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恐怖灵异 > 大国崛起1857 > 第四百二十二节 访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跟施耐德公司达成协议之后,很快拿破仑三世就邀请朱敬伦会面。?? .ranen`

两个皇帝见面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情,各种各样的礼仪约束,都害怕失了礼仪丢人,因此往往就会中规中矩,甚至会显得僵硬和刻板,甚至到最后说的话也成了公式化的问候,这就是所谓的外交辞令,中国人叫打哈哈。

跟拿破仑聊了半天各种天气了,风景了,史了,就是没提过政事,主要还是拿破仑,担心说错话,他跟朱敬伦不能比,朱敬伦不用担心自己做错了决定,因为即便是专业官员谈的东西,最后也是他做决定,甚至大明的专业官员还没有朱敬伦专业呢,但拿破仑的水平,肯定比不上法国的技术官僚,因此他就尽量避免谈及具体的事情,所以最后只能说说天气问题了。

至于官员们的谈判,这其实也没什么好谈的,跟英国的谈判基准放在哪里,最多能给法国相应的条件,绝对不会更优惠。

建立外交关系这没什么说的,这对等承认的条约,牵扯到切实利益的,主要还是通商条约。

法国人很有意思,他们表示愿意用给进口自大明的生丝免税来换取大明对他们的丝绸制品免税的条件,很难想象法国人竟然异想天开到了想往中国出口丝绸。

朱敬伦看到这条件的第一反应就是法国人果然浪漫,浪漫的人都天真,可是想一想,他们弄不好还真的有这种能力,因为法国人的丝绸已经开始用机器生产了,朱敬伦不由的忧虑起来,但是如果法国人能给大明生丝免税,那么这个第一大生丝进口国的市场,大明将拥有优势地位,过几年日本人铁定也会加入到生丝生产中来,廉价的日本生丝会跟大明激烈竞争,能取得关税优势,当然不错。

而且竞争是把双刃剑,就看你自己争气不争气了,朱敬伦决定答应下来,回头在大明境内大力推动机器丝织业发展。

协议签署之后,朱敬伦看到了法国乐观的报纸评论,法国人认为,他们很快就可以向这个五千多万人口的茶叶生产国提供丝绸制品了,有情调的报纸还表示,将丝绸贩卖给桑蚕的故乡,是有史意义的事情,这象征着工业的文明战胜了古老的文明。

除了丝绸之外,跟法国达成的协议中,还有法国放开了茶叶市场,换取大明放开钢铁制品市场,双方都对对方的手工艺品免税等协议。

就在法国人一片自己占尽便宜的氛围之中,朱敬伦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旅程。

英国并不是这次出访的重点,因此本来安排的跟英国的官方交流并不算多,只是朱敬伦临时起意,突然打算要给海军军官找一所学校,因此更深层次的沟通变得有必要起来。

朱敬伦还在法国跟拿破仑会面的时候,驻英公使就已经向英国表达了这些诉求,英国人对此也相当感兴趣,首先大明愿意向英国学习,这是对大英帝国海军的认可,其次是这时代好为人师的欧洲人的情节作祟,再次也有一些其他的目的。

至于这目的,有通过这种途径对大明海军施加影响的目的,这是这个时代通行的做法,各国都希望为别的国家培养人才来达到对对方国家的影响,比如史上美国十分热衷于跟清朝进行教育合作,为此他们甚至放弃了庚子赔款,来资助中国留学生,当时的美国官员认为谁培养出了中国的下一代,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中国,英国海军的目的不外乎是这样,至于会不会给他们增加一个潜在的对手,欧洲人在这方面显得格外的大气,史上英国几乎没有拒绝过别的国家派遣海军留学生的要求,不敢是清朝还是日本,还是土耳其都曾向英国派遣过海军人员。

另一个目的则是当朱敬伦到了英国后才知道的,英国希望大明能采购英国船厂建造的铁甲舰,目前英国的勇士级铁甲舰一艘造价高达三十多万英镑,折合白银百万两,一艘船就是一笔大买卖,而且铁甲舰的设计还出于完善之中,如果用别人的资金来完善的话,无异于大明在资助英国进行军舰设计研究,史上德国以优惠的价格为李鸿章的北洋海军建造军舰,其实主要就是这个目的,要知道当时德国人自己都还没怎么装备铁甲舰呢,就是用李鸿章的钱来做研究。

但大明已经能够自己建造铁甲舰了,英国人的说法是,大明自己建造的铁甲舰,不但技术上不如英国建造的,广东号六千吨,勇士级可是九千吨,而且价格上根本不划算,为这艘铁甲舰大明花费了三百万两,英国船厂只需要一百万而已。

英国人的说辞,能让很多大明官员心动,但是朱敬伦很清楚,这不是钱的事情,有些东西,再多的钱也买不来。

最后朱敬伦表示,如果大明要向西方采购军舰的话,一定优先考虑英国。

英国人虽然略微失望,但是能得到这个保证,也聊胜于无了,反正他们认为,帮助大明培训海军军官,本来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至于剩下的只是一些官方活动,比如在英国的工业区转了转,这时代的英国,普遍产生了一批大工厂,这是英国跟其他国家的不同。

这些工厂在技术上可能跟欧洲大陆的小工厂甚至作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在效率上大大的提高,成本则大幅度降低,这是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可以说英国人此时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质量上依然傲视整个世界。

不过朱敬伦反而觉得英国的工业没什么参观的意义,因为英国人是工业革命的开启者,他们的工业革命是自然演进的,当时没有任何竞争对手,欧陆霸主法国在路易十四等君王的统领下常年征战不休,错失了在一开始追赶英国的步伐,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英国人已经走了太远了。

因此英国是优哉游哉的完成了工业革命,可是他们的条件,后来者不可能拥有,除了英国,包括大明在内,其他国家都可以算作是追赶者,因此朱敬伦觉得去参观其他国家,恐怕更有意义一些。

参观的间隙,则是利用业余时间,跟英国资本家会面。

很多人都非常愿意跟朱敬伦见面,比如早就开始联系的伦敦银行家。

他们想给大明贷款。

可朱敬伦完全没有在英国贷款的计划,他更愿意在九龙发行债券,他决心要把哪里打造成金融中心。

“鄙人冒昧,向您提一个专业的建议,我不认为以贵国目前的财务状况,还适合继续在国内发债。所以我认为您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本人的建议,也许你们需要一个专业的财务顾问,这方面我们罗斯柴尔德家族非常愿意效劳。”

最积极的,也是实力最强大的银行家家族,为首的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

他们拿出了一些数据,证明大明的财务状况很差,以此来证明朱敬伦打算在国内发债的做法十分冒险,他们认为大明的经济状况,已经失去了继续融资的能力,一方面他们希望大明能在伦敦发债,他们愿意以优厚的条件来承销大明的债券,另一方面,罗斯柴尔德家族很积极的希望能够做大明财务顾问的生意,他们已经给很多大贵族做这方面的服务了,一些小国家也在按照他们家族的建议进行财务管理。

如果朱敬伦不是手里有几千万两银子,真的很容易被这个犹太人说动,难怪他们能在这个时代崛起,果然不是侥幸。

罗斯柴尔德家族不知道朱敬伦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的横财,但是巴林家族是知道的,为什么他们也认为大明很有必要贷款呢?

朱敬伦紧接着就跟巴林家族进行了会谈。

“因为我们认为,您可能会修建很多铁路。可能您并不了解,修建铁路耗费的资金超乎想象,贵国目前正在筹备的路段,有许多山地,造价很可能远超预算,初步估计会高达三百万英镑。如果贵国还有后续的修建计划,那么我想在伦敦发行债券,是最可行的办法。”

巴林家族的代表十分自信的表示。

朱敬伦心中暗暗感叹,大明政府在筹备铁路的计划并没有公开,只是在悄悄储备土地,他们就能通过这些动向,判断出大明修建铁路的路段,这工作显然做的很周密,朱敬伦有理由相信,赫德在其中为他们的同胞提供了帮助,因为储备土地一直就是海关负责的,而赫德在海关中的人脉,比大明任何一个官员都雄厚。

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修铁路不是什么战略机密,之所以保密,是害怕引起乡间的顽固势力一开始就阻挠,因此目前是以修官道的名义收购土地的。

但能说出沿途的地形,还以此推算了预算,英国人做的工作才真正让人感叹。

三百万英镑,相当于一千万两银子,如果这段铁路造价如此高昂,而朱敬伦还打算向外延伸的话,那财政压力确实超出了符合。

但朱敬伦暂时还是不打算在英国借款,大明的土豪们有的是钱,与其让他们埋在银窖里,比如想办法撬动出来,变成流通的资本。

只是有些生意还是能跟这些银行家做做的。

“不知道给日本政府借款的事情,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之前已经让人联系过他们了。

巴林代表摇摇头:“以目前的状况来看,日本政府的情况并不算好,他们有可能在跟叛军的战争中失败,我们不能冒这个险。”

朱敬伦笑道:“失败了又如何?难道你认为日本新政府上台之后,敢赖账吗?”

巴林疑惑道:“您认为他们会承认反对派的债务?”

巴林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林肯马上就宣布南方战争期间向欧洲所借的一千五百万美元债务一笔勾销,此举让英国人损失惨重,因为当年他们是美国南方棉花债券的主要承销商。

当然赖账是讲究实力的,史上,苏联推翻了沙皇政权,宣布不承认沙皇的债务,被欧洲金融市场长期制裁,二战后苏联被迫承认了债务,并且在解体之前偿还了一大半,最后一笔债务知道21世纪,才由俄罗斯联邦偿清。

美国人说赖账就赖账了,没人能制裁他们。

日本人显然没有美国的实力,所以他们没有赖账的资格。

因此朱敬伦很有信心:“我不认为在亚洲,有人可以欠大明的钱不还。我也不认为,有人可以欠大英帝国的钱不还,你说是吗?”

巴林代表试探道:“您的意思是,贵国会动用官方手段,保证日本能够偿付债务?”

朱敬伦道:“当然,保护本国国民的利益,是大明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巴林代表明白了:“我想我们可以考虑一下。”

他们考虑的结果是什么不重要,大不了朱敬伦独自借给幕府一千万两银子的事。

他在英国的行程该结束了,下一站去了丹麦,要和在丹麦的留学人员沟通一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