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科幻小说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三百四十一节 左良玉东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四十一节 左良玉东下

烟花三月的季节,一个书生满怀着对权力的渴望,却屡屡失败的壮志未酬,无比悲愤的心情,竹杖芒鞋头戴斗笠,毅然而然的踏上了西去武昌的小船。

此举无论如何看都带着一股悲壮,颇有一副势要乾坤倒转回的决心。

杨潮才不会注意到一个失败的举子的命运,他此时正愁朝廷内外的事情呢。

党争,又是党争。

杨潮小心翼翼的维护,谁知道还是让偏安一隅的这个小朝廷迈进了党争的无底深渊。

杨潮大力支持的史可法倒台了。

杨潮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皇帝对自己似乎颇不待见,左思右想自己没有得罪过皇帝,一直小心翼翼的做一个忠臣,绝无任何出阁的举动,只能认为是皇帝在刻意打压自己吧,这样一个手握十万重兵的武将,确实很难让皇帝安心。

但是史可法也太不争气,或者说太没有战斗力了。

崇祯时期,他长年在江南做漕运总督,之后又做了兵部尚书,崇祯身死之时,江南文官中,就属他资历最深,当之无愧的内阁首辅,又有杨潮的支持,理应稳如泰山。

可是他还是失败了。

现在的内阁首辅变成了兵部侍郎马士英。

史可法作为内阁首辅期间,竭尽全力推销他的联虏平寇策略,而且为此付诸一切努力,左懋第等人北上的时候,除了带去国书,史可法还以内阁首辅的名义,分别给吴三桂和大学士冯铨、谢陛等人写信,只可惜这些人已经死心塌地的跟着新主子了,见都不见故国的使节。

但是好死不死的。史可法还给多尔衮写信,信中内容极为谦卑,目的无非是两国合议。连手剿灭李自成而已。

结果多尔衮也给史可法回信,这封信惹起了朝仪。多尔衮在心中不但不承认南明君臣,而且斥责他们无君无父,不先给崇祯报仇反而擅立皇帝,是妄立。

同时还在信中劝史可法早日认清大势投靠满清,并且说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弟弟已经归顺正朔,希望史可法能够早日劝说南方伪立的君臣弃暗投明,早早归附满清,也不失大功一件。

正是这封信给了史可法沉重的打击。

陈洪范没有将信直接给史可法。而是悄悄的公布了出来,顿时惹起不少人弹劾。

马士英更是弹劾史可法卖国,证据正是史可法的弟弟已经投降,史可法一直鼓吹联虏,马士英说“岂不疑哉”。

史可法自然不可能是叛徒,历史上他也确实给多尔衮写信,多尔衮也回信了,内容也差不多,但是那时候史可法并没有被太多质疑,因为那时候皇帝是福王。文臣跟福王不和,因此文臣抱团,可是现在皇帝是朱慈烺。文臣一个个并没有压力,因此反而生出勾心斗角来,马士英弹劾史可法,不但很少有人帮他说话,甚至还有帮腔质疑的。

史可法异常灰心,他根本不愿意卷入党争,其实他不是一个喜欢争斗的人,甚至多次认为朝政就是坏道了内斗上,所以他主动退让。上表自请去除首辅之位,请求去江北督军。不是史可法想控制军权,他还没这个心眼。他的理由是马士英进入内阁,不能没有人督师,所以他想去,说起来他是真想为大明王朝做一些事情的。

杨潮态度十分坚决的反对这项措施,保证史可法绝对不可能有二心,但是皇帝一言而决,史可法除去了首辅职务,依然顶着大学士头衔去江北督师去了。

要不是皇帝疏离杨潮的态度,马士英绝不敢站在杨潮对立面弹劾史可法,要不是史可法自己萌生退意也不可能失去首辅之位,要不是皇帝自毁长城,也不会允许史可法出走。

可惜弄到最后这位朝中为数不多的清官还是走了。

杨潮好生失望,再次开始告病离朝,专心于军务。

这段时间的军情也确实让杨潮感到有些严峻了。

清军到底打败了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顺军确实比明军强了一些,颇打了几个硬仗,而且也偶有小胜。

可是去年年底,决定性的潼关战役打响,潼关是陕西门户,往往谁占领了这里,就意味着占据关中,李自成在这里打败了孙传庭,就占领了陕西,清军这次跟李自成在这里苦战,立时十三天,最终李自成战败,多铎带兵进关,很快就占领了西安。

李自成战略失误太大。

本不该这么快,这么轻易就失败的,可惜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败在政治。

当年东征,太容易打下山西、河南,让李自成太大意了,让太多的明朝军官留任,没有派任何人盯着,也没有解除那些军官的军权,当然也许是做不到,这些人李自成来了投降,清军来了又投降,导致李自成一路往西,追兵一路追赶,那些投降他的明军起不到任何阻拦作用。

不说山西、河南的明军降兵了,就是李自成老家陕西的降兵也不可靠,多铎大军一进陕西这些人同样投降。

李自成太冒进了,占据陕西后,没有整合内部势力,依然任用明军后,就急不可耐的东进要占领北京,结果北京是被占领了,但是却守不住,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占据再多的地盘也是枉然。

杨潮看到一系列战报后,不胜唏嘘,更坚定了自己立足江南,稳健经营的方针。

反观清军,没占领一地,立刻任命文官经营,同时将那些降兵军官抬旗送入北京,或者将他们的家人送入北京作为人质,并且立刻整顿军纪等等,这份施政效率别说李自成了,就是明廷都比不上。

说回李自成,跟清军潼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放弃了集中兵力包围西安的打算,又决定以以前对付明朝的方式。来个游动作战,放弃了关中,带着元气仍在的大顺军主力。从商洛进入河南西部,然后南下进入襄阳。

李自成开始建立政权稳固经营。就是在襄阳一带开始的,此时襄阳和周边四个府仍然在他任命的官员手里控制,也有他驻扎在这里的几万大军。

可是李自成却没有留在经营时间最久,最为稳固的襄阳地盘,而是将襄阳留守的士兵也一起带走,往东方进发,打算抢夺明廷另一个都城南京,北京守不住。那就占南京。

他面前第一个障碍,就是大明驻守武昌的最大军阀:左良玉!

这一年多以来,李自成北上,张献忠西征,整个江南其实狠狠的恢复了一口气。

左良玉镇守武昌,明廷收复了长江以南的湖北,整个湖南,实力依然占据大半个中国,尤其是人口和经济更是占据了多一半,堪称综合国力完爆李自成和满清之和。但是综合国力这东西从来都是用来唬人的,没有什么卵用。

李自成南下后,有最强综合国力支撑的左良玉大军。却不敢跟他交战。

“左将军,东进吧!那李贼驻兵江北,已经打出要东进南京的旗号,若是让李贼进犯,率先占了南京,将军怕是愧对先帝厚恩啊。”

左良玉本就不想跟李自成决战,偏偏还有人劝他放弃湖广双江而下的。

此人是湖广巡按御史黄澍,已经做了很久的湖广巡按,巡按也算是大员。可是他并不甘心,新皇登基他远在湖广。可是却很想入京做官,想要更进一步进入六部。但是郁郁不得。

当南京传来马士英斗败史可法成为新的首辅的时候,他更是感觉没有了希望,因为他跟马士英有旧怨,马士英曾经在山西做官的时候,因为贪腐,有人弹劾,他就是其中一员,因此他知道马士英做了首辅后,就感觉自己没有机会进入六部,更不用说内阁了。

所以狠下决心,开始撺掇左良玉东进,希望借助左良玉的兵力为后盾,实现上台的理想,他看的很透彻,现在乱世以起,实力很重要,马士英能过入阁,不是仗着手里有兵,帮助福王监国吗,史可法能够当首辅不是因为杨潮支持吗。

因此黄澍认定,只要自己带着左良玉的大军进入江南,他入阁就易如反掌。

虽有威逼朝廷的嫌疑,但是为了入阁,他也顾不上了。

恰好此时左良玉不想跟李自成作战,正好给了他理由。

而且黄澍还有盟友。

“没错,左将军此时不东进,怕是就失去良机了!那杨贼手握重兵,胁迫皇上,弄得江南一片哀鸿,奸佞当道,忠直愿弃。史阁部忠心耿耿,却遭排挤!还望左将军早日进兵清君侧!”

清君侧,好重的一面旗帜,却从来是造反者镌刻的花边修饰而已。

汉代七王之乱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朱棣夺他侄子的皇位用的是清君侧的旗号。

七王成功了,打算削藩的晁错被诛杀,朱棣成功了,他成了皇帝。

这个旗号是如此美妙,于是成了一代又一代枭雄打算造反的借口。

黄澍等人此时给左良玉制作了这一面金光闪闪的旗帜,看重了左良玉不想抵挡李自成折损兵力,干脆诱导他东进南京成为他们争权夺利的棋子。

“候公子自南京而来,南京的情势他最清楚不过,左将军莫要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啊!”

黄澍继续苦劝。

没错,他的盟友就是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

四公子气势张扬了几年,侯方域一改连个秀才都考不中的尴尬,跟其他三公子一样,通过其他手段都弄到了举人身份,可惜今年的会试还是失败了,没能考中进士,于是孤愤之下,他来到了武昌,想要借助左良玉的兵力,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权位。

而且很快他就找到了臭味相投的黄澍,两人狼狈为奸,联合起来劝说左良玉。

左良玉反复思量了一下,终于狠了狠心,与其跟李自成决战,在这乱世中损兵折将,不如去南京给自己挣一个高位,江北四镇无功无德,竟然凭借武力,就给他们争取到了他左良玉打了一辈子仗才得到的地位,他实在是不甘心,不就是因为那些人有几万兵在江南吗。

平心而论,左良玉是看不起这些原本地位远不如他的人的,那群人给他左良玉提鞋都不配,现在竟然一个个封侯封伯,凭什么?

“好,本将军即刻起兵,兵发南京,清君侧!”

三月末,在李自成进兵武昌前,左良玉尽起大军,浮江而下,为了防止李自成夺取武昌利用武昌的人力物力休整后追击他,他将武昌百姓屠戮一空,抢光粮草物资后放火烧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