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审行很快忘了不快,当晚便不回后宅去,与吕氏宿在别室。
但他心内里其实一直未将她看作个侧室,尤其想到她曾携了自己的短处来要挟、还想藉此插到兵部尚书府去,就更有着说不清的忿忿与嫌弃。
再想到她刚刚为马洇生了儿子,却光明正大的跑到自己这里来养身子,更是忿忿不平,拿她也不当个家里人,一边在吕氏身上祸祸、一边没头没尾地大巴掌搧了来出气。
这样一来,反倒又有了些宝刀不老的架势、又觉着新颖兴奋,把在三夫人刘青萍那里说不清、道不明的理亏味道、冲了个干干净净。
高审行没见过大夫人青若英肚子大,崔颖那里自有了崔嫣之后也一直平平静静,他一直以为她们是性情冷淡的缘故。
但到了三夫人刘青萍这儿,这样年纪轻轻的她同样一点动静都没有,刺史便有些怀疑到自己的身上——莫不是自己四十多岁也未老先衰了?
吕氏哀叫连连,同样说不清是痛快还是痛苦。
但无疑在她这里,高审行再一次找回了雄风。他精疲力竭地躺下来,再听着她没理辩三分的话也不觉多浑帐了。
但他仍然惦记着大夫人的病情,白天时过去看了几次。青若英只闻其声、看不到他的人,让高审行极为担心。
眼看着医药无效,高审行猛然想到,是否要请一请高峻的师父大驾。万一他肯移尊到黔州来、给青若英医一医,兴许能有些效果。
于是修急书一封,派快驿送往长安,请高峻代为转请。
而吕氏好像看出了门道:青若英眼瞎没用、刘青萍年小脸嫩,黔州刺史府真正能主些大事情的,非姓吕的莫属。
而自上次不快之后,三夫人刘青萍一直躲着吕氏走,仿佛让她一句“不会生蛋”的话说到了短处似的。
偏偏老爷回黔州后,一直与吕氏宿在一起。
在刘青萍这个年轻的女子身后,都濡县只有个不中用的母亲,父亲刘端锐已不在了。她担心,万一吕氏不久再怀了身孕,自己会让她踩在脚底下。
青若英与刘青萍二人一直住在一起,因为病情的缘故,府中的丫环、仆妇都被大夫人青若英打发到别院去,她和刘青萍的身边只留了一位伶俐的丫环。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审行除了在外边跑,晚上几乎不过来。有时姐妹对坐,一个病着、另一个被冷落着,不由有些同病相怜的味道。
这天早晨,青若英便对刘青萍道,“妹子你看,你回黔州后多久也没去都濡县看一看你母亲了,本来我也想去看望一下,不然失了礼数。但你看我这眼睛……本有意思把她接过来吧……可你听听后院的动静,反倒不合适。不如今天你便回去一趟,看一看她。”
刘青萍一直有这个想法,既然夫人提出来了,便不能回绝。于是,刘青萍给夫人再派了位丫环照看,自己带了丫环、坐车往都濡县去了。
中午,外边太阳尚好,青若英便让丫环扶她到院子里,两人各找个矮凳子坐下,有一搭无一搭地说话。
宅后工地上的动静,在院子里感觉就小了一些,青若英问丫环,“以前崔夫人在这里时,是个什么情形?”
一说起崔夫人来,丫环语气里就有了些依依不舍的味道,“夫人,崔夫人在这里时,后宅里清清静静的,不像现下这般地动山摇的。”
她看夫人仰着脸感觉着阳光,有一丝笑意,意识到自己这么一句话,便有些埋怨吕夫人折腾、大夫人不管事的意思,就止住不说。
青若英鼓励道,“说,说一下我崔妹子。”
丫环这才说,“崔夫人人长得漂亮,待人和气,从不无故乱耍威风,一看便是大户人家出来的。”
“崔夫人的字也很好,还能对对子。”
“崔夫人对下人也很好,夫人以前的一位贴身的丫环银霞,就被她搓合着、许给了当时黔州的都水使李引大人,眼下人家已是崖州刺史夫人了。”
她还对青若英说,“夫人你知道这位李引大人么?以前他只是刺史府的一名内卫,又文武全能,因为救过崔夫人两次,便被刺史大人提拔起来了!奴婢想,刺史大人也是很在意崔夫人的!”
“但崔夫人因何没有一起跟着回来呢?”丫环问道。
青若英道,“她在长安还有些事情离不开,不过一旦事情办完,我想她应该会赶过来的。”
“那可太好了!”丫环不由自主的欢呼道,“也许崔夫人一来,一定也看不惯后边这个扰人的样子,有人再想起屋,也该等夫人你的眼疾好了再干。那么老爷也一定不会事事由着吕夫人乱来了!”
她又感觉自己的话有些影射大夫人管不了事的意味,便又停下不说。
同时,丫环猛然发觉吕夫人正蹑手蹑脚地从后边走过来,看样子正听去了自己的话尾,她不觉有些紧张。
丫环偷看吕氏一眼,发现她正恶狠狠地作着手势让自己滚开。丫环胆怯,连尿意也强烈起来,她对大夫人道,“夫……夫人,奴婢想……想去……”
青若英道,“你去吧,记着过一会儿来扶我回去。”
丫环应了,逃跑似地快步躲开了。
青若英脸仰向了太阳的方向。此时她只能感觉到那里比别稍处亮一些,但却看不到什么,也不刺眼。也许自己不该这么草率地决定回高府,崔颖才是正适合在这里的。
她认为是自己的出现,让崔颖由本来的正室,糊里糊涂地成了侧室、处在了这么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她是那么出类拔萃,而自己好好在清心庵不就行了,跑回来干什么!
如果自己不回高府,也许这个眼疾也就不会有了。
她坐了一会儿,想回屋里去躺着,但丫环一直没有回来。眼不好的人耳朵自然就灵敏一些,青若英明明听着身边有人的呼吸之声,但唤也无人应。
于是,她凭着大致的记忆,摸索着起身、背朝着太阳的方向、再摸索着要自己走回去。只要摸到了门框,想来自己回屋也不成问题。
吕氏赶走了丫环,一直站在那里不作声地瞅着青若英运气,方才青若英与丫环的对话她听到了一部分。
吕氏一直认为,丫环对崔氏的溢美之辞正该是用到自己身上才恰当。
谁知,一个下人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将自己视作了唯恐天下不乱的祸水,仿佛刺史府一切的反常都是自己造成的!
吕氏也不吱声,看着大夫人青若英安祥地坐在那里晒太阳,心中恨恨地想道,“看你一副吃斋念佛的样子,原来背地里,却怂恿着底下人贬损于我,着实的可恨!”
她见青若英眼睛看不到、也自己起身,一个坏主意立时闪了出来,踮着脚尖走过去、将丫环留下的矮凳子轻轻搬起来,放在青若英必行的前方。
然后退开几步,立意看大夫人跌个倒栽葱、把牙都跌掉了才好!
然后,她再装作刚刚赶过来的样子、上前扶一扶,再借机打丫环一个疏于职守,两下里便都出了一口恶气。
青若英一步一步挪来,手里也没个拄杖,脚下距离着吕氏放置的矮凳一步步越来越近。吕氏心里冷哼,“这便是得罪老娘的下场,反正无人见到,今天你这个跟头算是栽定了!”
丫环躲到屋子里,舔开窗纸看到,手捂了嘴不敢出声,急得眼泪都淌下来了,但她不敢出去。
青若英举步,只要这一脚踏下去,必会踩住凳角、人仰马翻!
但就在这一瞬间,不知从哪里疾电般飞来两只青果子,一只正打在青若英脚前的矮凳角上,凳子一下子像打把式一样、一连翻了两三番,滚到了一边,把道儿让开了。
此时青若英的脚也恰好落下来,踩在原来放着凳子的平地上。
吕氏也看到了这一幕,但却来不及吃惊。因为另一只青果子正击在她的腰眼上,她感觉腰部往下一下子失了知觉,“唉呀!”一声跌倒在地。
青若英以为是丫环回来了,问道,“你在那里吗?”
吕氏不敢应声,但丫环快步由屋中赶过来应道,“夫人,我来了!”她扶住大夫人,将她领回屋中去,也不理会跌坐于地的吕氏。
吕氏在地下坐了好一会儿,腿上才慢慢恢复了知觉。
她从地上爬起来、拾了青果来看,却不知它们是从哪里飞来的,看看四周也没有一个人,只有墙边两株青果树。
在屋中,青若英问丫环,“方才叫喊的是谁?我听着以为是你,但你却由屋中跑出来了。”
丫环把吕氏使坏的一幕都看到眼里,此时,她生气地本想说,是一只猫、狗。又不知吕氏走没走,便回道,“夫人,院子里除了你哪还有个人?想是你听错了。”
吕氏正往后边挪动,听了不由再恨道,“你竟敢说我不是人!这笔帐再记上!但青果子如何落得这么当时,而且力道也大得出奇!”
午后,一位青袍、白髯,道骨仙风的老者登临黔州刺史府,自称是刺史大人所请,从终南山而来。
高审行连忙携两位夫人出迎,恭敬地对老者道,“老师父来得好快、有如乘风!让审行惊讶之至!不知审行要如何称呼尊号?”
老者道,“老汉没皮没脸的苟存人世,不须什么尊号。”竟然连自己的姓氏也不对刺史说。
高审行不敢计较,给两位夫人一一引见,让各人上去见礼。刺史再对夫人青若英说,“这便是你儿子的授业恩师!”
老者让青若英坐在自己面前,也不搭脉、也不问发病情形,只是仔细地在她脸上端详了一阵,便对高审行说,“刺史夫人得此眼疾,不为别的,只因你内宅后边的院子里,有曲桑盖井。”
高审行知道在后边的空地上正有一口井,是往常用来浇园子的。而井边正生有一株桑树。
本来这株桑树是直直溜溜的,但因为吕氏在后边起新屋,工匠们为着打水省力,把桑树拉弯下来,在枝杈上搭了粗绳、大桶往上提水。树盖正好将井口遮住了。
但他奇怪,老师父刚刚从大门处进来,根本未往后边去,怎么知道的有如亲见?心下对于老师父的道行更是深信不疑。
刺史道,“师父说得正是!但不知这个犯了什么冲撞,要如何解?”
师父说,“男主外、女主内,男为天而女为地,夫人乃是刺史府女主,当然宅后院中的土地便是象征!井为目,正该没有遮盖,如今被一根丧门星遮挡了,当然眼疾自生!”
高审行再急切地问道,“师父教我如何解!”
老师父道,“伐去歪桑,井不许再用,再加我三五副药力,以夫人的造化多少必有成效。”
但吕氏听了不禁叫道,“老爷!这如何使得,不许用井,水要从府外大远的去提,岂不误了我的工?!”
高审行喝道,“你再敢于老师父当面鼓噪!是你的宅子重要,还是我夫人的眼睛重要?!反正树是要伐、井是要封的!”
吕氏当着人面被高审行喝斥,心中都把不是推到了老师父身上去,心道都是歪理!没听说过人患眼病是与什么井口、桑树有关的。一边想,再看老师父时,脸上便有不敬之色。
刺史连声道谢,让人拿来笔墨,请老师父开药。
老师父一边写方子,一边问青若英最初发觉眼睛不好是在哪里,然后道,“夫人的肝不大好啊,肝主目、却也主气。夫人一定是由长安返回的一路上生了暗气,又无人宽解,积淤于内伤了眼睛,以后当注意!”
正巧刘青萍此时回来,也与老师父见过礼,听过师父此语,刘青萍想道,“可不是,回黔州的一路上,是人都听吕氏在那里摆谱儿、挑刺儿、拿腔作调的,连我这样的老实人都气个不用说,夫人岂会不气!”
开好了方子,老师父再叮嘱刺史道,“拿药、煎药必要稳妥的人亲去,不三不四的人碰了就不好了!”
高审行道,“便由在下三夫人来做。”
于是师父起身要走,高审行一家极力挽留,并要有丰厚的酬谢,一一被老师父谢绝。
青若英流泪道,“老师父对我儿有授业之恩,不然他哪有今日的成就!这次师父又不远千里赶来为我医眼,茶只吃了一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