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太平春 > 第108章 太平春无奈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只有上天知不知道皇帝愧不愧对百官,因为这东西没个量化标准。

所谓立场不同,得出来的看法与结论也只能南辕北辙。于臣工来讲,皇帝不做事,听之任之也就算了,可你为什么不全部是听我们的呢?我们明明白白的好言好话为什么不采用呢?

有一总想二,有了二,就觊觎那个三,无穷无尽。杨朱一毛不拔的典故,道尽其理。

如果从大臣的视角看,那就绝对是个昏君,什么东西都打哈哈,什么东西都不去管,我们给你卖命几十年,做的好是应该的,做错了事了就得罚的,也不加薪,没有奖金,怨气也就生了。

当然,或许不是这个理由,有其他理由,那也不用细说,谁让找茬根本就不需要技巧。

要想拿皇恩浩荡,君王那一套洗脑办法就想把活生生的人给你教导的多贴心,显然不能够。

大家都是几十年斗争过来的,问题都看的明白,不愿意那么做,顶多是孔圣人的威力太多巨大,其次是名望的诱、惑十分耀眼,但要心中没些小九九是不能够的。

大家都是大浪淘沙过来的人,朝廷上面站的都是人精,不要假大空,说现实问题就可以了,读书我自己发奋的,考试我自己努力的,当官我自己经营的,关系我自己维护的,衣食住行我自己挣来的。

这些话平时不讲,心理不见得就无有,显而易见,那就是哪里来的恩,哪里来的浩荡。

不要用时代局限,也不要用古人淳朴之言来解释,不见得淳朴就是褒义词,不就是坦诚直接吗?瞧,古人坏的多么的直接。

数万年的时间或许有智力进化上面的差别,几百年对人类进化史来说,毫无变化都是可能的。

只接受过义务教育,勉强搞定了高等学业,骗骗庄稼人迷信到是可能,可要用来和古代精英教育体制下诞生的人精去比,就是给你几百年见识都不见得玩的过。

金阶上面,正德帝脸色铁青,被他双眼看过去的,往日里所有的大臣们皆目不转睛,看着自己的芴板。

或许皇帝的委屈,不过是一些旁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甚至觉得小题大做的事情。

比如“囚”在紫禁城的他不过是想出去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不被允许,比如是枯燥乏味的公文太多,想看上一场南戏,不被允许,比如是一直挺着帝王威仪太过劳累,偶尔松弛一下脊梁,被批失礼。

数都数不清,任何能够想到的小事,都会有人,有一群人,有一大帮人,甚至有全天下人来为你说他们口中的良言。

如果你不听,而去做了,那就对不起了,难听话就会来坏掉你的好心情。

委屈,甚至愤怒的情绪就会上头,朕不过是歇息片刻,为何不允许?

当然,做皇帝的基本都不会跟群臣去解释,要么无视,要么训斥,少有跟你解释朕不过是累了,休息休息而已。

大臣一被无视,好嘛,这心里也就不开心了,为臣者忠言奉上,无视是何道理?昏君!

大臣一被训斥,好嘛,这心里也就会不平了,为臣者好言相劝,训斥是何道理?昏君!

第二波更激进的话就会送上,老生常谈,喋喋不休。

听的老茧都要生出,却还只能听下去,因为不听的后果太过严重,多么可悲的帽子都会丢过来给你戴上,就是皇帝,又能如何。

诸如忠言逆耳。诸如臣是为了陛下好,为了大明好云云,不堪其扰。

如果皇帝认为这哪儿跟哪儿啊?不过是懒得搭理的小事,朕又不是不干活儿,休息休息都不行?还来乱吠?反了你们了!

这一顶杠,那就完蛋,君臣关系也就不和谐了起来。

往后所有的类似情况,只会让皇帝更加讨厌,真到了狼来了的时候,也就是于事无补的时候。

很多情况和道理,皇帝不是不懂,就算是不懂,几次三番过后也就懂了,也不是不明白,而是他是人,不是机器,就是及其也需要润滑油来调剂一下下何况人乎,仅此而已。

数不清的小事,看上去都是良好的谏言,汇聚的只能是皇帝不断累积的怨气。

怨气发不出去,心理就会变态,也没有人能够诉说,八虎是好玩伴,好奴才,却不是一个好的诉说对象,而天家怎么能和宦官去说这些或许皇帝陛下自己都认为是自己的原因的话呢。

比较常理来说,似乎他们说的都没错,那么错的只能是朕。

这怨气也就只能去玩闹,发泄。

古往今来,基本敲定社会伦理纲常的朝代的皇帝,基本都要被这事情搅和的头疼,不能调节心理的就沦为昏君,能够调节心理的,就成了明君。一半掺和一半,有时能调节有时不能调节,就是守成君主。

正德他爹早年能够自我调节,过了三十岁身子越来越不好就变成了一半一半,什么满仓儿案的出现也就随着性子干了。

而当今圣上正德皇帝采取的就是回避,躲着你们的方法,这方法自然不对,不是昏君都会被逼成昏君,因为人躲的掉,话你躲不掉,久而久之,正德皇帝年轻人的逆反心理也就越来越重:你们既然这么说,那朕就当个昏君了吧。

对刘瑾也就放任自流,对八虎也就纵容许多,由着他们去和文臣对着干,朕惹不起你们,有人能收拾你们,与后世那位天启帝如出一辙的法子,不过魏忠贤的水平更高,对国事很上心。

人心的变化往往都是情绪的累积,与不坦诚的沟通。可惜位置的不同,纲常的束缚,君臣基本不可能有坦诚的沟通。

不论是帝王,不论是宰相,不论是大将军,他们都是人,人心也都是肉做的,与常人并无异样,而常人可以简单沟通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换做君臣却很是艰难。

朝会开诚布公不堵塞言路,又怎么会去谈什么家常呢?私下里会见大臣也不过是公事公办。

需要发泄的情绪也只能是多找几个老婆塞进后宫。从这点来看,虽然不可能用的了三千佳丽暴殄天物,但皇帝陛下的需求还是存在的……

此间种种,纸上写来中是浅,若不能思索一二,少有会对皇帝的心理察觉的到的。

苦衷苦衷,不被人理解,那就是苦衷。

后世之人,爹娘奉劝,一而再再而三,道理完全正确,却会惹得宝贝儿女心生烦躁,嫌弃二老啰啰嗦嗦,这一下也就闹出了尴尬,若旁人知之,闲言碎语也就会接踵而至,没出息,没道理,说之于口。

似乎也就被贴上了不孝、啃老的标签。

碰上心性未定的年轻人,听着这种评价,心内十分窝火,可又说不出口,不知道说些什么,连自身都不见得分析的出问题出在哪里,如果硬顶,不就将他们的话给落实了吗?

久久久,那就得过且过,就这么着了吧。颓废了下去。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不过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尔。

少一些意见,多一分理解,情商也就高了。

张璁察觉了,所以他能够创造奇迹成为首辅。严嵩察觉了,所以他执掌宰辅二十多年。徐阶察觉了,所以他干掉了老严嵩。张居正察觉了,所以他赶走了高拱。

如果没有这些人把握住嘉靖的脉络,那么嘉靖朝必然同万历朝一般无二,届时,就是明亡于嘉靖了。

大明历史几十年最为精彩的政治斗争,都是准确把握住了皇帝陛下的脉搏所呈现的。

而当没人能够把得住皇帝的脉搏,也不清楚皇帝为什么就是昏君的时候,只能强化君臣斗争,相看两厌,还谈什么君臣共治,这个国家还能好的了吗。

正德最难能可贵的一点,那就是放手,让你们去干,我躲着你们。

从上帝的视角来看,正德朝比之之后,那是好的多了。

可惜,杨朱早就教过了大家,从一根毫毛换取千金,到一只胳膊给你一座城池,再要你的脑袋给你一个国家。得寸而进尺,若不能从最初斩断,那就是必然,口子不能乱开。

或许一开始能够满足,当时间久了,当习以为常了,当理所应得了的时候,不自觉的,你就会要求的更多,而对这位皇帝更加的不满,能够知足看的明白,在事到临头也能够做到,那你这个人非得是有大出息不可,因为你离圣贤不远了。

而当满朝文武在徐秀案上面的所作所为,最终将正德皇帝小心维护疏导的心理建设崩塌的一干二净,没有心思再做商量,不能低头,冠冕会掉。

朝堂静寂,留给正德皇帝的,只能是压抑的气氛,有恃无恐的人,又怎么会去在意你的想法。

拂袖而去,面前出现不了什么漩涡,也不会带来多少凉风,可却为了下一个风暴的掀起提供了最初的动能,天子之怒,又有谁能够无视?

※※※

酝酿的风暴似乎并没有起来,一切都照常运作,可当正德皇帝要求大家廷推入阁人选的时候,杨廷和就明白了这位皇帝打算干什么。

无外乎现今入阁人选除了吏部天官杨一清外没有什么好的人选,不论怎么操作,于情于理,这时候入阁也只能是那位有大名望的杨一清最合适,这是阳谋,谁都无法去阻止。

当这位与杨廷和私交甚好的杨一清从吏部天官变成了排名最后的内阁阁臣的时候,他的能量事实上是被削弱。

如果之后皇帝要干些什么事情,就容易的多。

稍对朝廷有一些关注的人,都从这个要求里嗅到了风雨。

杨廷和看明白了,可他并不能阻止,吏部天官和首辅是好交情?两者相加能量太过巨大,皇帝用帝王术分割开来也是很正常的,若要阻止,岂不是有二心的表现?

难。

但杨廷和并不会坐以待毙,天官让出来了,并不代表我就不能安排另一位。

令人眼花缭乱的人事安排呈现在了朝廷之上,兵部尚书陆完改任吏部,户部尚书王琼改兵部,都察院右都御史石阶改户部等等,除了刑部尚书张子麟,几乎整个部堂高官都有所调整,等到皇帝反应过来,一切似乎都没什么变化。

杨廷和身为百官之首,他有的能力又岂是年轻的皇帝所能比拟的,一番调度,平时他所不待见的人下的下,走的走,借皇帝拔掉杨一清吏部尚书的危机,却转换为了整个自身布局的机会。

身为内阁首辅,他不会惧怕皇帝跟他玩规矩,因为规矩都是他们文官定的,皇帝如果要在文官所制定的规矩里面玩,天纵奇才般的圣君都不可能玩的过他们。

就好比之后的嘉靖皇帝。

当杨廷和认为嘉靖在和他们有规矩的玩的时候,根本就毫无畏惧,可他忘记了。皇帝也有他不讲规矩的地方,一旦皇权无所收敛,终究不能匹敌。

正德帝要求钱宁逼走杨一清,受了指派的钱宁不负众望,对于大名望的人来说,活到这个地步已经是计较一张脸皮的时候,如果不给脸,而皇帝似乎也乐见其成的时候,不如归去,就是唯一的选择。

《臣杨一清乞骸骨奏疏》一上,便宣告了皇帝开始不讲道理。

见着功勋卓著的老臣要走,正德皇帝也不由一阵伤感,说他孩童心性,这里便可见一斑。本身的要求,当实现的时候,却又不开心的难过。

三留□□,正德皇帝以最高的荣耀送别了杨一清,看似矛盾,却是朱厚照复杂感性的一种体现。

杨廷和叹息的看着老伙计的离去,思想及昨夜的一番谈话。

杨一清道:“元辅,圣上不过是孩童心性,又何必认同张子麟他们的意见呢?”

对于这种劝解,杨廷和知道他已经不能给出退让的答复。皇帝必须要讲规矩,这就是我这个内阁首辅的职责,杨一清致仕之前或许还有用,因为陛下还讲规矩,可杨一清的离去成为事实,那就是不能退让的时候。

如果随着皇帝的性子去干,那么所有人都只能用皇帝的规则,大家的立足之地也就无有了,还谈什么政治清明呢。

回答杨一清的,不过是一句无奈何。

正德十年,杨廷和丁忧回乡,没有多久,杨一清致仕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