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你们说的白盐?”
游商捻了一撮盐罐里的盐粒搓了搓,看外表确实是盐,只是颜色不是常见的黑黄色。
其实和后世的精盐相比,女娲氏提炼的盐颜色是偏黄的,但对于游商来说,这些盐依然显得太白。
白的她有点怀疑真假,所以索性沾了几粒进嘴尝尝。
本地盛产的岩盐,也就是矿盐,多数都是从地下盐矿里挖出来的。
这种盐相比其他的,比如井盐或者海盐来说,天然纯度更高一些,所以吃起来苦涩味相对较少。
但和这样的白盐相比,游商顿时觉得自己从前吃的盐味道太复杂了。
做惯生意的游商马上意识到这种白盐的重要性。
两河边的普通部落民们是不介意吃那些黑黄泛苦的粗盐的,有的吃就行,挑什么?
可那些大城中的城主、巫医以及他们养着的无数侍从,以及各个地方的奴隶主们,比起泛苦的盐,当然更喜欢白盐。
这是比白陶更好做的一笔生意。
白陶是很好,但也很易碎。
游商做过几年的红陶生意,红陶可比白陶厚实多了,就这运输一趟到了地方后,也有不少碎掉的罐子。
又轻又薄的白陶,她真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保证运到地方后,能有一半数量的白陶可以完好无损。
所以第一批白陶的价格,她是肯定要开到天价去的。
而白盐可就好弄多了,直接装进麻布袋子里就行。只要注意别淋了雨,就能完完整整的把所有盐运走。
游商原本是看不上做盐的那点生意的,因为本地其实并不缺盐。
往河流下游走一些,那边大大小小的矿盐不知道有多少,随便在地里挖挖就能挖到。
所以下游不少部落会挖了盐来集市上和人换粮食。
其实上游这些人也可以去下游挖盐自己吃,不过起码也要走上一两天的路才行。
游猎时代走上一两天是常事,但农耕时代走上一两天,就算是出远门。
出远门就要承担各种各样的危险,除非和部落里的人结伴走,否则独行的人尸体被过路人发现就扔在路边,或者被猎人发现已经吃的只剩残肢丢在山间的事可是比比皆是啊。
与其冒着这样的危险,不如直接在集市上和人换盐,要不了多少粮食,用布也是能换的。
游商的生意还是以粮食和红陶,以及在各地开集市为主。
粮食是不愁换的,不管运到哪都有人愿意换,红陶以前主要是运到大城去,给上层的人用,后来才慢慢变成部落里的平民们也可以换点回去,因为便宜了。
至于集市,游商在各个地方都开了集市,除了这里之外,其他地方也和城主奴隶主之类的合作开了一些。
不过后来红陶生意不是很好做,有不少部落已经发现了红陶的制作方法。
本地之所以还是只有大河族制作红陶,是因为用后世的话来说,这里就是红陶原产地,价格便宜,当然没有人费心研究。而外地红陶价格昂贵,自然有人认真研究,好自己去赚这个钱。
不过红陶的生意只占游商产业中的很小一部分,最主要还是粮食和集市的收入,红陶生意丢失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集市收入有时候并不稳定,因为大多数的奴隶主,都不是什么心地好的大善人,总想着从游商这里捞更多的好处,有时候会隐瞒集市中收取的摊位费。
只要不是太过分,游商通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么算了,因为换个人也是一样的结果。
只有粮食产业是牢牢握在游商手里亲自看管的。
每年秋天,游商从各地收上来的粮食会先储存在地窖下,来年再拉出去换掉。
她出生的地方,那里的人是很会挖地窖储存粮食的,带壳的稻可以很久都不坏,粟米只要不磨掉壳,也可以在地底留很久。
游商后来又回去了一趟,那个她长大的地方。
部落里面早就变成一片空荡荡的,没有人敢住在这里,包括那些没有死的奴隶。
奴隶们不知道存放粮食的地窖入口,而天气又热,部落里的那些尸体都开始发臭,所以活着的那些没有跟着游商一起离开的奴隶,也在游商走了之后,不知所踪。
可能是去了附近的部落重新做奴隶,可能是去山里做了野人,也可能是饿死在路边,谁知道呢。
但游商知道存粮的地窖入口,所以她打开入口,进去瞧了瞧。
绝大部分的粮食都已经变成了泥土,捏在手上的瞬间就成了灰,只有那些带壳的,把壳磨掉之后,里面的粮食居然还可以吃,只是味道有些怪。
那些厚厚的,粮食变成的灰堆在地面上,一堆又一堆。
游商知道这里的人很会种地,也知道他们有很多很多的粮食。
他们甚至有一位专门的“粮神”,部落里每年都要烧掉很多粮食用来祭祀祂。
粮食还是吃不完,所以他们养了很多的鸡,鸡喜欢吃带壳的谷,天气好的时候,经常下蛋,部落民常常拿鸡蛋和周围的部落做交易。
族里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但这些都和奴隶没有关系,尽管这些粮食都是他们种出来的,奴隶吃的依然是丢在坑里壳没有磨干净的谷和粟。
离开的时候游商没有带走那些还可以吃的粮食,她这次只是路过,拿不了这么多东西。
何况粮食虽然还能吃,不过味道实在是很怪,换也换不出去的。
她没有来的时候,这些粮食就已经开始腐烂,等她走了,就让它们继续烂在地窖里吧。
再一次离开故乡很多年的游商,开始做起了粮食的生意。
她的粮队,运输的劳力不是人,而是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