们很多人的想法和认识大相径庭。之前很多人认为飞艇气囊里面装的全部是极易燃烧的氢气,只要被机枪子弹击中气囊,高热的子弹一定会引燃氢气,使其遭到烧毁。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机枪子弹只是从气囊中穿过,将飞艇外皮打几个洞而已,并不会引燃氢气。历史上英国人最后对付飞艇的方法之一就是先是用机枪将气囊打破,等大量氢气外泄与空气混合后,再发『射』内装白磷的*,将气体引爆并使飞艇气囊燃烧坠毁。

话题有些扯远了,言归正传。正是因为德国人的飞机强大,让法国军队在战场上吃了很大的亏;整个欧洲战场西线和德国人作战的主力就是法国军队而非英国军队。到一九一六年,英国人在欧洲大陆的军队,包括了在土耳其海峡登陆的那一部分在内,总兵力没有超过七十万(历史上更少,只有二十多万;但现在赵天一的蝴蝶翅膀引动下,这些都发生了变化),而法军人数却超过两百五十万。整个西线,只要有战场,必然就有法国军队;因此在这种大面积大范围作战情况下,遭受德国空军打击的概率法军自然远高于英军。法国人大概统计了一下,从一九一五年下半年飞机开始大规模用于战场扫『射』、轰炸之后到一九一六年初的半年多时间,法国地面军队遭受的德国飞机攻击次数超过了六百次,平均每天超过三次。因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多达三万余人,各种军械损失不计其数;而随着德国人飞机的越来越先进,这种打击和损失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法国『政府』一方面加紧了对国内飞机工业的研究生产,一方面开始把眼光投向了外面,美国和英国、意大利等,都成了法国人关注的对象;法国人频频派出人员到这些国家的飞机工厂进行参观评估,以决定最后向哪一个国家请购。很快,前往英国进行观察的人员发回了一份报告,报告的内容却不是英国飞机的『性』能状况,而是一份英国人从遥远的中国购买飞机的相关资料。对于从中国购买飞机,法国『政府』也知道这件事,并且这件也购买了一部分,只不过数量比起英国人,就少了很多,因为英国人也只是购买了区区一百余架而已。这份情报的重点不在这上面,而是告诉『政府』有关人员,英国人正在准备从中国购买最大型轰炸机的全套生产技术,以备在英国本土生产,加强其空军力量。

这个消息可以说在战争年代非常的正常,没有什么让人觉得额外有什么,但是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却有另外一个想法。众所周知,法国和英国历史上并不像现在这样友好,两个国家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就是一个写证,而法国现在的相当一部分领土,就是从英皇手里夺过来的英国属地。现在的英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领土(殖民地),还有一支最强大的海军。法国人只有在陆军上远超英国,这也是法国人唯一可以让自己觉得胜过英国的地方。但现在,又一种新的战争武器出现了,而英国人似乎要走在法国人前面了;已经在海军方面落后于英国的法国,自然不希望自己的空军发展变成海军第二。这样势必让自己的军事实力更落后于英国,所以,对于来自英国的文件,具有“长远眼光”的普恩加莱总统比任何人都重视。

于是,从一五年十月份开始,总统建议法国也向中国人购买这款被英国情报机构说成是拥有可以投掷“巨人的爪痕”*的最大轰炸机的生产专利。起初反对的声音自然不绝于耳,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中国工业落后,偶然的一次飞机成功并不能代表什么;发展飞机,还的靠法国自己。这其中主要是一些从事飞机研究的大企业大财团,他们担心如果引进的飞机真的很适合战争,那么『政府』对于自己的研究投资和飞机订单必定会大大减少。但是两件事促成了法国『政府』最后还是同意了总统的建议,转而向中国人伸出需要帮助之手;哪两件事呢?

第一件事情是中国远征军在西亚的出『色』表现,以及此后中国人在西亚的影响问题。和英国人关注西亚地区一样,法国人也对这里充满了兴趣,因为和西亚紧挨着的,就是法国在非洲的诸多殖民地。和亚洲相比,在非洲,法国可是最早进入那里的国家,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人,也落在了法国后面;法国人占领了非洲相当大的地方,是英国人在非洲的十倍。现在中国人在西亚的影响力快速增长,英国『政府』特工人员在西亚活动频繁,这自然也让法国人眼红。可惜他们现在被拖在了欧洲大陆,有些自顾不暇;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这里,也是不大可能的。于法国人找上了英国,将自己的想法扭扭捏捏的说了出来,希望能够在西亚地区分一杯羹。英国『政府』对于现在的盟友法国提出的条件还是得认真对待,现在在欧洲大陆西线,对付德国人的可主要是法国人。前往已经在远征军章节中谈过了,有提到英国『政府』同远征军在这方面的一些“交易”,这些交易中的一部分内容,被英国人“不小心”泄『露』给了法国人知道。于是,在西亚问题上,法国人除了找英国人,现在也得同中国远征军、中国『政府』打个招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