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半年时间,最多一年……”

两江总督府。

书房内,两江总督王彬先是急骤的来回踱步。

良久后,他的双眼中放出精芒,显然是已经下定了决心。

看到天时人口论之后,王彬就决定不再拖延和瞻前顾后了。

他的科名也是在二甲前列,并且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中进士。

年龄才五十多,但已经是科场老前辈。

为官近三十年,资历早打磨够了。

曾为翰林,给事中,在户部和吏部都任过职,以四品吏部郎中直接放外巡抚。

两任巡抚,升任总督。

其实,还算是慢的。

如果不是十余年前就跟随隆正帝,受到了排挤打压,以王彬的能力,威望,资历,早该入阁了。

这一次,也是隆正帝有密旨过来。

皇帝会留陶炳吉最少半年。

半年内,王彬稳住江南总督的位子,不求有功但求无功。

然后皇帝会授意一些臣下上奏举荐王彬,盛赞这位总督德性和功劳。

如此,皇帝会提名王彬,绕过会推的程序,直接成为内阁入阁人选之一。

大周的内阁大学士极为尊贵,入阁的程序也很严谨。

不是说天子想令谁入就令谁入。

那还尊贵个屁。

大周官员,最为尊贵的就是廷推官。

也是最高等级的官员。

够格上廷推的官职,只有内阁和六部尚书。

剩下的,不论是侍郎,左都御史,大理寺,翰林掌院,通政使司,京营节度,大理寺,理藩院,国子监,这些重要部门都不够格廷推。

至于光禄寺,太常寺,太仆寺,宗人府,内府,这些部门就更差的远了。

廷推人选,特别是大学士,是内阁,六部,诸寺,卿,先提出初步人选,这叫会推。

会推出人选后再联合上报。

这里头就有群臣之间的博奕,也有君臣之间的博弈。

比如皇帝有意要提名某个大臣,会授意给自己的私人,由其在会推时提出人选。

正常情况下,皇帝提名的人选都会通过。

但皇帝也不是万能的,比如隆正帝这几年毫无提名权。

放眼看去,满朝都是景和旧臣。

他既找不到心腹大臣提名,也没有人会帮他提名。

连会推名单都上不了,谈什么廷推?

这一次显然不同了。

皇帝借贾芸的两论打开缺口。

一个李在春丁忧,这个可以让给景和旧臣自己来争。

还有一个陶炳吉离任之后的空缺,正好是可以留给王彬。

而此事皇帝和群臣已经有了默契,一个大学士,一个左都御史都会被皇帝拿走。

说来搞笑,但这就是君臣博弈。

强如汉武帝,光武帝,也是得靠侍中和尚书台来权衡君权和相权。

到了大周,君权已经完全战胜了相权,连名义上的宰相都没有了。

隆正帝的情况是比较特殊。

上头还压了个太上皇这个婆婆在,权力受到掣肘,运作起来就更加难受。

好在曙光已现。

但王彬岂是那种坐享其成之人?

“若按陛下安排,确实可以稳妥入阁。然而,这样入阁,还直接为次辅,不服者必众!”

王彬也是一个意志坚刚之人。

对景和朝的积弊深恶痛绝。

他和林如海都是有相同的见解。

要不然也不会走到一起为当时还是皇子的隆正帝效力。

只是王彬性烈如火,做事刚强果决。

林如海却是柔和多智,智略如海。

彼此完全是两个风格。

但在此时此刻,两个风格的人最终是做了一样的决定!

不论如何,需要建功!

挟大功入朝,方有益于主上,可以更快的打开局面!

景和朝多年积弊,不能慢悠悠的用水磨功夫了!

“贾芸此子真是不俗。”

“若非他有关农夫,农具,土地的论述,所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真是令老夫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这中间的矛盾,就是桎梏生产力的矛盾。”

“人和,就是要调解,梳理这些矛盾。”

“人和做的好,就算所谓生产力没有质的变化,仍然是能带来一定的增长,减缓人口增加带来的诸多矛盾,延缓王朝走向衰落。”

“老夫为大周之臣,不可只顾自身前途,也该是用心调和一下矛盾,释放生产力的时候了。”

“只盼一切顺利,到时候,老夫要亲自去见一见那贾芸,当面讨教一下,此子的学问必定还没有都暴露出来!”

“只怕……”

书房中,面色沉毅的王彬摇头自失一笑。

他知道,贾芸必有顾虑。

也不能叫人完全不顾自己安危。

隆正帝当年选择的人选,多半都是有理想和抱负的良臣。

性格也是各有不同。

王彬锐利如金石,但并不顽固,能理解和代入别人的立场。

只是有的时候,不似林如海柔和多智,且王彬的考虑多半以国事为重,就算明知贾芸有苦衷,按此人的脾性,也会想方设法,把贾芸肚子里的东西都给掏出来为止。

这就是顶级大臣的胸怀和抱负。

……

一转眼,已经是三月初。

神雕的连载也进入了中后期。

神京日报彻底销声匿迹。

这家报纸原本就是阴谋的产物,准备的很仓促,根本没有拿的出手的东西。

在陶炳吉等人倒台后,出资的几家大东主陆续撤资,这家报纸当然是无疾而终。

这也使得不少跃跃欲试的商人熄了办报的心思。

确实,报纸影响力大,利润也大,但也要有那本事才行。

一部神雕,跌宕起伏,论剧情比射雕还要精彩许多。

加上贾芸之前已经经营起来的市场和口碑,神雕的售量要远大于之前的射雕。

两个多月时间,光是神雕出版发售,贾芸就赚了三十多万两。

这个数字还在急剧增加。

报纸也是月入数万两不等。

要看广告投入多少。

固定收入就是十万份左右的订户,每天五十万文钱,去掉成本,收入不过四百多两。

一个月一万多两,一年收入已经抵宁荣二府的庄田收入。

不少了。

加上广告收入后,这个收入就是猛增。

京城也是大商家最多的地方。

现在报纸不是愁接不到广告,而是要做广告的商家太多,头疼的是给他们排期。

光是出书和报纸这两样,贾芸的文化产业做的相当成功了。

年收入肯定超过百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

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