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其他类型 >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话说有一天,小弟子一脸困惑地跑来问张仲景仙师:“师父啊,我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喝了桂枝汤之后呢,他就开始大汗淋漓,然后又吵着说口渴得要命,脉也变得洪大无比,这该咋整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还挺会描述病情的嘛!于是他缓缓开口:“嗯,这个问题嘛,其实老祖宗早有明示。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者,此乃阳明病之征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白虎加人参汤?听起来好威风啊!这方子到底是咋配的呢?”

张仲景仙师哈哈一笑,说:“别急,我这就给你细细道来。白虎加人参汤,其实就是白虎汤里面加上了人参。白虎汤的配方呢,是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记得要用棉布包起来哦)、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至于人参嘛,咱们就加个三两进去,补补气。”

“换算成现代的计量单位呢,就是知母30克、石膏50克(这石膏可真不少,得用个大力气才能捣碎)、炙甘草10克、粳米嘛,大约就是一小碗啦。人参嘛,就是15克啦。怎么样,这方子听起来是不是很豪华?”

小弟子挠挠头:“师父,这方子豪华是豪华,可这些药材到底是干啥用的呢?”

张仲景仙师清了清嗓子,开始逐一介绍:“知母啊,它可是个清热的好手,能把身体里的热邪给清出去。石膏呢,更是个重量级的选手,它能清热泻火,还能除烦止渴。炙甘草嘛,就是调和一下药性,让大家别打架。粳米呢,就是用来养胃的,毕竟生病了胃也得照顾好不是?至于人参嘛,那就是大补元气的啦,让你有力气跟病魔抗争!”

小弟子听得连连点头:“原来如此啊!那师父,这脉洪大到底是个啥意思呢?”

张仲景仙师微微一笑:“脉洪大啊,就好比是一条大河里的水汹涌澎湃,波涛汹涌。这说明你身体里的阳气太旺了,热邪太盛了。正常情况下呢,我们的脉象应该是平稳有力的,就像小溪里的水一样潺潺流动。但现在呢,你这脉象就像是大河决堤了一样,你说这得不得治啊?”

小弟子吓得一缩脖子:“那……那赶紧治吧!师父,这白虎加人参汤到底是怎么煮的呢?”

张仲景仙师耐心地解释道:“很简单啦!你把这四味药(其实是五味药啦,别忘了人参)都放到锅里,加上一斗水(大约就是十碗水啦)。然后呢,你就慢慢煮吧,煮到米熟了汤也就成了。记得要把药渣子给捞出来哦,不然喝起来可不舒服。煮好了之后呢,你就分三次喝掉,一天之内喝完就行啦!”

有一天,小弟子满脸疑惑地跑来问他的师父:“师父啊,我这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太阳病,就是那种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情况,到底该用什么方剂来治疗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一笑,说道:“哎呀,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太阳病啊,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症状听起来就像是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大太阳,但时不时又飘几朵小云彩来捣乱。不过,这病啊,可不是那么简单,还得看脉象呢!”

小弟子一听,更加好奇了:“脉象?这脉象又能看出什么门道来呢?”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道:“脉象啊,那可是咱们中医的独门秘籍。就像是你看一个人的脸色,就能猜出他大概的心情一样。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果脉象微弱,那就说明这人身体里的阳气不足了,就像是个小火炉,火苗都快灭了,你还指望它烧旺了给你取暖?所以啊,这时候可不能发汗,发汗就像是往小火炉上泼了一盆冷水,那可就更糟糕了。”

小弟子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那要是脉象浮大呢?”

张仲景仙师笑道:“脉象浮大,那就说明这人身体里的阳气还在挣扎,就像是个小火炉虽然火苗不大,但还在努力燃烧。这时候啊,咱们就得给他加把劲,让他这把火烧得更旺一些。而这把劲啊,就得靠桂枝二越婢一汤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一亮:“桂枝二越婢一汤?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那这方剂是怎么制配的呢?”

张仲景仙师于是开始详细讲解起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制配方法:“这方剂啊,一共有七味药。桂枝十八铢(换算成现代就是9克,古代一两换算成现代5克哦,小朋友们要记住啦),要记得把皮去掉;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也就是9克),甘草要炙过;大枣四枚,要劈开;生姜一两二铢(也就是6克),要切成片;还有石膏二十四铢(也就是12克),要碎成小块,用绵布包起来。”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一边点头一边记笔记。张仲景仙师接着说道:“然后呢,把这七味药放到一起,加上六升水(换算成现代就是1200毫升左右哦),先煮麻黄,煮的时候要注意去掉上面的浮沫,就像是你煮肉汤要撇去浮沫一样。等麻黄煮得差不多了,再把其他药加进去一起煮,煮到只剩下三升水(也就是600毫升左右)的时候,就可以把火关了。把药渣过滤掉,剩下的药液就是咱们要喝的桂枝二越婢一汤了。记得要温服哦,一次喝一升(也就是200毫升左右),一天喝三次。”

小弟子听完,不禁感叹:“这方剂的制作过程还真是复杂啊!不过,这每一味药都有什么作用和功能呢?”

张仲景仙师微微一笑,开始逐一介绍起这七味药的作用和功能来:“桂枝啊,那可是咱们中医里的‘阳药之王’,能够温阳散寒,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火炉加了一把柴火;芍药呢,能够养血敛阴,就像是给身体里的血液加了一层保护膜;麻黄啊,那可是发汗的利器,不过在这里咱们不用它发汗,而是用它来宣肺平喘;甘草呢,能够调和药性,就像是给这方剂里的各种药材当了个和事佬;大枣啊,能够补中益气,就像是给身体里的能量库加了一些储备;生姜呢,能够温中止呕,就像是给身体里的消化系统加了个暖宝宝;还有石膏啊,能够清热泻火,就像是给身体里的火气降了降温。”

小弟子听完,不禁连连点头:“原来如此!这七味药相互配合,就像是七个小伙伴一起努力,把身体里的阳气扶起来,把寒气赶出去!”

张仲景仙师哈哈大笑:“没错没错!不过啊,这方剂虽然好,但也不是万能的。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一样,所以在使用方剂的时候啊,还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加减药物和调整剂量。所以啊,小朋友们要是想学中医,可得先把基础知识学扎实了才行哦!”

小弟子一听,连忙点头:“师父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就在这时,旁边的一位师兄突然插话道:“师父啊,你说这脉象浮大是阳气在挣扎,那脉象微弱就是阳气不足了。那要是脉象既不浮大也不微弱,而是又细又沉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哎呀呀,你这问题问得好!脉象又细又沉啊,那就说明这人身体里的气血都不足了,就像是个小车子里装满了重物,轮子都快被压扁了。这时候啊,咱们就得给他补气血、调阴阳了。”

有一天,小弟子一脸困惑地跑来问张仲景仙师:“师父啊,我这有个难题,想请您老人家给指点迷津。太阳病,本来应该喝桂枝汤的,或者呢,也可能用了下法,但结果呢,症状还是那样:头项强痛,像小火苗一样翕翕地发热,一点汗都不出,心下还满满的,微微作痛,连小便都不顺畅了。这可咋整?有啥灵丹妙药能救急吗?”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还真问对人了。于是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说:“太阳病啊,要是服了桂枝汤,或者用了下法,症状还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那你就得记住了,这时候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就是你的救星啦!”

小弟子一听,眼睛立马亮了,连声追问:“师父,这方子到底咋配的?快给我讲讲!”

张仲景仙师微微一笑:好嘞,那我就给你细细道来。这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啊,方子里的药材有:芍药15克(三两,古代一两咱们现在就算它5克啦)、炙甘草10克(二两,炙甘草可是调和药性的高手哦)、生姜15克(三两,切片,生姜嘛,驱寒暖胃一把好手)、大枣12枚(劈开,大枣可是补气血的佳品,甜甜的,女生应该都喜欢)、茯苓15克(三两,茯苓利水渗湿,安神定志,可是个多面手)、白术15克(三两,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药材)。

咱们来看看这方子是怎么煮的。把这六味药材一股脑儿放进锅里,加上八升水(想象一下,就是个大水壶装满水的量),然后开大火煮,煮到水只剩三升左右(嗯,大概就是煮掉一大半吧),再把药渣子捞掉,剩下的药液,温温的,一天分三次喝掉,每次喝一升(嗯,这个量嘛,大概就是个中杯奶茶那么多啦)。

这方子到底有啥神奇之处?别急,咱们慢慢来。

首先说说芍药和炙甘草。这两味药啊,简直就是中药里的“黄金搭档”。芍药呢,能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脾气”按了个暂停键,让它别那么急躁;炙甘草呢,除了调和药性,还能补脾益气,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马达”加了点油,让它更有力气运转。

再来说说生姜和大枣。生姜嘛,大家都知道,驱寒暖胃一把好手,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冰块”来了个阳光普照,让它瞬间融化;大枣呢,补气血的佳品,甜甜的,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电池”充了充电,让它更有活力。

重点来了!茯苓和白术,这可是这方子里的大功臣。茯苓利水渗湿,安神定志,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水库”开了个闸,让多余的水分排出去;白术呢,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田地”松了松土,让它能更好地吸收营养。

小弟子又问了:“师父啊,这方子里没有桂枝,为啥还叫桂枝汤的变种呢?”

张仲景仙师捋着胡须笑道:嘿嘿,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啊,这里的“去桂”并不是真的把桂枝给踢出去了,而是相对于原方的桂枝而言,咱们在这里更注重的是茯苓和白术的利水作用。因为你看啊,这小弟子描述的症状里,有个“小便不利”,这就是身体里水分代谢出了问题。所以啊,咱们得把重点放在利水渗湿上,桂枝嘛,就先靠边站一站啦。

说到这里啊,我突然想起一个笑话。有一天啊,一个中药店的老板在店里闲得无聊,就开始数药材。数着数着,他突然发现:“哎呀妈呀,这茯苓咋这么多啊?这得卖到啥时候去?”正巧这时候有个顾客进来买药,老板就随口问了句:“嘿,你说这茯苓咋这么多呢?”顾客一听,乐了:“哈哈,老板啊,你这茯苓多,说明咱们这地方湿气重啊!大家都得靠它来祛湿呢!”老板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看来我这茯苓还得多备点货呢!”

虽然这是个笑话,但也说明了茯苓在咱们中医里的重要性。就像这小弟子得的病啊,小便不利,身体里水分代谢不畅,不就得靠茯苓来利水渗湿嘛!

当然了,这方子也不是万能的。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一样,所以在用药的时候啊,还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就像你吃个火锅,还得挑个适合自己的口味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