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有一个神秘的地方——丰都,它被号称为阴曹地府、鬼城。这一称号的由来,要追溯到遥远的东汉时期。
东汉年间,南阳郡新野的一个官宦人家,有个子弟名叫阴长生。他家与皇后阴丽华家沾亲带故,尽享荣华富贵。然而,阴长生却对富贵生活毫无眷恋,毅然决然地离家踏上了修道之路。他拜在得道成仙的马鸣生门下,学习道术。在跟随马鸣生的日子里,阴长生像仆役一样,悉心服侍着师父。马鸣生却整日与他谈论当世之事,还带着他一起耕地劳作,对修仙之事只字不提。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阴长生的修道之心从未动摇。当时一同追随马鸣生的人,一个个都因耐不住寂寞和失望而离去,唯有阴长生初心不改,始终尽心尽力地恪守着弟子之礼。马鸣生见他如此坚定,终于将他带到了青城山。在那里,马鸣生传授他炼土成金之术,之后又设立祭坛,郑重地把《太清神丹经》传给了他。
阴长生学成后,炼出了十几万斤黄金,将这些黄金全部布施给了天下百姓。随后,他自己配制仙丹,服下仙丹后,竟白日飞升,成了仙人。道家成仙的方式有“尸解”和“白日升天”,“尸解”是指修道者元神离开肉体而成仙,而阴长生则是更为难得的“白日升天”。他被尊称为“阴君”,在人间度过了三百多年的岁月,最后在平都山的东边白日飞升。这平都山,就位于如今重庆丰都县城的东北方向。据《云笈七签*洞天福地》记载,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也被称作“丰都名山”或“酆都名山”。
与阴长生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叫王方平的人。王方平以孝廉身份入仕,一路做到中散大夫。他博学多才,精通五精,对天文、图谶、“河图洛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能预知天下兴亡,知晓人之吉凶祸福。后来,他辞去官职,入山修道。汉桓帝曾想强行让他入朝为官,可王方平见到桓帝后,紧闭双唇,一言不发,桓帝也无可奈何。王方平得道后,起初住在乡里,由东海郡的陈耽家供养,东海郡大致在如今的山东、江苏等地。后来,他离开陈家和东海郡,进入括苍山,途经吴地,住在胥门。括苍山在如今的浙江丽水,之后他又到了苏州,住在胥门即苏州城西万年桥南。在胥门蔡家,王方平显灵,还召来了麻姑,之后便又离去了。蔡家的人说,王方平常在昆仑山,往来于罗浮、括苍等山,这些山上都有他的宫室。
王方平总管“天曹”,天曹是天上的掌事机构官署。地上五岳掌管的人间生死大事,都要先向王方平禀告,因此他被尊称为“王君”。王君出行时,常常不带百官,只乘坐一头黄色麒麟,往来于天上地下、田野山林之间。每到一处,当地的山神、海神都要出来恭迎。而王方平当初修道成仙的地方,正是平都山上的五云洞。因为阴长生和王方平都在平都山修道成仙,且时间相差不远,所以“阴君”和“王君”被合称为“阴王”。
这“阴王”的称呼,却引发了一场误会。后人误以为“阴王”是主管阴界之王,而实际上,主管阴间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道教中所说的“酆都大帝”。酆都大帝是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据陶弘景说,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山上山下都有鬼神宫室,山上还有六宫。酆都大帝主管北方鬼国,罗酆山也是北方的山。但后人却将“罗酆山”和“酆都名山”混淆了。就这样,基于“阴王”及“酆都大帝”的故事,四川的酆都便成了鬼城,成了人们心中阴曹地府的所在地。
清朝初年,一位名叫刘纲的官员受命出任酆都县令。刘纲为人廉洁自律,一心为民。他刚到酆都,便四处奔走,体察民情,倾听百姓的声音。
一日,刘县令带领下属外出视察。走着走着,他看见无数百姓围聚在一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走上前去询问,一个布衣百姓如实告知,说马上就要开始祭祀阴间鬼神了。刘县令听后,立刻出言阻止。这一下,众人一片哗然,纷纷发表言论,担忧会被鬼神责怪乃至惩罚,众人请求刘大人收回命令。众人哀求道:“需要刘大人与鬼神讲明,达成共识才可以啊。”刘县令问:“鬼神在何处?”众人指着一口古老的枯井说:“鬼神就居住在井底,只是无人敢去。”
刘县令毫不迟疑,坚决地说:“为民请命,死又何惧,我当独自前往。”他的下属生怕他有危险,自告奋勇地欲代县令下井,却被刘纲喝叱阻止。随后,刘纲命下属取来绳索将自己捆住,准备下到井底。此时,众人心里忐忑不安,纷纷劝说县令不要下井,可是刘纲去意已决,丝毫不为众人的劝说所动。
刘纲有一个护卫名叫李诜,是个豪放任侠之士。他担心刘纲的安危,便说:“我也想知道鬼神之说是怎么回事,请让我跟您一起下井。”刘纲不同意,但李诜执意要跟着去,声称自己有功夫在身,不仅能自保还能保护刘纲。这番话最终说服了刘纲,二人绑上绳索,一同下到了井底。
从井口到井底有十六米深。原本黑漆漆的井底,突然明亮起来,就像有太阳照射一般。他们看到的城墙房屋,都跟阳间一样。这里的人身形容貌比阳间的人略为瘦小,太阳底下没有影子,踏于空中行走。这里的人说他们不知有地面,都是这样行走。
后来,他们见到了刘纲到来,纷纷围绕着下拜,问道:“大人是阳间的官,来此处所为何事?”刘纲说:“我为阳间百姓请求免去阴司钱粮而来。”群鬼无不连声赞叹,把手放在额头处向刘纲行礼,以表最高的敬意。然后说:“此事需要与包阎罗商榷。”
刘纲问:“包阎罗在哪里?”鬼说:“在殿上。”随即引路来到一殿前。宫殿巍峨峻拔,殿上坐着一个大约七十多岁的神官,身着紫色礼服,头戴玉串礼帽,神态十分庄严。群鬼传声呼喊:“酆都县令光临……”包阎罗起身下殿相迎,作揖行礼后把刘纲请至上座,问道:“阴阳道路阻隔,刘大人因何事来此?”
刘纲站起身来,向阎罗王拱手说:“酆都水涝和干旱频繁发生,百姓穷困潦倒,就连朝廷征收的赋税,都苦恼不能交足,又怎会有能力向阴司交纳钱粮,再多一项租税呢?所以我冒死而来,为民请命。”
包阎王笑着说:“阳间有妖僧恶道,以鬼神为借口,引诱他人找僧人或道徒供斋食,作法事,因此而用尽家产的人不下千万;鬼神与阳间道路相隔,阳间的百姓不能尽人皆知,故而没法戳破这些对鬼神的诬陷毁谤,刘大人为民除此弊端,就算不来地府,又有谁敢违抗呢?而现在更改为驾临地府,足以证明您的仁慈勇敢……”话还没说完,见一束红光从天而下。包阎王起身说:“伏魔大帝来了,暂且请刘大人回避片刻。”刘纲随即退到后堂。
没一会儿,关神身穿绿色长袍,手捋着胡须,从天空缓缓而下,和包阎王行了客人与主人间寒暄的礼数。关神说:“包阎王这里怎么会有活人的气息?”包阎王详尽叙说了刘纲到地府为民请命的事,关神感叹道:“若真是如此,便是一位贤德的县令啊,我很想见见。”
刘纲跟护卫李诜听关神此言,惊恐不安地出来拜见。关神赐二人坐下,和颜悦色问起阳间的事,但是不说鬼神之事。一开始交谈颇为愉快,哪知素来憨厚刚直的李诜问道:“玄德公如今在哪里?”关神瞬间就不高兴了,怒发冲冠地向包阎王辞别离去。
包阎王大吃一惊,叹了口气对李诜说:“你必会被雷击死,我也不能救你,唉……这事怎么可以问呢?况且还是在臣子面前,称呼他君主的名字?”
刘纲也感大事不妙,急忙代李诜向包阎王求情,希望包阎王有将此事缓和下来的办法。包阎王在殿上徘徊思考,说:“只能赶快死,还能免去被焚尸的可能。”于是从盒子中取出一枚玉印,方有一尺多,遂解开李诜衣服在他背后盖了一个印。
事已至此,刘纲跟李诜向包阎王拜谢离开,仍然从井底吊了出来。一干人走到酆都县南门的时候,李诜突然中风而死。刘纲很是悲痛,命人为李诜办理后事。没多久,下属就买来棺材将李诜装入棺中。突然,暴雷震电环绕其棺椁,劈闪不停。等到雷电褪去,府衙的人才敢上前查看,只见李诜的衣服几乎被焚烧殆尽,唯独后背有印的地方完好无损。
此后,刘纲下令禁止祭祀阴司,酆都县的百姓也因此省下了不少钱。每年上交朝廷的赋税之后,还有不少余钱,得以过上安定的生活。刘纲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人人称赞他是难得的好官,是为了黎民百姓敢去地府的第一人。而李诜的死,虽令人惋惜,但也让人明白,敬畏之心不可无,哪怕是在这神秘莫测的阴阳交界之处,言行举止都需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