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岁月如梭。

谢远在藩地忙的几乎脚不沾地。

这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他是新藩王,手下虽有三州的百姓,可是,这三州里,也只有琼州瞧着富裕些,现下因着晒盐之故,锦州也能富足些了,可是,又因着谢远将三州的赋税都降了两成,且严查了三州的苛捐杂税,将不少奇奇怪怪的譬如自家养两只母鸡种一棵果树都要交税这一种给修改了——改成一家之中养一定数量内的牲畜和果树桑树不交税,超过数量才需要交税等等,如此,才让百姓们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只是这样的话,谢远需要面对的,就是他身为藩王,收不上来太多的税,藩王的库房里就没有太多钱的情形。

好在他离开长安前,有了不少人送的银钱,尤其是容王谢容英送的那三万两的金子,谢远好歹也缓过了头一年的尴尬。

等到了一年后,谢远的熬糖法制造出来的别出心裁的各种糖,很快就在大庆朝的各个地方推广开来,众人都戏称这种新糖为“昭王糖”,无数人都被这种比从前的糖更甜美的滋味所吸引。

而有了这种新糖的谢远,也终于手头宽裕了起来,开始大刀阔斧的在昭地之内,做他想做的事情。

譬如特特弄出几个研究室里,让他们专门研究粮食增产,研究新的农具,研究军需,研究武器等等,譬如将考试选官定为昭地特色,因选官一事,各地千里迢迢赶来的文人武人,若是考试失败,昭地还会相应的补给对方一定的银钱,并会遣人将其安全送回故里,再譬如谢远有了银子,不但将自己的“十万”兵的武器装备打造的结实牢靠,还将守在边境的将士们的战袍也都换成了更新更结实的,另外又高价从各地买了许多好的种马来配种……

仅仅一年的时间里,谢远就做了相当多的事情,整个昭地也蓬勃的发展了起来。

何云墨果然是可用之人。

他本就是世家子,年幼时在世家受到了各种贵公子的熏陶,熟知世家行事规则;年少时则远去蜀地,拜得远山先生为师,待出师后,又在大庆朝的各处山川之间游历,不但博闻强识,更通透豁达,圆滑聪慧。虽因本性之故,做不得决策者,但是,作为谋士,他相当的出色。

而他辅佐的谢远,也是同样的出色。

两人还是当年相处的很是不错的师兄弟,因此,配合起来也是相当的默契。

又有昭地以考试的法子招揽来的许多人才相助,谢远在这一年里头,不但将整个昭地掌握在手中,还真正招收到了足够的兵——十二万男兵,两万女兵,且这些兵的年纪在十三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确足够谢远好好的用上一段时日了。

只是这一年的时间里,谢远几乎耗尽心思,将昭地整个的攥在手中,还招收了相当数量的兵,但是同样的,敬王、定王和显王,也同样将他们之前的野心,开始一一曝露出来。

尤其是与显王临近的藩王北川王,已经和显王正式联姻,将小女儿许给显王做继室,只等着三个月后的吉日,便将小女儿嫁去显王藩地。

显王本就是三王里面年纪最小的,如今原配故去,现在娶继室又特特定下了北川王的女儿,其中缘故,显而易见。

敬王、定王本就忍耐数年,倒也不在乎再等上那么几年,因此都默契的继续积攒力量,一面安插人手在显王藩地,令相对年轻的显王能尽早举起跟侄子抢皇位的旗子,一面则是积攒兵力和粮食,为将来的征战积蓄本钱。

其他两位藩王——安阳王赵容和殷王殷守,二人同样也在这样做着。

且不提殷守,安阳王赵容所在的藩地位置本就尴尬,又有老安阳王与定王之间的龌龊,二王之间几乎已经成仇。

赵容虽说没打算去直接帮老丈人打仗,但是,他却也是个聪明人,在云贵之地养了无数好马,且也在暗地里进行着高筑墙,广积粮的事情——他不打算参与夺位一事是真,但是,他却也必须要有随时随地插上一脚,正确战队的本事和实力。

而殷守虽然本人不在藩地,但却也知道夺位之争必然会有,因此除却前殷王做的诸多准备之外,他也在万里之外,令藩地诸人多存量,多练兵,积蓄力量。

而朝堂之上,谢含英亦是如此。

他本就是被阿爹和阿翁花费了各种心思教出来的皇帝,又有阿翁为他积攒下的无数兵力和粮食,之前继位之初,还得了谢远的好处,令天下盐价得以大降,既得了民心,又令诸藩王不得不咬牙放弃了一项从百姓身上多拿钱的法子,谢含英自然做皇帝做的更加得心应手。

且,谢含英也终于得了一个儿子。

只是那位妃嫔无福,生下儿子便就大出血死了。

谢含英斟酌许久,最后也只能将这个儿子暂时放在太后高氏膝下养着,只等着这个儿子四岁上,就将他送去皇子院自己住着,万万不可长于妇人之手。

谢含英诸事顺遂,虽知几位皇叔蠢蠢欲动,但他却也做了许多准备,只待那几位皇叔中的出头鸟先冒头。

然而谢含英并没有等到他的其中一位皇叔冒头,就等到了永和二年的二月,北方数个地方遭遇大旱,谢含英亲自祈雨三次,仍旧无雨。

而更糟糕的是,北方那些遭遇大旱的地方,在永和二年的二月底,又有小半地方遭遇蝗灾,这些地方,今年上半年,必然颗粒无收。

谢含英的脸都青了。

而同样脸色难看的,还有藩地全都在北方的敬王,还有一部藩地处于蝗灾重灾区的谢远。

这父子二人感情并不如何,然后遭难之事,除了天子的地盘,却又巧合的处在二人的藩地之中,倒也不知算不算天意。

只是敬王本就在藩地经营数载,而北地本就经常有些小旱灾,因此用那些存粮,倒也勉强能度过今年的灾难。只是,有些灾民,却是他管不了的了。

而谢远则不同。

他的藩地本就人口最少。现下就算旱灾之后就是蝗灾,云州之地的田地今年几乎一点粮食都收不上来,更别说令百姓交税。

谢远又因人口之故,不得不亲自去了一趟云州,一来安抚云州百姓,二来和舅舅江白商量这次的旱灾与蝗灾,三来么,就是开仓放粮,无论如何,也要让这些云州百姓活下去!

他们死了,他的藩地,就更没人了!

江白听了谢远的想法,也是叹气:“天灾*。*或可避免,天灾又能如何?你尽力就是,实在不行……那也是天意。”

旁人不知谢远底细,江白如何不知?谢远才做了一年多的藩王,身家又才能有多少?那库房里的粮食,才都是去年的而已。

谢远沉默了一会,才道:“对了,阿舅,阿舅从前跟着海船去了很多地方,是否见到过能在干旱中产量多的粮食?”

江白一怔,随即皱起眉来,沉吟道:“倒是有一种……”顿了顿,他开始看向谢远,“说起来,如果海船还在航行,那么,今年的话,应该就会路过咱们这里。而阿远你的锦州临海……”

谢远眸光一闪,道:“我也是这个想法。若是可以的话,能将那种粮食种子弄来,咱们自己试着种一种,却也不无不可。”

江白听了,略一点头,随即又道:“可惜,远水解不了近火。阿远,你还应该想些别的法子。今年云州算是种不出来东西了。而云州百姓这一年的粮食,你能供给一时,又如何能供给一年?更何况,若是明年……”更旱该怎么办?

顿了顿,江白还是没有把剩下的那几个字说出来。

谢远却明白江白的想法,他迟疑了一会,才定定的看向江白,道:“阿舅,我想好好整顿一番藩地。”见江白一怔,似有不明,谢远又沉吟片刻,才接着道,“我打算,将藩地的那些贪官污吏,尽可能的都找出来——抄家。”

他还能有甚法子?

既然种不出来东西,那就把那些三州从前的贪官贪走的东西和田地粮食,再给挖出来好了。顺便也能将藩地的权力,更可能的握在手中,令权责明晰,不至于再出些更过分的贪官。

然后再对藩地的商人进行利诱,给他们一定的便利,令他们捐献出粮食衣裳来,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的兵和他的百姓给养活了。

江白听罢,轻轻一叹,却也只能点头:“这也是个好法子。”然后又低声与谢远说了另外的法子——他让谢远多准备些丝绸茶叶之类的东西,等到那些船队到的时候,和那些船队里的某些人交易,令他们从就近别的国家弄些粮食来,悄悄与谢远交易。

这却属于走私了。

然而谢远却也顾不得了。江白说的对,灾年一出,很有可能不只是一年。他才做了一年多的藩王,根本没有足够的积蓄,如果他不想刚刚招来的兵全都饿死,藩地的百姓也饿死,就不得不出些“奇招”。

——藩地一旦划出,除了每年交给朝廷一定的税收外,其余皆是自给自足,朝廷鲜少再回给藩地划拨粮食等物。

而谢远与谢含英本就感情极深。他现下帮不了谢含英,却也不愿意拖累谢含英,因此便决定自己想法子解决藩地之事。

殷守却是并不着急,仍旧赖在谢远这里。

按照殷守的话来说,事都出了,他再回去也没用。更何况,殷地的情形比谢远和敬王那里的情形要好太多了,因此他暂时只需要用书信和藩地联系,同时待在谢远这里,时不时的帮谢远出谋划策或是整理东西,让谢远好有时间多睡上几个时辰——然后,再偶尔兴致来了,让他帮着暖床……

殷守想到此处,脸上就有些红。

可是他一面红着脸,还一面认认真真地亲自铺床叠被。

谢远在一旁划了几个名字,决定这次先拿这几个人开刀抄家,无论如何,这几人原本就是在天高皇帝远的云州和锦州贪了许多年,谢远也是早就打算好要处置他们的。只是按照他原先的想法,是要循序渐进。可惜世事难料,他现下却也只好先一步下手,让那些灾民好度过此劫。

他好不容易定下了这几人,站起身,就瞧见殷守正脸红红的站在床前,不知在想些甚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谢远:“……阿守?”

殷守蓦地清醒过来,转过身,就继续红着脸朝谢远走来,然后,就一把抱住了谢远,低声含糊了说了几句话。

谢远耳朵根也有些发烫。

他努力镇定了一下,才道:“那你得唤我阿兄。”

殷守立刻点头:“当然!在床下,阿远便是我的阿兄!”然后又亲昵的唤了声“哥哥”,心中想的却是二人在床上时,他逼着他的阿远唤他“哥哥”时,他的阿远那张好看的脸上,露出的那种……嗯,既羞恼又倔强最终却还是因着“种种缘故”而不得不开口唤他“哥哥”时的模样……

殷守想着想着,就忍不住开始对着心上人动手动脚起来。

谢远……谢远也想到了殷守做的那些事情,脸上一红,随即又是一黑,正将房间里的鞭子握在手中,就被殷守抓住了手。

“好阿兄,待咱们好生做过一场,阿兄再甩鞭子,可好?”

……

永和二年,三月。

敬王向朝廷求助,索要粮食若干,又有旧年粮食,得以度过灾年。然百姓仍旧饿死无数。

昭王虽为曾开口,朝廷亦送了不少粮食。又有昭王在藩地内抄家数个贪官,因此也得以度过此番蝗灾。云州百姓,九成都活了下来。

然而时至三月中旬,北方仍旧滴雨未下。

谢含英不得不在群臣催促之下,第四次进行求雨。

永和二年三月十八,永和帝谢含英再次登高求雨。

同日,长安及周边几个城镇,发生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