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游客们的赞叹尚未消散,霁祥手不停,再度投入创作。

他抬手轻挥,侍婢立刻捧来掺着松露油的糖胚。

糖胚经过一阵按压后,希朔文都没看清什么,不过眨眼间,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便跃然掌心。

霁祥指尖沾着靛蓝食用色素,三两下勾勒出仙鹤修长的羽翼纹理,又用金粉点缀喙尖与爪尖,随后将仙鹤轻轻置于铺着银箔的琉璃盘上。

揉好的粉色糖团搓成细长条,以镊子小心翼翼地卷出花瓣形状,层层叠叠地堆叠在一起。

每一片花瓣的弧度与角度正应了那句话,美得像真的一样。

为了让牡丹更显逼真,霁祥取来新鲜的花瓣汁液,细致地涂抹在糖花表面,营造出自然的晕染效果。

转眼间,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在他手中绽放,搭配上翠绿的糖叶,要不是所有人从头看到尾,还真就以为是刚从外边御花园中采摘来的。

随着时间推移,高台之上的成品越积越多。霁祥的动作虽然收敛了几分,但依旧快得令人咋舌。

双手翻飞间,仙鹤振翅、牡丹吐蕊,一个个精致的甜点接连诞生,关键是每一个姿态各异,长得都不一样。

围观的宾客们起初还忍不住惊叹、鼓掌,到后来,却只觉震撼到麻木。

他们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些在自己眼中需要耗费无数心血才能完成的艺术品,在这位师傅的手中竟如同流水线上的产物,源源不断地出现。

十二名宫娥踏着金铃舞步上前,她们广袖翩翩,白玉托盘呈着糕点下场。

走动间,依稀可以看到鎏金宫灯光晕下,糖霜在糕点表面流转着细碎金光。

“诸位贵客请慢用!”

领头宫娥的声音婉转如莺啼,十二只托盘同时轻倾,糕点被小心放在每张檀木桌上。

一桌仅限一个,而有些一桌坐了两到三个人的桌案则出现了宾客们争相伸手的场面。

指尖几乎要触到展翅欲飞的仙鹤糖雕,又在触及前猛地缩回 —— 谁都不愿破坏这份巧夺天工的精致。此起彼伏的抽气声里,有人屏息凝视着花瓣上的糖霜露珠,有人忍不住用指尖蘸取碎屑,放入口中时眉眼瞬间舒展。

霁祥却始终站在高台中央,素白袖口下的双手托着朱漆食盒缓步走下台阶。

盒中,那尊最华美的翻糖仕女在软缎衬布上流光溢彩,在所有人羡慕的目光中,霁祥来到首座前

“请陛下品鉴。” 霁祥看着面前皇帝模样的游客,好脾气的低眉垂眸。

四周骤然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后排宾客甚至踮脚伸长脖颈,想要一睹真容。

景区注重的就是体验感,上至雁露老板娘自己,下到保洁阿姨,见到诸如皇帝皇后贵妃一类穿着的游客都会参拜一声。

不过也没有那么隆重,行的都是颔首礼。

霁祥尊重这里的规则,却让首座上的游客受宠若惊,下意识地站了起来。

其实他只是花了三百多块钱买的首位。

景区涨价,从原来的188一位改到了288一位。

这对于外地的游客来说,包妆造+游览并不算贵,而且涨价的同时还包含了升级的晚宴伙食待遇。

他也是实在抢不到票了,纠结了一下买了唯一一张且最贵的皇帝体验票。

事先套餐里也没有写皇帝还有这个待遇啊?

他看着眼前风光霁月的青年,两颊诡异地升起一抹红晕,赶紧低头,又被栩栩如生的翻糖仕女所吸引。

霁祥趁着所有人注意转移之际,慢慢退回到后厨中。

最后一个节目是最久的一个,正好留给游客们品尝糕点,唯独拿到“全场大奖”的那位游客迟迟不舍得对蛋糕下手。

犹豫了几分钟,让身后的侍女给他打包起来,他决定要带回去好好收藏。

景区很大,但是消息却十分灵通,等所有游客陆续退场,基本上景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知道了霁祥的存在。

原本打算准时下班的他们默契地在后厨前后门徘徊,想要一探究竟,却意外收获了霁祥准备的晚餐。

大家对新来的同事不太熟悉,老板娘此时又不在,竟是谁也不敢率先敲门寒暄。

几人小声嘀咕着,渐渐地,一股浓郁的肉香透过后厨的门缝传到所有人的鼻间。

厨房内,以为是给自己准备的杨涛师徒三人眼睛都歪成斜视眼了,矜持的话术早早想好,就等着霁祥过来喊一声。

然而霁祥却转身将门打开,露出外面大眼瞪小眼的同事们。

杨涛看着二三十个或熟悉或没说过几句话的同事,嘴角一垮。

亏他还想着霁师傅煮了两大锅的烩菜,他们四个是吃撑呢还是打包回家慢慢享用呢……

这下好了,美梦破碎。

“进来吧。”霁祥友好地招呼,回头拿了好几个大碗。

烩菜并非出自单一特定的某个地方,它在我国多地都有出现。

像东北有名的乱炖,河北的熬菜,山西的高平烧豆腐等等。

洛阳烩菜通常采用先炒后炖的方式。

先将五花肉煸炒出油,使肉香充分散发出来,然后加入其他食材一起翻炒,让食材均匀裹上油脂和香料,再加入适量的高汤或清水炖煮。

这种烹饪方式能够使食材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同时保持各自的口感,使整道菜吃起来味道更加丰富。

洛阳烩菜除了常见的白菜、豆腐、粉条外,还会加入当地的特色食材,比如扁垛。

扁垛是用红薯淀粉制成的,但严格来说又不是红薯粉条。

了解多了美食的起源故事,就会发现很多的创新食物和吃法都是人们在机缘巧合之下意外发现的。

扁垛也不例外。

在清代中期,洛阳安喜门大街大户邢家办宴席,帮忙的伙计发多了粉条,办完事后还剩两大盆泡发粘连的粉条。

厨娘闷珍怕主家骂,将其藏起来,把粉条料拍在箅子上蒸好,切成小薄片炒给邢家伙计们吃。

结果大家发现这玩意吃到嘴里筋道香甜,透亮爽滑,这便是最初的扁垛原型。

后来人们不断加工改进,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扁垛,别称 “焖珍”,后被叫成了 “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