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恐怖灵异 > 大国崛起1857 >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

第七百九十五节璀璨的手工艺.

电力时代的到来,让这些作坊开始有机会使用动力了,因为体积小,开关方便的电动机显然蒸汽机更容易操作和控制,更容易跟简单的手工业工具结合。

这个结合,爆发出来的威力可太大了。

后世的人,恐怕很难想象这个时代国手工业的力量。

对后世崇拜日本、德国工匠精神的国人来说,国手工业甚至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但在整个人类历史,国手工业所取得的地位,远非德国和日本所能拟。

远的不说,从日本跟国民间商贸最发达的明代来说,日本始终都是国手工艺品的最大客户。这主要得益于明朝时候日本开发了石见银山,一度让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大产银国,而明朝则通过向日本出口手工产品,在本国不太产银的情况下,竟然完成了货币的白银化。

根据日本和洋人的相关海关和商人的账本记录,明朝时候国向日本出口的手工产品高达数百种,而日本向国出口的大宗产品只有两种,一个是倭刀,也是武士刀,一个是倭扇,也是折扇,国人喜欢,也有人扇的说法,折扇的发明国在国是有争议的,但国际认为是日本发明的,因为日本有一把最古老的实物,国只有献记载。

撇开争议,准确来说,日本在西方世界也是一个手工艺品大国,可直至明代,日本的手工产品都被国产品压制的只能进口。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时日本富人的生活必需品,都讲究从国购买。

这给当时江南士大夫的印象是日本除了金银什么都没有,顾炎武说“日本无货,只有金银。”当时有人记载相关贸易,“大抵日本所须,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棉,漳之纱绢,松之绵布,尤为彼国所重。”

武林是杭州的旧称,根据明朝人的记录可见,日本人喜欢在屋子里装饰席子,大概跟喜欢跪坐有关,而席子必然是杭州的席草用长安织法编织的。偌大一个日本,在西方同样以手工产品精美闻名的国家,甚至国名japan的意思都是漆器,难道真的编织不出一张席子,导致本国富人还要从杭州进口席子吗?

当然不可能,只能说当时国手工艺品,不但有独到之处,让日本人喜欢,而且必然还有某种品牌效应存在,因为是来自国的长安织,所以在日本高人一等。

连日本的手工品大国都大肆从古代国进口,只能说国古代的手工业实在是太发达了,在人类历史,恐怕只有印度能跟国一了。其他大帝国,如埃及希腊则规模太小,如罗马则生产落后,罗马帝国时代显然还出于奴隶制时代,不再一个发展水平,进入封建时代后,罗马灭亡了,又失去了规模。

因此在漫长的古代,国手工产品是独领风骚的,以精美的丝绸、瓷器闻名于世,展现给西方的不仅仅是精美,还有华贵,所以在古代西方,国产品也是有品牌效应的,国人只知道为了茶叶,英国人发动了鴉片战争,事实罗马帝国跟波斯帝国曾经因为争夺丝绸之路也爆发过战争,至于在西域为了争夺商道而爆发的小国间的战争,更是数不胜数。

用一个词来形容国古代手工艺,只能用一个词,那是璀璨!

到了近现代,国手工艺品没落了吗?

答案是没有。

历史,直到满清灭亡,国都是世界第一大手工艺品生产国,而且畅销全世界。

如明代时候日本还能向国出口的折扇,到了清末,已经成了国的拿手作品,广州出产的扇子,占了全世界的八成,欧洲油画贵妇们所拿的各种图案的折扇,基本都是国产,而且在广州所产,因为广州很长时间是国唯一的通商口岸。

为什么国折扇能占据欧洲层社会市场,因为实在有无可取代的独到技艺,广州的扇子,除了用丝绸制作,还有用檀木雕刻的,用象牙雕刻的,用扇贝雕刻的,在加用各种宝石镶嵌,欧洲人做不出来同种水品的,公认的象牙雕刻技艺第一流在国。

很显然折扇明朝时候还向日本进口,而传入国后,国工匠马将本国的各种其他技艺融合进入其,制造出日本更好,跟精致的扇子,之后畅销全世界。

与扇子的技艺一样的,还有一大批的其他工艺品,丝竹编织物,手工纺织品,各种木雕石雕,高达数百种,每年出口额高达亿两。

历史,清末时代的一些欧洲人,甚至有这样的忧虑,他们认为国和印度的手工业品会冲垮欧洲的工业,卡内基很担心印的手工业品会摧毁欧洲的工业明。

这种忧虑其实很可笑,但当时的人看到他们的工业品始终无法彻底击败两国的手工品,印度在高端棉布,国在大批日用品,都是用本国手工产品,不仅性能更有独特性,甚至连价格都更低,这才是欧洲人忧虑。

国手工产品是什么时候走向末路的?甚至一度让国人陌生,乃至崇拜别国的工匠?

准确来讲是新国后。

新国的建立,打碎了许多东西,有腐朽的糟粕,也有传承的精粹。

手工艺品是在新国之后消失的,殊为可惜。

是共和国有意打击手工成产吗?也不是。虽然新国时代的政治意识,是一种偏激的崇拜大工业的意识,但在手工业,却真的没有刻意打击。手工业品和手工工匠的消亡,只能说是一种遗憾。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新国摧毁了旧有的权力阶层和富人阶层,权贵没有了,连普通的地主、资本家也被打倒了,让手工匠人失去了客户,再也没有办法通过手艺吃饭的渠道,必然消亡。第二个原因,也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新国对手工业的改造。

新国对手工业的改造,并不是为了消灭手工业,恰恰相反,当时急需要外汇的国家,是大力支持能够创汇的产业的。看到某些深受外国人喜欢的手工艺品,国家是大力支持,在各地都创办了一大批工艺品厂,不但不消灭这些手艺,反而用大工业的方式,扩大生产。

可问题出在这种工艺品厂了,初衷是好的,改造手工业创汇也好,扩大规模也好,怎么看也不至于让手工艺消失。但事实是,这些工艺品厂在经营过最初的一段时间之后,往往都陷入了困境,出口卖不动了,外国人不喜欢了。然后国家关闭工艺品厂,原来的手艺人重新安置,成了其他行业的工人,一门手艺也慢慢消失了。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西方工匠在工业革命之后,也引入机器生产,可他们的产品还是手工艺品,他们依然可以活的很好,受到全世界的追捧,而国的手工作坊变成了工艺品厂之后,却倒闭了,手艺消失了。

简单的归结为体制问题,是不负责任的。

朱敬伦很清楚,最大的问题是,那种政府管理的工艺品厂,让手工工匠脱离了市场,远离了他们的客户,他们不需要,也没有心思,又没有信息,去适应市场,用他们的手艺,生产各种各样独特的产品,如日本的折扇到了国,国工匠不用纸做,改用丝绸,改用象牙,改用贝壳,做的日本的折扇还要好。可一旦手工作坊变成了工艺品厂,手工工匠变成了工人阶级,他们的产品还在,大规模生产一阵后,没有了市场,他们又没有了重新设计新产品的必要,那么产品倒了,手艺也丢了。

可以说国手工艺品和手工工匠的消失,主要原因是让匠人脱离了市场和客户,等于让手工匠人失去了灵魂,也是失去了匠心。

朱敬伦是很喜欢这些手工艺品的,不是他讲究奢侈和品位,而是他的老旧思想,十分喜欢这种通过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他历来都很保护这些匠人,哪怕跟太平天国和满清打仗,他都不忘保护手工艺人,如从天京将大批的江南工匠带回了大明,从北亰将大批的清宫造办处的工匠带回了大明。

虽说有掳人之嫌,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在战争平息之后,是允许他们自由离去的。

许多北亰的工匠在太平之后走了,但大多数的太平天国工匠是留了下来的。

即便那些走了的人,往往也留下了最宝贵的东西,那是他们的手艺。

当年从北亰造办处带回的工匠,政府帮助他们在大明开办了金作、银作、珐琅作等等手工作坊,清宫从康乾时代起,建立了六十一个皇家作坊,称之为造办处六十一作,统统都拉回了大明。

从太平天国请回来的那些给太平天国王爷们制造产品的工匠,则开办了大大小小为数众多的个人作坊。

朱敬伦为了照顾这些工匠的生计,从他们来到大明开始,高调的用皇帝的身份,专门向他们订制日用品,让这些工匠成为了既给满清皇帝,给太平天国天王制作过器物的工匠,也成为给大明皇帝制作器物的工匠。

但跟洪秀全和满清皇帝不同的是,朱敬伦并不独享他们的手艺,也不会花钱养活他们,而是同意他们出售产品养活自己,因为给皇家制作器物的巨大品牌,这些工匠生活的其实不错。

普通人糊口不难,少数手艺最精湛或者脑子最灵活的,甚至直接将产业做大,在朱敬伦稍微扶持之后,起飞了,在开放的大明市场,博取了一片蓝天。

较有名的,是清宫玻璃厂的工匠,在大明开办了玻璃作坊,一开始只生产玻璃器皿,很多都是从康熙时候传下来的老手艺,各种彩色玻璃器。后来开发了窗面玻璃,大大扩宽了民间市场,供不应求之后,玻璃厂引入西方技术,建造了大型玻璃工厂,生产透明的平板玻璃,已经成为大明最大的玻璃生产商了。

还有一些清宫巧匠,他们用各种昂贵的宝石打造各种艺术品,如用黄金做枝干、翡翠雕绿叶、白玉做白花、珊瑚做红花、宝石做花蕊,最后组成一座盆景。每每打造一株,耗用数年,但一旦做成价值连城,求购者蜂拥不绝,往往能卖出数万甚至更多,工匠打造这么一件艺术品,也往往能吃好几年。

这种盆景需要的工艺很多,有金器手艺,玉器手艺,掐丝手艺等等,往往是众多能工巧匠合力完成,但真正值钱的其实并不是手艺,而是他们的思妙想。

也有单纯靠巧计吃饭的,如各种微雕,用枣核、橄榄核雕刻一艘小船了,雕刻一个动物了,也都能卖点钱,这时代是有人喜欢把玩这些小玩意的。

太平天国的工匠,则将江南一带的传统锦缎技艺带到了大明,什么宋锦、云锦,一直都是畅销海内外的高端纺织品,还有苏绣、杭绣、缂丝等精巧工艺品,同样做的很大。

太平天国工匠开办的云锦作坊、宋锦作坊,已经是大明最高端的纺织出口品了,如英国王室常年专程从大明订购宋锦,法国富豪们则更喜欢色彩更艳丽,工艺更复杂的云锦。

这些精美的工艺品的出口,获利只在其次,给大明国家形象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当一个国家总是向外输出美好的时候,他的国家形象差不了。古代国之所以在西方形象那么好,不是因为大家一想到国,总是跟丝绸、瓷器联想到一起吗。

在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影响下,尽管大明的产品在世界,还没什么太坚挺的口碑,但也没有恶劣的低端产品的风评,至少避免了走山寨大国的老路。工业品之所以没有口碑,确实是技不如人,还无法大规模出口西方,轻纺织品出口不到欧洲,机器设备甚至还需要大量进口。

但朱敬伦相信,等国制造完成了积累之后,手工艺品带来的口碑,将来一定会让大工业也有收获的。

不过电力化对这些高端的手工艺精品来讲,其实意义不是很大,这些产品往往卖的是设计,卖的是匠心,卖的是那一份独特的情怀,走的是高端路线,赚取的是高附加值。

电力化真正让手工业受益的,也是对国计民生真正有意义的,其实是较低端的,供应西方产阶级和国普通百姓的那些低端手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