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明朝皇帝往事 > 第71章 洪武五年十二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角色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一心想要建立一个繁荣稳定的国家,对国家的治理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坚定的决心。

李善长:明朝丞相,辅佐朱元璋多年,熟悉政务流程,在朝廷中威望颇高,参与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刘伯温:朱元璋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对国家事务有着深刻的见解,常能从宏观角度为朱元璋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周德兴:征南副将军,江夏侯,此次班师回朝接受论功行赏。

曾鲁:礼部侍郎,学识渊博,与朱元璋讨论古帝王之治,后不幸去世。

陶凯:礼部尚书,建议编类记录时政的书籍。

彭恭:兵部主事,与泸州守御指挥彭万里收集四川明氏旧校卒为军。

耿炳文:秦府左相兼陕西行省右丞,被任命署行都督府事。

李信:两浙都转运盐使,先被任命为广东行省参政,后改任吏部尚书。

邓愈:卫国公,此次因军事行动接受赏赐,后又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征讨吐蕃。

杨璟:营阳侯,参与军事行动接受赏赐。

黄彬:宜春侯,参与军事行动接受赏赐。

萧安礼:贵州八番宣慰司同知,来朝贡方物。

宋濂:礼部主事,复任太子赞善大夫。

徐达:魏国公,奉命督山西、河南造独辕车。

李文忠:曹国公,奉命督北平、山东造独辕车。

第一幕:早朝定考课

场景:奉天殿,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金砖铺地。龙椅之上,朱元璋正襟危坐,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群臣。

旁白:洪武五年十二月,甲戌朔日,新年的气息还未完全消散,奉天殿内却已弥漫着一股严肃的气氛。早朝开始,朱元璋率先抛出了关乎国家根基的议题。

朱元璋(声音洪亮,打破了朝堂的寂静):“众爱卿,朕今日要说的是,农桑乃我大明百姓衣食之本,学校则为理道之原。中书省需定下规矩,今后有司考课,必须把农桑、学校的成绩记录在案,若有违者,定要降罚。那些不顺应天时、浪费地利的百姓,还有不认真教导的老师、懒惰的学生,都要依法论处。”

李善长(率先出列,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圣明,农桑关乎民生,学校培育人才,将其纳入考课,必能督促官员重视,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人才辈出。”

刘伯温(微微点头,补充道):“陛下此举,实乃深谋远虑。农桑兴,则仓廪实;学校盛,则教化行。只是在执行过程中,需防止官员弄虚作假,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监督机制。”

朱元璋(微微颔首):“刘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就由中书省牵头,会同礼部、户部等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详细的考课细则,务必落到实处。”

第二幕:班师庆功赏

场景:奉天殿内,气氛热烈起来。

周德兴(大步走上前,跪地行礼):“陛下,臣征南副将军江夏侯周德兴班师还京!”

朱元璋(面露喜色):“周爱卿,此次南征,你等劳苦功高!传朕旨意,论功行赏!卫国公邓愈、营阳侯杨璟、宜春侯黄彬及众军士,皆按功行赏!”

邓愈、杨璟、黄彬等将领上前谢恩

邓愈:“谢陛下赏赐,臣等定当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周德兴:“陛下,此次征讨南方,虽获胜利,但南方地势复杂,少数民族众多,治理起来仍需谨慎。”

朱元璋(点头说道):“周爱卿,南方治理之事,你可与当地官员共同商议。要尊重当地习俗,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

李善长:“陛下,此次论功行赏,可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我大明疆土。但在赏赐之后,也需加强军队的训练和管理,以备日后之需。”

朱元璋(赞同地说道):“李丞相所言甚是。兵部要做好统筹,加强军队建设,提升我大明军队的战斗力。”

第三幕:君臣论治道

场景:奉天殿内,气氛转为平和。

朱元璋(看向礼部侍郎曾鲁):“曾爱卿,朕近日常思古帝王之治,你学识渊博,且说说尧舜之治的关键何在?”

曾鲁(恭敬地回答道):“陛下,依臣之见,尧舜之治,关键在于允执厥中。人君若无尧舜之心,便难以有尧舜之治。《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乃平治天下之本。”

朱元璋(沉思片刻):“嗯,曾爱卿所言有理。人君当以天下苍生为念,秉持中正之道,方可治理好国家。《大学》一书,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思想,朕要让太子及诸皇子好好学习。”

刘伯温:“陛下,《大学》不仅是修身之要,更是治国之纲。让皇子们学习,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治国才能,为我大明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第四幕:时政编类议

场景:奉天殿内,话题转向了时政编类。

陶凯(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礼部尚书陶凯有本奏。依汉、唐、宋会要之例,我朝应编类记录时政的书籍,各台、省、府置铜匮藏钦录簿,如此可使朝廷政事有详细记载,便于后世查阅。”

朱元璋(微微点头):“此议甚好。国之政事,需有详实记录,方能为后世借鉴。此事就交由礼部牵头,会同各部门,务必认真编类,不可遗漏重要事项。”

李善长:“陛下,编类时政书籍,可彰显我大明的治理成果,也能为后世子孙提供治国经验。在编纂过程中,要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客观反映朝廷的决策和施政情况。”

朱元璋:“李丞相所言极是。陶爱卿,你要挑选得力之人,组成编纂团队,严格把关,确保编纂工作顺利进行。”

第五幕:地方军事调

场景:奉天殿内,开始讨论地方与军事调整事务。

官员(上前奏报):“陛下,臣建议罢重庆府之黔江县,并入彭水县。”

朱元璋(思索片刻):“重庆府地处西南要地,黔江县并入彭水县,可优化地方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此事就依你所奏,令当地官员妥善处理合并事宜。”

彭恭(出列,跪地行礼):“陛下,臣兵部主事彭恭与泸州守御指挥彭万里收集四川明氏旧校卒2660人为军。”

朱元璋(满意地说道):“甚好,四川乃西南重镇,收编旧校卒,可增强我大明在西南地区的军事力量。兵部要对这些新入伍的士兵进行严格训练,使其成为我大明的精锐之师。”

又有官员奏报:“陛下,臣建议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知之。”

朱元璋(点头同意):“太子乃国之储君,让他参与政事,可培养他的治国能力。众爱卿要尽心辅佐太子,使其早日成长为合格的君主。”

接着,有官员奏报卫所合并之事:“陛下,臣建议并骁骑前卫于左卫,中卫于右卫。”

朱元璋(说道):“卫所合并,可优化军事布局,提高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此事交由兵部负责,务必做好合并后的管理和训练工作。”

随后,宣布任命与改任:“戊子,以秦府左相兼陕西行省右丞耿炳文署行都督府事,以燕府左傅高显为永平卫指挥使。甲午,以两浙都转运盐使李信为广东行省参政,未行,以为吏部尚书。”

耿炳文、高显、李信上前谢恩

耿炳文:“臣定当不负陛下重托,做好行都督府事。”

高显:“臣必坚守永平卫,保一方平安。”

李信:“臣愿在吏部尚书任上,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

第六幕:城濠察民生

场景:奉天殿内,气氛变得有些严肃。

朱元璋(神色凝重地说道):“甲申日,朕修浚京师城濠时,见督工吏掷役夫锄于水中,此等行为实在可恶!朕已捕吏杖之,并命罢役,遣还临濠夫匠。朕屡屡强调,百姓乃国家之本,官员当爱民如子,怎可如此欺压百姓?”

李善长(出列,拱手说道):“陛下严惩恶吏,实乃百姓之福。臣建议对各地工程进行排查,若有类似情况,务必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刘伯温:“陛下,此事反映出部分官员的失职和对百姓的漠视。应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和监督,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真正为百姓谋福祉。”

朱元璋(点头说道):“刘爱卿所言极是。都察院要加大对官员的监察力度,若发现有官员欺压百姓、贪污腐败等行为,绝不姑息!”

第七幕:人物与事件

场景:奉天殿内,传来了一些人物相关的消息。

官员(满脸悲痛,上前奏报):“陛下,礼部侍郎曾鲁卒。”

朱元璋(面露悲痛之色):“曾爱卿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为我大明的礼仪制度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幼聪敏,博览群书,参与修《元史》《礼书》,还妥善处理过高丽、安南来贡事务。可惜啊,英年早逝。”

李善长:“曾侍郎一生勤勉,其功绩朝廷上下有目共睹。臣建议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以表彰他对朝廷的贡献。”

接着,又有官员奏报:“陛下,贵州八番宣慰司同知萧安礼及柏坪新乡、卢番、洪番、小龙番四安抚司、程番、虞山二长官司长官来朝,贡方物。”

萧安礼等人上前行礼

萧安礼:“陛下,臣等特来朝贡,愿我大明国泰民安。”

朱元璋(面露微笑):“萧爱卿及诸位远道而来,辛苦了。贵州地处西南边陲,是我大明的重要屏障。你们前来朝贡,足见对朝廷的忠心。”

说罢,命人赐萧安礼文绮、衣等赏赐

然后,宣布复任官职:“丁酉,复以礼部主事宋濂为太子赞善大夫。”

宋濂上前谢恩:“谢陛下信任,臣定当尽心辅佐太子。”

第八幕:经济宗教策

场景:奉天殿内,讨论起经济与宗教事务。

四川茶盐都转运司官员(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建议在碉门、永宁、筠连等地别立茶局,征茶税易物资国用。设永宁、雅州、成都等地茶局,收茶并征什一之税。”

朱元璋(思索片刻):“此议可行。四川茶叶资源丰富,设立茶局,征收茶税,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此事交由户部和四川茶盐都转运司共同负责,务必规范茶税征收,不可扰民。”

接着,礼部官员奏报:“陛下,臣等建议给天下余僧尼、道士、女冠度牒。礼部言前代有度牒‘免丁钱’,请陛下定夺。”

朱元璋(果断地说道):“诏罢之。度牒乃为管理僧道而设,不应成为敛财的手段。给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发放度牒,让他们安心修行。”

第九幕:外交司法事

场景:奉天殿内,外交与司法事务成为焦点。

朱元璋(神色严肃地说道):“庚子,诏魏国公徐达督山西、河南造独辕车800辆,曹国公李文忠督北平、山东造1000辆。独辕车在军事运输和工程建设中都有重要作用,二位国公务必按时完成造车任务。”

徐达、李文忠上前领命

徐达:“臣定当督山西、河南,按时造出独辕车。”

李文忠:“臣必督北平、山东,不辜负陛下期望。”

接着,内使奏报饲虎事宜:“陛下,内使奏增饲虎肉。”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将虎送光禄,纵其他禽兽。朕向来反对奢靡浪费,饲养猛兽耗费大量物资,实无必要。”

然后,有官员奏报:“陛下,乌思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等遣使来贡方物。”

朱元璋(面露喜色):“乌思藏来贡,可见其对我大明的尊崇。诏赐红绮禅衣及靴帽、钱物。”

紧接着,又有官员奏报:“陛下,吐蕃诸部川藏邀阻乌思藏使者,掠其辎重。”

朱元璋(大怒):“岂有此理!命邓愈为征西将军率兵讨之,务必严惩吐蕃诸部,确保使者安全和道路畅通。”

邓愈上前领命:“臣定当率兵征讨,为陛下解忧。”

又有官员奏报:“陛下,壬寅,杨载使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奉表,贡方物。”

朱元璋(微笑着说道):“琉球来贡,是我大明外交之幸。诏赐察度《大统历》及织金文绮、纱罗,泰期等亦有赏赐。”

最后,宣布黜将:“黜靖海侯吴祯为定辽卫指挥使。”

官员又奏报铁课与铜课情况:“中书省计湖广、广西、江西、山东、陕西、山西、河南七行省当年铁课斤,池州府铜课18万斤。”

朱元璋:“铁课与铜课关乎国家经济,户部要加强管理,确保税收合理征收,用于国家建设。”

第十幕:皇室尊荣事

场景:奉天殿内,气氛庄重。

朱元璋(神色庄重地说道):“丁酉,加封故皇姊陇西长公主为曹国长公主,封皇姊夫驸马都尉思亲侯李贞为曹国公。”

说罢,宣读册文和诰文

李善长:“陛下加封公主与驸马,彰显皇室尊荣。曹国长公主和曹国公对陛下情深义重,此乃皇室之幸。”

朱元璋(微微点头):“皇姊和姊夫对朕恩重如山,如今朕已登基,理当给予他们应有的尊荣。”

旁白:奉天殿内的早朝结束了,但大明王朝的治理之路还在继续。朱元璋和他的臣子们在这一天里,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决策。这些决策,将深刻影响着大明王朝的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王朝将在这些决策的指引下,走向繁荣与昌盛,还是面临新的挑战与危机,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历史的检验。