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三月,春意渐浓。杨柳抽新芽,桃花吐嫩蕊,护城河的水泛着粼粼波光,倒映着巍峨的城墙。一队官轿自东华门缓缓驶出,轿帘微掀,露出一张略显疲惫却难掩兴奋的面庞——正是新任顺天府尹施世纶。
\"大人,前面就到施府了。\"随从在轿外轻声禀报。
施世纶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自外放为官以来,已有三年未曾归家。此番蒙圣上恩典,擢升顺天府尹,特准他先行归家省亲,再赴任所。
思及此,他不由得心跳加速,眼前浮现出父亲威严的面容、母亲慈爱的笑容,还有妻子吕回娘温婉的眉眼和儿子施忠稚嫩的脸庞。
轿子稳稳停在施府门前。朱漆大门上\"靖海侯府\"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府中早有下人望见,忙不迭地往里通报。
\"少爷回来了!少爷回来了!\"
施世纶刚下轿,便见府门大开,管家领着众仆跪迎:\"恭迎少爷回府!\"
\"快起来,不必多礼。\"施世纶抬手示意,目光却已越过众人,急切地搜寻着家人的身影。
\"世纶!\"
一声熟悉的呼唤传来,施世纶转头望去,只见妻子吕回娘身着淡青色衣裙,发髻简单挽起,正扶着门框,眼中含泪望着他。她身后,一个约莫六七岁的男孩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又熟悉的父亲。
\"回娘!忠儿!\"施世纶三步并作两步上前,一把将妻儿揽入怀中。吕回娘身上熟悉的幽香钻入鼻尖,儿子小小的身体在他怀中微微颤抖,施世纶只觉得喉头一哽,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
\"父亲和母亲在后堂等你。\"吕回娘拭去眼角的泪水,轻声道,\"他们知道你今日回来,一早就在等着了。\"
施世纶点点头,牵着儿子的手向内院走去。一路上,施忠不时抬头偷看父亲,眼中既有好奇又带着几分怯意。
\"忠儿不认识爹爹了?\"施世纶蹲下身,与儿子平视。
施忠摇摇头,又点点头,小声道:\"认识。娘亲日日给我看爹爹的画像,说爹爹是个大清官,为民请命。\"
施世纶心头一热,将儿子搂得更紧:\"爹爹这次回来,要多陪陪忠儿和娘亲。\"
穿过几重院落,来到后堂。堂前两株老梅虽已过了花期,却仍枝干遒劲,显出不屈的生命力。施世纶整了整衣冠,正欲行礼,却见父亲施琅已大步迎了出来。
\"父亲!\"
施琅虽已年过六旬,却仍腰板挺直,双目炯炯有神。他身着家常藏青色长衫,未戴冠帽,花白的发辫垂在脑后,更添几分威严。
\"回来了?\"施琅上下打量着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很快被严肃取代,\"顺天府尹一职责任重大,皇上将此重任托付于你,是对你的信任,也是对我施家的看重。\"
\"儿子明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施世纶恭敬答道。
这时,施母也从堂内走出,眼中含泪:\"纶儿瘦了,外放这些年,吃了不少苦吧?\"
施世纶忙上前搀扶母亲:\"母亲不必挂心,儿子一切都好。\"
一家人进入后堂,丫鬟奉上香茗。施世纶将外放期间的经历简略道来,说到破获的几个大案时,施琅不时点头,偶尔插话询问细节。
\"你办案的思路是对的,\"施琅点评道,\"但顺天府不比地方,京畿重地,权贵云集,稍有不慎便会卷入漩涡。你可知前任府尹为何被调离?\"
施世纶摇头:\"朝廷公文只说另有任用,儿子确实不知内情。\"
施琅轻哼一声:\"他在任三年,积压案件百余件,其中涉及权贵的便搁置不理,只拣些平民小案应付了事。皇上明察秋毫,岂能容他如此敷衍?\"
施世纶心头一凛,明白父亲这是在提醒自己。
午膳时分,厨房准备了丰盛的家宴。施母不停给儿子夹菜,吕回娘则细心地将鱼刺挑出,把最好的部分放到丈夫碗中。施忠坐在父亲身边,渐渐不再拘束,不时好奇地问东问西。
\"爹爹,顺天府尹是不是很大的官?比爷爷还大吗?\"施忠天真地问道。
堂内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施琅摸摸孙子的头:\"你爷爷是武将出身,如今虽挂着闲职,但论实权,自然不及顺天府尹。不过啊,官大官小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国为民的心。\"
施忠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爹爹会不会像戏文里的包青天一样,审案子打坏人?\"
施世纶笑着捏捏儿子的脸蛋:\"爹爹会秉公执法,但不会随便打人。审案要讲证据,不能冤枉好人,也不能放过坏人。\"
午后,施母带着儿媳和孙子去后院歇息,施琅则将儿子叫到了书房。
施府的书房宽敞明亮,四壁书架上整齐排列着经史子集。临窗一张大案,上面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还有几本翻开的书籍。施世纶知道,父亲虽已致仕,却从未停止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