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重生80:我带着狼崽子寻猎大山 > 第154章 乡村文化振兴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好事多磨。就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之际,一个意外的问题出现了:

有人反映村里的自来水水质变差了!

“这可不是小事!”

周国宏立即重视起来。

立即组织人手检查水源和管网。

果然发现了问题:因为最近村里发展快,用水量大增,原来的供水系统已经不堪重负。

“必须尽快升级供水系统!”

周国宏说。

但这需要大量资金。

正发愁时,县里突然来了个好消息:要在全县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专项资金支持!

立即着手准备申请材料。很快,村里的供水升级改造项目就获批了。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改造期间,村民的饮水怎么保证?

“可以分片区进行。”

周国宏说,“这样不会影响太多人。同时,也可以用水车临时供水。”

很快,供水改造工程就启动了。

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改造。

正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县里准备在全县推广电气化!每个村都要实现照明电气化、生活电气化和生产电气化!

“这是好事啊!”

大家都很兴奋。

但周国宏知道:电气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商量电气化的事。

有人说先解决照明问题,保证每家每户都有电灯。

有人说要推广电器使用,提高生活质量。

还有人建议发展电力灌溉。

“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咱们可以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立即着手准备方案。很快,一个“农村电气化三步走”计划就出炉了:

第一步,解决照明问题,保证每家每户都有稳定的电力供应。

第二步,推广家用电器,提高生活质量。

这个方案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支持。但问题又来了:资金从哪来?设备哪里买?

“这样吧,”

周国宏说,“咱们可以申请县里的电气化专项资金。同时,也可以通过集体产业的收益,支持这个项目。”

很快,电气化工程就启动了。

第一阶段主要是改造线路,保证供电稳定。这项工作进展顺利,不到一个月就基本完成了。

第二阶段是推广家用电器。

村里鼓励每家每户购买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电,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第三阶段是发展电力农业。

村里引进了电动水泵、电动脱粒机等现代农业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电气化工程的推进,明显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晚上,家家户户亮起了电灯,不少人家还添置了电视机和电冰箱。

农田里,电动水泵取代了人力抽水,电动脱粒机代替了传统脱粒,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电费负担加重了!

“现在用电是方便了,但电费也蹭蹭往上涨啊!”

村民们开始发愁。

周国宏想了想:“要不咱们试试发展小型水电?”

原来村里的小水库,有一定的落差,完全可以用来发电。

虽然发电量不大,但可以部分满足村里的用电需求。

立即请来水电专家评估。

专家们实地考察后认为:这个想法很可行!水库的水量和落差,足以支持一个小型水电站。

但建水电站需要专业技术,投资不小。

“这样吧,”

周国宏提议,“咱们可以申请县里的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同时,也可以通过村集体和村民共同投资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

经过村民大会讨论,最终通过了这个方案:由村集体出资60%,村民自愿投资40%,共同建设小型水电站。

工程很快就启动了。

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不到两个月就完工了。

第一次发电的那天,全村人都来见证。

当电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村里的电网时,大家都欢呼起来。

“想不到咱们村还能发电!”

老人们感叹道。

水电站建成后,村里的电费负担明显减轻。

而且由于是清洁能源,还获得了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眼看着村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周国宏却没有停下脚步。

“老陈,你说咱们村下一步该做什么?”

一天晚上,周国宏又向老陈请教。

老陈想了想:“我看可以搞点文化建设。现在村里经济上去了,但精神生活还是比较单调。要是能丰富一下文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

周国宏点点头:“说得对!咱们得好好规划一下村里的文化事业。”

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商量文化建设的事。大家七嘴八舆,各抒己见。

有人说要建个文化礼堂,方便大家看戏看电影。

有人说要成立文艺队,自己排练节目娱乐大家。

还有人建议办个图书室,提供阅读场所。

立即着手准备方案。

很快,一个“乡村文化振兴计划”就出炉了:

首先,在村中心建设文化礼堂,作为村民文化活动的中心。

其次,成立文艺队和读书会等群众组织,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最后,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电影放映、图书交流等。

这个方案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支持。

但问题又来了:谁来组织这些活动?经费从哪来?

“这样吧,”

周国宏提议,“咱们可以申请县里的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同时,也可以通过村集体产业的收益,支持文化活动。”

很快,文化振兴计划就开始实施了。

首先是文化礼堂的建设,这是一个大工程。

村里选了村中心的一块地,设计了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文化礼堂。

它不但有戏台和观众席,还有阅览室和活动室。

工程启动后,村民们积极参与,有的出力,有的出材料,大家齐心协力,不到三个月就把文化礼堂建好了。

文化礼堂落成的那天,村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典。

县里的领导也来参加,对村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文化礼堂建好后,各种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戏曲队每周末都有演出,吸引了周边村庄的观众。

读书会定期举办阅读分享,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养。

电影放映成了村里的常规活动,每周至少放映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