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统勋胆子虽大,也没敢多看。

瞄了一眼就迅即低头。

接下来,就是按会试的名次安排座位。

每人一桌一椅,桌上摆着一套文房四宝。

和会试不同,不准用自己自备的文具了。

包括草稿纸和答题纸。

整个场面肃穆庄严,所有人都不出声,不论是举人或是做着这些杂务的人。

御座上是皇帝。

两侧是翰林学士和大学士们。

待所有中式举人坐下之后,开始下发试卷。

只有一题。

“朕御极二年有余,乃闻王朝周期,天时人口二论,诸生试论之。”

很宽泛。

就是叫考生谈一谈对这两论的看法和见解。

以此取殿试名次。

这是隆正年间第二次开科取士,第一次是即位恩科。

这一次,其实是正经隆正取士的第一次。

上一次虽是恩科,隆正帝也是和宋仁宗学习,正儿八经的出了十道策问。

从人情世故,到律法,治政,名教,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以此取士,隆正帝小心谨慎,文心周纳的性格也可见一斑。

这一次却是大而化之了。

只写关于王朝周期和人口论的看法。

除此无他。

尽管在金殿中,刘统勋还是颇为兴奋的瞟了四周一圈。

正好与王安国四目相对。

两人都目露兴奋之色。

这是皇帝重视这两论的表现。

而殿试题目提到两论,最少不会再有人攻击贾芸不学无术了。

甚至,只要贾芸再提出新论,有新的文章面世……

新学派的雏形就算出现了。

等若是皇权为新学派撑腰,天子用权力更进一步夯实贾芸新学的根基。

殿试策问用贾芸两论,这绝对是对贾芸的学术地位的一次飞跃式的提升。

若不是贾芸的年龄摆在那,又没有完善细节和更深远的学术体系,新学派派主的地位,先哲地位,这已经是到手了。

“臣刘统勋恭记三代脚色开列于后……”

“臣王安国恭记三代脚色开列于后……”

“臣对,臣闻,王者不吝改过,故盛世有直言极谏之科……”

诸多举子有的伏案奋笔疾书。

有的凝神细思。

有的则是满脸的苦恼。

这是少数来的晚的举子,他们又对新鲜事物兴趣不大。

哪怕贾芸两论早就风靡京城,甚至从北方传到南方,但又有相当一部份举子就是那种只读经义,对外事丝毫不感兴趣的那种。

他们来的晚,对文会也不感兴趣,偶尔听闻贾芸和书局日报,还有贾芸两论的事,仍然是没有深入讨论过。

甚至都没有兴趣找来原文观看一番。

他们只考虑如何中进士,如何揣摩文章,更上一层,争取在进士试时考一个好成绩。

到这个时候,一看策问题目,这些人便是极为苦恼了。

“陛下看来是决心要向天下推行两论了。”

“两论中,王朝周期论不过危言耸听,天时人口论有些意思。”

“这样推行,数十年后两论当天下读书人尽知。”

“只有枝,没有干,或者说,只有果实而无枝干。如何研究,如何推导,如何结论?光有两论,无有冶学之法,旁人却无法学这样的学问,最终还是无根浮萍,不过一时风光罢了。”

“嗯,此话有理。”

“可惜陶炳吉了。”

“沈鸿翼原本也可入阁的。”

“暂且只能如此,说到底还是被人抓住了痛脚。”

“贾芸智略过人,心机城府都是一流,此子若不能一击中其要害,最好示之以柔。”

大殿内,三百多人奋笔疾书。

隆正帝已经退到殿后休息,几位大学士则是低语议论着眼前之事。

他们内心都是颇为不愤。

看到贾芸两论成为殿试策问,这种情绪更是被无限放大。

景和旧臣原本是一个整体,滴水不漏。

皇帝想做什么,他们心里清楚的很。

但只要无人主动配合,皇帝也无计可施。

就是贾芸横空出世,才使得事情发生了变化,给了皇帝可乘之机。

“嗯,说的都对。”

一直闭目不语的首辅赵逢春终于睁开微闭的双目。

“等待时机吧,总会有人忍不住做不该做的事。”

“到时候……自会有人出来收拾残局。”

须眉皆白的首辅仍是一如既往的淡定从容。

几位大学士都是松了口气。

首辅这么说,说明事态仍然在可控范围之内。

这便好。

最近这半年多发生的事太多,令人感觉目不暇接。

也是叫这些位高权重的大佬隐隐觉得有些不安。

事情在往着失控的方向走。

好在,老首辅还在,老首辅身后的太上皇还在。

太上皇才是大周的定海神针。

那些妄语和危言耸听,必定是影响不了太上皇。

等机会一到,太上皇出面,必定会扫除妖氛,还大周朗朗乾坤。

……

时交五月,天气和暖。

京城从三年一次的喧嚣沉静了下来。

外来的举子陆续入职观政,或是领了吏部的关防身状,陆续离开去外地上任。

前来凑热闹的名士,赶三年一次大热闹的商人,也是陆续离开了京城。

但对这么一座近二百多人的大城市来说也就是去除了一些浮躁喧嚣,日常的生活仍然是无比繁华与热闹。

清晨时分。

石良推开自家铺子门,迈步而出。

可巧路旁有人过来,两人一对眼,俱是笑了出来。

“张兄?”

“石呆子,好巧。”

因为贾芸的关系,石良和张煊的关系也是从陌生人到好友。

两人也是真投脾气,都有点呆气。

张煊算好点的,但也不是那种纯粹的生意人。

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和贾芸合作的那么愉快。

天刚亮不久,石良就抱着个包裹从店里走了出来,正好遇到同样带着个包裹走出门的张煊。

“我这是保定府的客人要的货,一套宋版书。”

“巧了,我这是真定府的,一个方向。”

“走走,一起走。”

两人笑着同行,目的地是一样的。

贾记车行正阳门北收货站。

距离东大街这不过三里地不到,安步当车,半个时辰都不要就走到了。

这还是抱着东西,空手走更快些。

距离收货站越近,人群就越发密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