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战报,自然也以各种渠道,传到了大楚京城,以及周边势力的案头。

皇宫深处,病榻上的赵桓听到消息,气得又是一阵猛咳,脸色更加灰败。

二皇子府内,赵元得知消息后,惊得打翻了茶杯,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和深深的忌惮。

林羽军队战斗力的提升速度,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周冰雪站在一旁,神色复杂,握紧了藏在袖中的拳头。

淮南王府,赵陵看着手中的密报,眉头紧锁,久久不语。

借刀杀人之计,似乎……出师不利。

北魏皇宫,耶律兴得到消息后,只是淡淡一笑,对身边的臣子道:“看来,这位平西侯,确实有几分手段。传令下去,边境兵马,暂缓行动。”

草原深处,侥幸逃回的朵沙,看着自己损失惨重的部落勇士,发出了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咆哮。

他从未遭受过如此惨重的失败!

那些南朝步兵的顽强和战术,给他留下了噩梦般的阴影。

短时间内,他再也不敢轻易南下了。

镇北关。

许业绍站在城楼上,看着远方平静下来的原野,心中感慨万千。

经此一战,他对林羽的练兵理念,再无半分怀疑,只有深深的敬服。

他知道,一个属于平西军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了。

他,许业绍,也必将是这新时代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夕阳落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仿佛与这座饱经沧桑的关城,融为了一体。

秋风送爽,金浪滚滚。

雍凉大地,迎来了自林羽推行新政以来的第一个丰收之年。

田野间,到处是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和喜悦的笑脸。

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腰,饱满的谷粒闪烁着金色的光泽。

永安县,李家村。

老槐树下,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

“老天爷开眼啊!今年的收成,比往年翻了不止一倍!”

村正李老四吧嗒着旱烟,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可不是嘛!”

旁边一个壮实的汉子接口道,他指着不远处刚刚疏浚拓宽的沟渠。

“多亏了侯爷修的这水渠!以前俺们这地旱得很,哪能长出这么好的庄稼?”

“还有那农务司教的法子,什么选好种,什么堆肥,还真管用!”

另一个婆娘也眉开眼笑地补充。

“更重要的是,今年的税,可真是轻快多了!”

一个老农算着账,乐得合不拢嘴。

“按新税法交了粮,俺家粮仓里剩下的,足够吃上两年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侯爷真是咱们老百姓的救星!”

“就是!等过几天,咱们得凑钱给侯爷立个生祠!”

“对对对!还得编个歌谣,好好唱唱侯爷的恩德!”

村民们七嘴八舌,言语间充满了对林羽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拥戴。

类似的景象,在雍凉各地不断上演。

水利工程的初步成效,改良农技的逐步推广,以及“摊丁入亩”新税法的落实。

这些政策如同甘霖雨露,滋润了这片久旱的土地,也温暖了备受煎熬的民心。

粮食产量的显着提升,不仅仅意味着百姓们能够吃饱肚子,也意味着官府的粮仓开始充盈。

苏文向林羽汇报时,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色。

“侯爷,今年雍凉两地的秋粮征收,异常顺利!”

“各地粮仓基本都已装满,预计总储量,足够支撑全境军民一年所需!”

“而且,按照新税法核算,虽然总税率有所降低,但由于清查出了大量隐匿田亩,且大户承担了更多税负,今年的财政收入,反而比往年增加了近三成!”

林羽听着汇报,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民生为本,农为邦基。

雍凉这片土地,终于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

那些因战乱和灾荒涌入雍凉的流民们,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变化。

他们分到了土地,参与了工程,吃上了饱饭,看到了希望。

他们不再想着离开,而是选择在这里扎下根来,成为了雍凉新的一份子。

雍凉的安定与初步繁荣,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周边地区更多活不下去的百姓前来投奔。

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为各项建设提供了更充足的劳动力。

一个良性的循环,正在悄然形成。

农务司的官员和工匠营的工匠们,也因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得到了林羽的公开表彰和丰厚奖励。

李明远、王老实、路绍……这些曾经不被看好,甚至遭受质疑的人,如今都成了百姓口中的能人,受到了广泛的尊敬。

他们的成功,也激励了更多的人才,愿意投身到雍凉的建设之中。

军事上的胜利,民生上的改善,让林羽在雍凉的统治基础,变得前所未有的稳固。

然而,林羽并没有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农业的复苏和人口的增长,一个新的问题,开始日益凸显出来。

雍州城,西市。

这里是雍州最繁华的集市之一,人流熙攘,叫卖声此起彼伏。

林羽一身便服,带着李瑶和几名亲卫,混在人群中,默默观察着。

眼前的景象,让他微微皱起了眉头。

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混乱不堪。

有前朝铸造的铜钱,大小不一,成色各异。

有本朝发行的铁钱,笨重且价值低廉。

甚至还有一些来历不明的劣质私铸钱,掺杂其中,鱼目混珠。

大宗的交易,则多依赖白银,但银锭的成色、重量也缺乏统一标准,需要反复称量、鉴定,极为不便。

林羽看到一个农夫,想用一袋粮食换取一些盐巴和布匹。

他和粮店老板、盐铺老板、布庄老板之间,为了用哪种钱结算,如何换算价值,争执了半天,最后几乎是以物易物的方式,才勉强完成了交易,效率极其低下。

他还看到一个外地来的客商,带着几车皮货,想要出售。

却因为担心收到劣质钱币,或是换算吃亏,犹豫不决,最终只得无奈地选择用皮货直接换取了部分本地特产,然后匆匆离去。

“侯爷,这市面上的钱,也太乱了。”

随行的亲卫忍不住低声抱怨。

“前几天俺娘去买点东西,就收到了几枚假钱,气得不行。”

林羽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更加凝重。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市场混乱的问题,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